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干热岩

干热岩

干热岩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3年内共计1060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27篇、会议论文35篇、专利文献320325篇;相关期刊204种,包括地质学报、地球、地学前缘等; 相关会议30种,包括 第四届探矿工程学术研讨会、第十三届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等;干热岩的相关文献由2111位作者贡献,包括庄庆祥、许天福、张延军等。

干热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27 占比:0.16%

会议论文>

论文:3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20325 占比:99.82%

总计:320887篇

干热岩—发文趋势图

干热岩

-研究学者

  • 庄庆祥
  • 许天福
  • 张延军
  • 王贵玲
  • 金显鹏
  • 上官拴通
  • 魏志海
  • 吴海东
  • 田兰兰
  • 解经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郑君; 樊涛; 窦斌; 吴天予
    • 摘要: 传统的地热井井身结构不适用于利用二氧化碳爆破技术进行干热岩储层建造,因此本文基于二氧化碳爆破致裂技术建造干热岩储层的新型井身结构工艺进行了进一步探究。结合该工艺水平井段(炮孔)钻进过程实际工况,对钻井后水平井段(炮孔)附近干热岩储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变化规律及储层温度分布特征进行了岩石力学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钻井液降温产生的热应力作用是储层岩石性质发生变化、出现热损伤区的主要原因;冷却过程中炮孔附近储层呈现出“快速降温区-平缓降温区-未降温区”的区域性温度分布特征;储层初始温度和冷却时长对快速降温区温度分布以及热损伤区范围影响较大。本研究可以为二氧化碳爆破致裂干热岩储层建造提供理论指导。
    • 郭宁宁; 程怀蒙; 韩杰; 张勇; 郭盼; 徐玳笠
    • 摘要: 干热岩作为地热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清洁、稳定、可再生的优势,潜力巨大。研究干热岩对于湖北省能源利用、环境保护意义重大。因此,对湖北省具有干热岩成藏条件的干热岩靶区进行分析,选择大别地区罗田和江汉盆地嘉鱼,采用大地电磁探测技术进行模型二维正演。最后通过野外数据采集,对TM模式数据进行反演解译,基本查明两地深部电性结构,推测控热构造的分布规律,初步评估其干热岩潜力。
    • 解经宇; 王丹; 李宁; 王振宇; 付国强; 金显鹏; 明圆圆
    • 摘要: 能源是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同时,我国也进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为实现此目标,亟需建设清洁、低碳、高效、多元的现代能源体系。干热岩型地热作为一种新兴的环境友好型资源,有望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开发干热岩需要建立增强型地热系统,其核心是向储层钻井并压裂形成一定规模的裂缝网络,构建井间循环回路来提取热能发电。20世纪70年代以来,多个发达国家先后进行干热岩资源开发尝试,然而受到人工热储建造和诱发地震防控等关键技术的限制,成功运行的EGS工程屈指可数。近些年来,干热岩资源的优越性和规模化开发可行性进一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投入建设的EGS数量总体上不断增加。水力压裂是建造人工热储的核心技术手段之一,水力裂缝的形态直接决定了换热体积和取热效率。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典型EGS压裂案例的基础上,总结了干热岩水力压裂的工艺特点。此外,结合几种较为流行的理论模型和我国首例EGS工程——共和盆地恰卜恰干热岩试采工程的实际情况,简要阐述了干热岩压裂与诱发地震之间的关系。最后从压裂工艺、智能化开发、微地震监测矩张量反演等方面为干热岩水力压裂向更深层次发展提出建议。
    • 亓兆伟; 闫方平; 傅大庆; 邱建强
    • 摘要: 井筒自循环技术是开发干热岩地热的一种新技术,它采用油管和套管组成的U形通道作为换热器,目前对该项技术的现场和室内试验研究尚不够。文章建立了一个实验室规模的模拟装置来模拟干热岩局部井筒自循环的热交换过程,以水作为换热介质,进行一系列室内试验,对换热的影响因素及换热参数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具有较大采热能力和热容量的花岗岩在高温下具有较高的采热速率;较高的注水速率会产生较高的采热速率,但出口温度会降低,因此,应慎重选择较高出口温度和较高采热量之间的平衡。相似性分析表明,876 m长的垂直井在602.8 m^(3)/d的注入速率下,可从150°C的干热岩中获取的采热量高达565 kW,该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很接近,可以证明相似性分析结果的合理性。建立的模拟装置及试验原理也同样适用于“取热不取水”的中深层同轴套管式地埋管换热技术,可以为中深层地热开发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 鲁辉
    • 摘要: 利用现场取心、冲洗液消耗量、录井气显、测井曲线和井温特征等对苏北盆地热储层地质特点如盖层、热储层、地温梯度、热储孔隙度、渗物性分析研究,得出苏北盆地东台坳陷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温度高,储层裂隙为低孔、低渗透率类型,属于较好的干热岩储层;通过对储层的各向异性、岩石力学参数的分析研究,为储层的压裂改造和东台坳陷的干热岩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 余毅; 马艺媛
    • 摘要: 干热岩(HDR)地热资源是一种极具竞争力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其资源潜力大,安全环保,越来越受到各国能源战略的关注。欧美国家的成功实践说明了干热岩开发的可行性,但中国干热岩的研究较晚,目前还处于靶区圈定和科学钻探阶段,但有了初步的勘探成果。通过对国内外干热岩资源的综合研究,本文阐述了干热岩资源的赋存指标,并将中国干热岩资源的赋存类型分为高放射性产热型、沉积盆地型、近代火山型和强烈构造活动带型。结合中国干热岩的钻探开发,提出了在干热岩钻井时的困难与勘查开发的技术要求和进展。本文旨在通过综合分析,尽快解决目前的难点,促进中国干热岩资源的有效利用。
    • 刘文廷; 韩爱果; 白冰; 何媛媛; 崔银祥; 雷宏武; 秦剑桥
    • 摘要: 裂隙换热系数是干热岩地热资源评价、开发及模拟表征中的重要参数,通常需要通过试验测试得到。本文通过数值实验与控制变量法,丰富干热岩裂隙内的对流换热实验数据,利用现有裂隙换热系数公式计算裂隙换热系数,分析不同公式得到的换热系数随实验参数的变化规律,探讨裂隙换热系数公式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各公式得到的换热系数随岩石试样外壁面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换热系数与流量之间的关系因不同公式而异,换热系数与裂隙开度之间呈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受流量大小的控制。部分理论公式在流量足够大时出现负值,另一部分理论公式的数值稳定性、适用性较好。
    • 宋国锋; 李根生; 宋先知; 石宇
    • 摘要: 地热能是一种清洁、环保的可再生能源,是未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对象,其中干热岩是重要的深部地热资源之一。目前取热性能多目标优化较少考虑储层开采模型,也未综合比较不同优化思路下的效果。为了提高热储取热效率、延长地热开采寿命,基于青海共和地区干热岩开采热—流—固耦合模型与三种取热优化方法,得到合适的地热系统运行参数(注入温度、注入排量、生产压力、注采间距),并对比评价了不同方案下的取热效果。研究结果表明:①注采参数敏感性分析指出,发电功率、采收率与注采压差之间呈逆向关系,这是采用多目标优化的直接原因;②基于参数化研究得到的优化方案热储寿命最短为10年、注采压差达67 MPa,存在显著的热突破现象,储层安全受到挑战;③采用多目标优化决策一体化方法,得到了最佳的干热岩系统运行参数组合,热储寿命可超20年,实现了均衡优化的结果。结论认为,多目标优化思路在地热开采中具有可行性与适用性,该方法为地热高效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并可助力我国“双碳”目标实现。
    • 文冬光; 宋健; 刁玉杰; 张林友; 张福存; 张森琦; 叶成明; 朱庆俊; 史彦新; 金显鹏; 贾小丰; 李胜涛; 刘东林; 王新峰; 杨骊; 马鑫; 吴海东; 赵学亮; 郝文杰
    • 摘要: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能源与资源保障,地球深部资源与能源极其丰富。“向地球深部进军”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资源勘查开发技术、经济效益成本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必然发展趋势。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提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为满足能源、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需求,加大清洁能源勘探开发力度、提高碳封存能力、强化地质储能研究等显得尤为重要。深部水文地质作用与此息息相关,亟待重视和加强研究。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通过学科发展历程与热点焦点问题的综合对比研究,对深部地下水分布与循环理论研究、深部地下水地质作用下地热与锂资源成藏、深部地热-干热岩与页岩气等清洁能源开发、深部咸水层CO;地质封存、地质储能等方面涉及的深部水文地质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了分析总结,认为深部水文地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地下水循环动力机制、物质能量转换过程、水岩相互作用、成热成藏机理和勘查监测技术精准度等方面尚需深入系统的研究,而储层非均质性刻画、热源机制、深部资源能源可持续开发技术、人工干预下深部资源环境演变特征、水力压裂诱发地震以及断层对流体触发的敏感性和触发过程演变等是未来应给予重点关注的关键性问题。
    • 摘要: 2022年2月1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干热岩地热资源开采机理与方法”启动。该项目是我国地热资源开采领域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干热岩是一种具有独特优势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具有储量丰富、绿色环保、高效稳定、不受季节及昼夜限制等特点,开采潜力巨大。干热岩体地热开发,通常采用增强型地热系统(EGS)。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