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停留时间分布

停留时间分布

停留时间分布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346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冶金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0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150198篇;相关期刊154种,包括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石油化工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十届青年学术论坛暨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首届(2016)冶金反应工程学术年会、2015中国化工学会学术年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研讨会等;停留时间分布的相关文献由840位作者贡献,包括冯连芳、于遵宏、王辅臣等。

停留时间分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0 占比:0.19%

会议论文>

论文:26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50198 占比:99.79%

总计:150514篇

停留时间分布—发文趋势图

停留时间分布

-研究学者

  • 冯连芳
  • 于遵宏
  • 王辅臣
  • 许忠斌
  • 于广锁
  • 吴剑华
  • 王嘉骏
  • 顾雪萍
  • 马秀清
  • 龚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漫漫; 何庆中; 王佳; 廖伯权
    • 摘要: 冷渣机是燃煤循环流化床锅炉(circulating fluidizedbed boiler,CFB)的重要辅机。为了进一步分析颗粒物料运动物质平衡和热交换平衡之间的关系,研究一种具有六棱柱结构冷渣管滚筒冷渣机中颗粒物料在滚筒内的停留时间及其分布,引入颗粒轨道模型,通过分析单个颗粒的轴向位移来建立物料的平均停留时间(mean residence time,MRT)数学模型,并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同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到物料的停留时间分布函数。结果表明,MRT总体上与转速和安装倾角呈反比;降低转速使停留时间概率峰值减小,但会使方差成倍增长并扩大其分布范围,使冷渣机出料更加分散。
    • 李玉峰; 孙彦辉; 宋思程; 陈天明
    • 摘要: 根据钢厂40 t六流重轨钢中间包的结构和工艺参数,通过Ansys Fluent软件数值模拟的方式,研究了其流场、温度场及RTD(停留时间分布)曲线。研究发现,原中间包流场及温度场分布不合理,各流一致性较差。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挡墙开孔底部仰角10°、中部仰角10°、开孔上移0 mm的优化方案。模拟结果表明,通过优化设计,提高了中间包的整体流场速度,大幅降低了钢水的平均停留时间标准差,最低温度提高了14.2 K,各流水口温差缩小了1.77 K,各流一致性显著增强。40 t中间包U75V重轨钢的生产应用结果表明,优化后最远端水口(3号水口)平均停留时间由原687.1 s降至575.5 s,各流温差由2.05 K降至0.28 K,改善显著。
    • 段先健; 鞠杰; 胡彦杰; 吴春蕾
    • 摘要: 建立了不同长径比的千吨级工业多重高速射流燃烧反应器三维物理模型,结合可实现k-ε湍流模型、有限速率/涡耗散模型、涡耗散概念化学反应模型、Discrete Ordinate辐射模型、欧拉-拉格朗日离散相模型、氢气19步详细反应机理与空气龄自定义函数对燃烧反应器内燃烧情况进行了多尺度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随着燃烧反应器长径比的减小,反应器内温度与速度的衰减程度加剧,反应炉内气体到达出口的时间延长,反应器内涡流现象加重;当注入10~40 nm的纳米二氧化硅颗粒时,颗粒在反应器内部的返混程度加剧,停留时间显著延长。上述模拟结果可为工业设计燃烧反应器的几何结构建立理论基础,同时为气相燃烧法制备纳米材料的合成过程提供参考。
    • 马凌云; 谢明华; 陈伟
    • 摘要: 针对连续流动反应器中返混测定操作复杂、数据记录处理不便的问题,设计一种基于LabVIEW的全自动流动返混实验系统。该系统可以测定多釜反应器、单釜反应器和管式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并对其流动返混程度进行数学评价。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的自动测试和数据处理功能方便了实验人员快速评价反应器,并对其优化设计。
    • 黄聪; 吴可君; 何潮洪
    • 摘要: 用于含能化合物制备的连续釜式反应器通常安装有螺旋盘管,釜内流动情况复杂。研究搭建了一套含螺旋盘管的连续搅拌釜装置,对四斜叶桨(PBT)、推进桨(PRO)和翼型桨(CBY)作用下连续搅拌釜的停留时间分布进行了测定,并考察了桨型、进料流量、搅拌转速、表观气速等因素对无因次方差的影响,同时考察了对有气体产生的体系在含盘管的连续搅拌釜中多级混合模型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多级混合模型基本适用于对含盘管连续搅拌釜式反应器的非理想流动的描述,可用于含盘管连续搅拌釜式反应器的优化设计。当其他条件相同,随着搅拌转速、表观气速的增大,含盘管的连续搅拌釜的无因次方差逐渐增大。对于强放热反应,推荐使用四斜叶桨或推进桨,可以较好地增强釜内物料的混合。
    • 王世腾; 程易
    • 摘要: 停留时间分布理论是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用于刻画实际反应器的非理想流动特性。相对于理想反应器的内容,停留时间分布概念抽象,学生理解和掌握难度较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入流体力学数值模拟方法,使用COMSOL软件实现反应器内流体流动的瞬态模拟,通过数值实验演示阶跃式和脉冲式示踪剂注入的停留时间分布测量过程,并在反应器出口统计示踪剂浓度随时间的变化,从而计算出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函数。此教学案例可使学生直观理解停留时间分布的概念,深入理解流体流动的模型基础,学习使用功能强大的COMSOL软件,为之后的科研和学习打下基础。
    • 兰斌; 徐骥; 刘志成; 王军武
    • 摘要: 采用基于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大规模并行的粗粒化CFD-DEM(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discrete element method)方法,耦合多分散、非球形颗粒曳力模型,对连续操作的三维流化床进行了长时间颗粒停留时间模拟.通过对不同尺寸(长度)流化床的模拟发现不同粒径颗粒平均停留时间(mean residence time,MRT)与流化床长度呈线性关系,该关系可以用来预测更大尺寸流化床内的颗粒停留时间.随着流化床长度的增加,不同粒径颗粒MRT的差异变大,说明流化床长度的增加对不同尺寸颗粒的停留时间具有一定的调控能力.
    • 胡丹丹; 耿素龙; 曾玺; 王芳; 岳君容; 许光文
    • 摘要: 采用冷态研究和高温反应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气-固反应过程中返混对反应特性和动力学的影响.首先利用脉冲示踪法考察微型流化床内的气体停留时间分布规律和气体返混特性,揭示床内径D、表观气速Ug、介质颗粒粒径dp对床内气体返混程度的影响,并分析气体流动偏离平推流的程度,得到其最大程度接近平推流的操作范围.进而,选取活性焦燃烧这一典型气-固反应,分析微型流化床反应分析仪中不同程度的返混状态下等温燃烧的反应行为和活化能演变,再现了D、Ug、dp对反应测试结果的影响,即:随着床径减小及表观气速和介质颗粒粒径的增大,反应器内产物气体经历的返混程度减小,使得产物气体近平推流的输出并被即时检测,获得更好揭示反应本质特性的反应活化能.活化能数值随返混程度的减少而增大,且更易达到稳定反应状态.
    • 黄正梁; 王超; 郭燕妮; 杨遥; 孙婧元; 王靖岱; 阳永荣
    • 摘要: 缠绕管内二次流能够显著强化管内传质、传热性能.通过测量缠绕管内液体的停留时间分布,利用无量纲方差σ2表征二次流强度,研究了缠绕直径、缠绕角度、缠绕管管径等结构参数对二次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径向流动未达到极限迁移距离的缠绕管中,随着液体Reynolds数Re的增大,σ2先减小后增大,对应缠绕管内依次出现的湍流作用区和二次流作用区;在径向流动达到极限迁移距离的缠绕管中,随着Re的增大,σ2先减小后增大最后趋于平稳,对应缠绕管内依次出现的湍流作用区、二次流作用区和二次流极限区.从湍流作用区转变为二次流作用区的临界Reynolds数ReS随缠绕管缠绕直径和管径的减小而减小,缠绕角度对ReS的影响较小.
    • 摘要: 化学工业发展的趋势是安全、清洁、高效、节能和可持续性,尽可能地将原材料全部转化为符合要求的产品,实现生产过程的少排放,甚至零排放。流动化学管道反应技术代表了一种新的化学加工途径,通过工程设备创新实现上述目标,符合精细化工发展趋势。管道反应技术具有高效的质量与热量传递,极窄的物料停留时间分布,实现了对反应条件的精确控制和连续化生产,提高了反应选择性与产品收率,快速实现工艺参数的筛选与优化。微反应器是一种建立在连续流动基础上的微管道式反应器,用以替代传统间歇反应器。相比于传统反应器,微反应器分子扩散距离短、传质快,通道内为层流、停留时间分布窄、无返混,单位体积的比表面积大、换热能力强、易控温。可实现“数增放大”,应用于生产几乎没有放大效应,提高了反应选择性和工艺的本质安全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