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气固反应

气固反应

气固反应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227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冶金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423583篇;相关期刊66种,包括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材料导报、材料与冶金学报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年会、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年会、2012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等;气固反应的相关文献由568位作者贡献,包括许光文、岳君容、余剑等。

气固反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7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23583 占比:99.97%

总计:423695篇

气固反应—发文趋势图

气固反应

-研究学者

  • 许光文
  • 岳君容
  • 余剑
  • 夏洪应
  • 彭晓峰
  • 艾立群
  • 许磊
  • 侯耀斌
  • 周美洁
  • 孙彩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丹丹; 耿素龙; 曾玺; 王芳; 岳君容; 许光文
    • 摘要: 采用冷态研究和高温反应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气-固反应过程中返混对反应特性和动力学的影响.首先利用脉冲示踪法考察微型流化床内的气体停留时间分布规律和气体返混特性,揭示床内径D、表观气速Ug、介质颗粒粒径dp对床内气体返混程度的影响,并分析气体流动偏离平推流的程度,得到其最大程度接近平推流的操作范围.进而,选取活性焦燃烧这一典型气-固反应,分析微型流化床反应分析仪中不同程度的返混状态下等温燃烧的反应行为和活化能演变,再现了D、Ug、dp对反应测试结果的影响,即:随着床径减小及表观气速和介质颗粒粒径的增大,反应器内产物气体经历的返混程度减小,使得产物气体近平推流的输出并被即时检测,获得更好揭示反应本质特性的反应活化能.活化能数值随返混程度的减少而增大,且更易达到稳定反应状态.
    • 周美洁; 艾立群; 洪陆阔; 李亚强; 孙彩娇; 侯耀斌
    • 摘要: 为了对CO2和H2O两种气氛的脱碳效果进行对比,将碳质量分数约为4.2%的Fe-C合金薄带分别在两种气氛中进行脱碳处理.通过热力学分析结合试验保证碳被脱除且铁不氧化的气氛条件分别为:Ar-CO-CO2(气体流量为850 mL/min,CO的体积分数为25%,PCO2/(PCO+PCO2)为0.26),Ar-H2-H2O(气体流量为500 mL/min,H2体积分数为15%,水浴温度为313 K).当脱碳温度为1 413 K时,Ar-H2-H2O气氛下,脱碳时间为50 min时,脱碳后的平均碳质量分数为0.6%,Ar-CO-CO2气氛下,脱碳时间为70 min时,脱碳后的平均碳质量分数为0.92%.当脱碳时间相同时,Ar-H2-H2O的脱碳效果优于Ar-CO-CO2的脱碳效果,由于随着脱碳反应的进行薄带表面与氧化气体反应达到平衡,Ar-H2-H2O反应平衡时薄带的碳活度要低于Ar-CO-CO2气氛条件的碳活度,导致Ar-H2-H2O气氛条件下薄带的碳浓度梯度高于Ar-CO-CO2气氛条件,进而导致Ar-H2-H2O气氛条件的扩散通量大,脱碳效果好.
    • 刘一君; 陈时熠; 胡骏; 周威; 向文国
    • 摘要: 化学链技术是目前能源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其关键技术包括载体材料的制备和反应器的设计.综述了化学链技术的应用前景,总结了化学链反应器设计原理,回顾了目前世界上公开报道的设计完成、在建或已经运行的化学链反应器,归纳讨论了不同反应器设计细节的共同点及目的.开展以微小颗粒、纳米颗粒作为载体材料时,颗粒聚团在宏观反应器尺度下的流动传递规律、循环反应机理和系统运行控制特性的研究;开展反应器内颗粒流动-传递-反应耦合机制研究,建立多尺度统一模型;在全尺寸化学链反应器上进行系统自热实验研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和开发用于固体燃料转化过程的高效炭/灰分离器是未来化学链反应器发展需要关注的几个方面.
    • 艾立群; 侯耀斌; 洪陆阔; 周美洁; 孙彩娇; 孟凡峻; 周玉青
    • 摘要: 为对H_(2)/H_(2)O气氛下Fe‒C合金薄带的气固反应脱碳进行动力学研究,在保证快速脱碳而铁不氧化的前提下,利用可控气氛高温管式脱碳炉,研究了不同的脱碳温度、薄带厚度、脱碳时间对Fe‒C合金薄带脱碳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延长脱碳时间、提高脱碳温度、减少薄带厚度均可提高脱碳效果.当脱碳温度为1353 K,在脱碳过程中,薄带可以分成明显的3层,由表面到内部依次是完全脱碳层、部分脱碳层和未脱碳层.完全脱碳层的组织为铁素体,此部分碳含量最低;部分脱碳层由铁素体、渗碳体和少量石墨相组成,未脱碳层由珠光体和大量石墨相组成,此部分碳含量最高.脱碳层的厚度随着脱碳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脱碳层的厚度y与时间t平方根满足良好的线性关系,可用函数y=kt0.5描述,碳原子扩散所需扩散激活能为122.36 kJ·mol^(−1),脱碳反应为表观一级反应,表观活化能为153.79 kJ·mol^(−1).
    • 孙彩娇; 艾立群; 洪陆阔; 周美洁; 侯耀斌; 周玉青; 孟凡峻
    • 摘要: 近年来,一种固态炼钢的全新工艺受到了广泛关注,该工艺采用铁水直接固化再经氧化性气氛脱除固态金属中的碳,以达到炼钢的目的,可大幅缩短薄板钢带生产流程,降低钢中夹杂物.本工作以不同厚度铁碳合金薄带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温度下Ar-CO-CO2中气固脱碳动力学随高温气固反应脱碳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碳向反应界面的扩散是脱碳反应中的限制环节,脱碳温度的升高和脱碳时间的延长均有利于脱碳;在相同条件下,铁碳合金薄带厚度越薄,脱碳速率越快;2 mm厚的铁碳合金薄带的脱碳速率常数与脱碳温度的关系可近似表示为:k=-0.144+1.183×10-4 T;在CO-CO2气氛下,铁碳合金薄带脱碳反应近似为一级反应,脱碳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124.7 kJ/mol.
    • 孟繁超; 邵磊; 邹宗树
    • 摘要: 为了讨论采用Fick定律未反应核模型(Fick模型)计算CO/H2+N2混合气体还原铁矿石动力学参数的偏差,建立基于Maxwell-Stefan关系式的未反应核模型(M-S模型),对Fick模型计算得到的动力学参数和M-S模型中设定的动力学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N2对CO/H2还原FeO的阻碍作用与其摩尔分数成正比;N2对正反应速率常数的计算没有影响;CO-N2体系中Fick模型所用的互扩散系数小于实际值,而H2-N2体系中其所用的互扩散系数大于实际值.
    • 艾立群; 侯耀斌; 洪陆阔; 周美洁; 孙彩娇; 孟凡峻; 周玉青
    • 摘要: 为对H2/H2O气氛下Fe?C合金薄带的气固反应脱碳进行动力学研究,在保证快速脱碳而铁不氧化的前提下,利用可控气氛高温管式脱碳炉,研究了不同的脱碳温度、薄带厚度、脱碳时间对Fe?C合金薄带脱碳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延长脱碳时间、提高脱碳温度、减少薄带厚度均可提高脱碳效果.当脱碳温度为1353 K,在脱碳过程中,薄带可以分成明显的3层,由表面到内部依次是完全脱碳层、部分脱碳层和未脱碳层.完全脱碳层的组织为铁素体,此部分碳含量最低;部分脱碳层由铁素体、渗碳体和少量石墨相组成,未脱碳层由珠光体和大量石墨相组成,此部分碳含量最高.脱碳层的厚度随着脱碳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脱碳层的厚度y与时间t平方根满足良好的线性关系,可用函数y=kt0.5描述,碳原子扩散所需扩散激活能为122.36 kJ?mol-1,脱碳反应为表观一级反应,表观活化能为153.79 kJ?mol-1.
    • 孟繁超; 邵磊; 邹宗树
    • 摘要: 为了讨论采用Fick定律未反应核模型(Fick模型)计算CO/H_(2)+N_(2)混合气体还原铁矿石动力学参数的偏差,建立基于Maxwell-Stefan关系式的未反应核模型(M-S模型),对Fick模型计算得到的动力学参数和M-S模型中设定的动力学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N_(2)对CO/H_(2)还原FeO的阻碍作用与其摩尔分数成正比;N_(2)对正反应速率常数的计算没有影响;CO-N_(2)体系中Fick模型所用的互扩散系数小于实际值,而H_(2)-N_(2)体系中其所用的互扩散系数大于实际值.
    • 孙彩娇; 艾立群; 洪陆阔; 周美洁; 侯耀斌; 周玉青; 孟凡峻
    • 摘要: 近年来,一种固态炼钢的全新工艺受到了广泛关注,该工艺采用铁水直接固化再经氧化性气氛脱除固态金属中的碳,以达到炼钢的目的,可大幅缩短薄板钢带生产流程,降低钢中夹杂物。本工作以不同厚度铁碳合金薄带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温度下Ar-CO-CO_(2)中气固脱碳动力学随高温气固反应脱碳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碳向反应界面的扩散是脱碳反应中的限制环节,脱碳温度的升高和脱碳时间的延长均有利于脱碳;在相同条件下,铁碳合金薄带厚度越薄,脱碳速率越快;2 mm厚的铁碳合金薄带的脱碳速率常数与脱碳温度的关系可近似表示为:k=-0.144+1.183×10^(-4)T;在CO-CO_(2)气氛下,铁碳合金薄带脱碳反应近似为一级反应,脱碳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_(a)=124.7 kJ/mol。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