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化学链

化学链

化学链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708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能源与动力工程、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0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92723篇;相关期刊52种,包括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年会、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年会、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第九届学术会议等;化学链的相关文献由1176位作者贡献,包括梁皓、倪向前、向文国等。

化学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0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92723 占比:99.95%

总计:192821篇

化学链—发文趋势图

化学链

-研究学者

  • 梁皓
  • 倪向前
  • 向文国
  • 张舒冬
  • 郭庆杰
  • 陈时熠
  • 李孔斋
  • 沈来宏
  • 张喜文
  • 王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马利海; 张建利; 郭庆杰
    • 摘要: 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综述了化学链甲烷蒸汽重整、化学链甲烷氧化偶联、化学链氧化脱氢、化学链甲烷部分氧化、化学链逆水煤气变换、化学链合成氨和化学链脱氢芳构化等已报道的化学链耦合工艺方案并提出耦合策略,为化学链耦合新工艺的研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 陈德露; 安风霞; 邵旦洋; 王晓佳
    • 摘要: 生物质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将其作为固体燃料甲烷化,可以减少对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依赖,也成为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中天然气生成的重要途径。生物质固废甲烷化主要有三种途径:生物化学转化途径(厌氧消化)、热化学转化途径甲烷化以及结合化学链气化技术的化学链甲烷化。厌氧消化工艺使用微生物细菌将生物质固废转为小分子生物,过程中可产生沼气,沼气主要由50%~70%的甲烷和30%~50%的二氧化碳组成,目前从单段消化池发展到多段多批次消化系统。重点介绍了7种工艺流程,包括Waasa工艺、Dranco工艺、Valorga工艺、Kompogas工艺、顺序分批厌氧堆肥(SEBAC)工艺、厌氧相态固体(APS)消化工艺及久保田一体式厌氧膜生物反应器(KSAMBR)工艺,其中KSAMBR是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工艺,其浸没式膜可保留产甲烷菌,过滤可溶解的甲烷发酵抑制剂,工艺过程稳定、蒸煮器的容积小。气化结合甲烷化工艺将气化炉和甲烷化反应器前后连接,结合去除硫化物、氯化物、焦油和固体灰等净化过程,最终获得合成天然气。介绍了荷兰能源技术中心(ECN)生物质制天然气工艺、德国太阳能氢气研究中心(ZSW)工艺、瑞士保罗谢勒研究所(PSI)工艺等3种工艺流程。其中,ECN生物质制天然气工艺800kW的中试规模装置,处理量约160kg/h;ZSW工艺多管式反应器采用镍基催化剂,通过熔盐多管热交换手段保持反应器整体温度在500°C左右,可获得含量为81.9%的甲烷气体;PSI工艺采用快速内循环流化床,气化反应温度为850°C,出口气体中CH_(4)含量以干气体计约为9%。化学链甲烷化工艺将CaO吸附CO_(2)的过程加入到气化过程中,免去后续去除CO_(2)工艺,提高了H/C比,从而简化甲烷化的后处理过程。基于CaO循环的化学链甲烷化不仅可以吸收甲烷化反应中的热量,同时对生产过程的CO_(2)进行封存,将实现碳的负平衡。该技术有望在资源化利用生物质固废方面实现大规模应用。研究成果为生物质固废甲烷化技术的工艺选择和设计提供参考。
    • 张富珍; 胥蕊娜; 姜培学
    • 摘要: 以CO_(2)为工质的增强型地热发电系统(CO_(2)-EGS)拓展了CO_(2)封存汇的种类,同时其从干热岩中获得的热量还可补充因捕集、输运和封存消耗的能量,有效提高了项目的经济性。但多大程度上可填补CO_(2)捕集及输运的能耗是该技术规模化应用与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为此,通过对CO_(2)捕集电站与地热发电全链系统的解构和耦合,在降低了全链系统某些参数的敏感性基础上,编制了全链优化软件。然后以某超临界燃煤电站为参考电站(热效率设为42.30%,净功为590.8 MW),对4种捕集方法(燃烧后捕集、加压富氧燃烧、化学链燃烧、分级气化)对应的全链系统进行了能流分析。结果表明:①对于中等温度的热储,化学链燃烧和分级气化法与CO_(2)-EGS结合后,全链系统的净输出可超过无CO_(2)捕集的参考电站,即CO_(2)-EGS的输出功可以弥补因捕集和输运造成的能量损失;②对于高温热储,CO_(2)-EGS的净输出可补偿加压富氧、化学链和分级气化法捕集和输运能耗。最后,基于全链能量梯级利用理念,结合CO_(2)膨胀发电的特点,提出了热量反哺的全链能量优化利用方法。结论认为:①全链能耗的主要差异体现在捕集过程,具体数值可达到数量级的差别;②压缩和输运及CO_(2)-EGS的单位能耗差异因捕集气的组分差异导致,数值上相差不大;③热量反哺理念显示了基于全链系统的能量优化利用优势,使系统的能量分配得到了优化,燃烧后捕集和分级气化两种捕集方案的指标得以提高。
    • 李梦双; 彭鹏; 田鑫; 赵海波
    • 摘要: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钙钛矿型氧化物LaFeO_(3),在固定床上研究了反应温度和重时空速对氧载体在乙烷化学链干重整中性能的影响,以及氧载体的长周期循环性能.结果表明LaFeO_(3)氧载体可实现乙烷向合成气的高效转化,还原态的氧载体可以被CO_(2)氧化以实现其晶格氧的恢复,且表面积碳能被有效清除.反应最佳温度为800°C,此时CO产率最高(54.84%),最佳重时空速为12000L/(kg·h),CO选择性最高(60.16%).在20次循环实验中,LaFeO_(3)氧载体的各项性能指标波动幅度较小,具有较好的反应稳定性.
    • 范浩熙; 郑燕娥; 赵林洲; 蒋丽红; 王亚明; 周堂杰; 张峻嘉
    • 摘要: 化学链重整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合成气制取技术。该技术耦合CO_(2)还原反应,在制取合成气的同时还可以完成CO_(2)的减排。制备了600~900°C下焙烧的CeO_(2)-NiO氧载体,分别采用X射线衍射光谱分析(XRD)、比表面积测试(BET)、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和甲烷程序升温还原(CH4-TPR)表征其结构特征。通过甲烷部分氧化、CO_(2)还原等恒温反应及氧化还原(redox)循环实验对氧载体的反应活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的焙烧温度可以通过对其结构特性的改变,进而影响CeO_(2)-NiO氧载体的反应活性,其中CeO_(2)-NiO-850表现出良好的结构稳定性、优异的储放氧性能及较高的甲烷转化率和CO_(2)转化率。在经过20次redox循环实验后甲烷转化率和CO_(2)转化率均未明显降低,显示了较强的循环稳定性。
    • 单明玄; 王坤; 杨美玲; 赵荣洋; 梁文政; 王凤印; 王翠苹
    • 摘要: H_(2)作为一种高能量密度且环境友好型能源而备受关注,目前主要的制氢方法有化石燃料制氢、电解水制氢、生物质制氢等。生物质为碳中性资源,对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具有推动作用。生物质通过中温热解或水热解制得的生物油具有热值低、酸性强、黏度大等缺点,生物油中轻重组分须分别重整以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生物油的轻质组分相对简单且成本低廉、转化途径经济可行,因此蒸气重整并催化制氢是很有前景的制氢方法。其中,催化剂的选择是影响轻质生物油制氢效率和稳定性最关键因素。综述了近年来基于蒸气重整的轻质生物油催化制氢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传统蒸气重整、吸附增强的蒸气重整、自热蒸气重整、化学链蒸气重整和吸附增强的化学链蒸气重整等技术原理,归纳比较了催化剂、CO_(2)吸附剂对制氢性能的影响。传统蒸气重整技术中,相比贵金属催化剂高昂的制氢成本,Ni基催化剂因其低成本和较高制氢性能一直受到青睐,但仍需通过复合活性金属改性等方式改善其易烧结和积碳的缺陷。而吸附增强蒸气重整技术可通过CO_(2)原位吸附一定程度上提高制氢的产率和纯度。类水滑石化合物CO_(2)吸附剂碱性强、比表面积大,但需改性提高CO_(2)吸附温度以适应轻质生物油蒸气重整的温度。碱金属CO_(2)吸附剂稳定性强但成本较高。而CaO吸附剂成本低并在中高温下具有优良的CO_(2)吸附特性,成为最有应用前景的吸附剂之一。自热重整过程结合了蒸气重整与部分氧化制氢的优势,但需消耗O_(2)且易导致催化剂失活。吸附增强的化学链蒸气重整技术是载氧、载热和催化多功能颗粒的化学链路线耦合CO_(2)吸附,将化学链的自热优势以及吸附CO_(2)增强H_(2)产率的优点相结合,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但其催化、吸附过程热质流率不匹配、吸附剂碳酸化速率影响催化作用规律等问题需进一步研究解决。
    • 张涛
    • 摘要: 丙烯是化工行业重要的基础原料之一。在众多生产丙烯的工艺中,丙烷无氧脱氢(PDH)以丙烯选择性高、技术成熟度高、投资成本低的特点,成为目前最具竞争力的丙烯生产工艺^(1,2)。但商业化的Pt基和Cr基催化剂因其成本高昂、环境污染和丙烷转化率受热力学平衡限制等因素而影响了其应用和发展^(3,4)。因此,开发新型、可替代的脱氢工艺及与之配套的催化剂体系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价值。
    • 聂红
    • 摘要: 绿色化工技术是实现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1)。作为一种先进高效的低碳能源转化技术,化学链工艺在节能和减排等方面具有诸多优势^(2)。在化学链工艺中,氧化还原催化剂作为氧载体,实现不同反应器之间的晶格氧和热量传递。载氧体的晶格氧释放动力学是决定其反应性能的关键因素^(3)。ABO_(3)钙钛矿型复合金属氧化物由于其优良的结构循环稳定性和氧离子迁移能力,是一类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催化材料,被广泛研究用于化学链、H_(2)O/CO_(2)热裂解和固体燃料电池等领域^(4)。
    • 席嘉泽; 王坤; 张韫炜; 王子宇; 薛蒙
    • 摘要: CO_(2)资源化利用方法可将CO_(2)转化为碳基燃料,对促进中国实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化学链技术是最具前景的技术之一。针对化学链CO_(2)部分脱氧生成CO以及载氧体再生建立了热力学模型,根据吉布斯自由能变和最小化原理筛选出合适的金属氧化物载氧体,并分析了反应原料配比(物质的量之比)、反应温度与反应压力对CO_(2)转化率和CO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廉价、性能优良的FeO是适合该过程的载氧体;还原反应器中,FeO与CO_(2)最佳配比为3:1,适宜温度为750~1000°C,CO_(2)转化率可达32.9%,CO产率可达0.327 mol/mol;再生反应器中,Fe_(3)O_(4)与C最佳配比为1:1,适宜温度为750~1000°C,载氧体再生程度可达47.3%,单质碳气化程度可达53.9%,还原与再生过程的最佳压力均为100 kPa。
    • 李睿杰; 章菊萍; 史健; 李孔斋; 刘慧利; 祝星
    • 摘要: 本研究合成了四种CeO_(2)形貌的Ni/CeO_(2)催化剂(纳米棒、纳米立方体、纳米八面体和纳米多面体),并探讨了催化剂低温化学链甲烷干重整反应的结构依赖性。材料表征表明,Ni物种高度分散在CeO_(2)载体表面,部分Ni离子进入CeO_(2)晶格,从而引起氧空位的增加。化学链干重整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棒状结构Ni/CeO_(2)催化剂表现出最高的还原性,具有最多氧空位和最高储氧能力。多面体状Ni/CeO_(2)催化剂的结构为形状不规则的约10.3 nm的CeO_(2)纳米单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高的还原性,表现出低温甲烷反应活性,在550°C低温化学链甲烷干重整中显示最高的氧化还原活性和循环稳定性。本研究为设计高效的金属/CeO_(2)催化剂提供了一种新策略,有望促进铈基催化剂在化学链技术中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