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对流换热系数

对流换热系数

对流换热系数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481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科学、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7篇、会议论文77篇、专利文献368419篇;相关期刊237种,包括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科学技术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55种,包括2017旅客列车制动技术交流会、第15届全国干燥技术交流会、北京力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暨北京振动工程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等;对流换热系数的相关文献由1466位作者贡献,包括徐国强、杨卫华、丁水汀等。

对流换热系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7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77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368419 占比:99.89%

总计:368813篇

对流换热系数—发文趋势图

对流换热系数

-研究学者

  • 徐国强
  • 杨卫华
  • 丁水汀
  • 全永凯
  • 刘相东
  • 岳亚楠
  • 李斌
  • 罗翔
  • 高建树
  • 万志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逸; 张言进; 付海明
    • 摘要: 为研究植物层传热特性,选取校园内十种常见园林植物测定其叶片导热系数、叶片与周边空气对流换热系数,拟合导热系数与叶片含水量的近似关系式,对比实验测定对流换热系数与通过经验公式理论计算所得对流换热系数,比较与叶片接触前后空气的相对湿度。结果表明,叶片存在降温增湿作用,在5~25°C下叶片导热系数随温度变化较小;叶温20°C时,叶片导热系数随叶片含水量降低而减小;实验测试对流换热系数与理论计算结果吻合度较高。
    • 俞军; 黄超; 楼玉民; 黄一君; 叶笃毅
    • 摘要: 以某联合循环汽轮机高中压缸为对象,采用人工神经网络结合汽缸运行监控数据,反演求解了冷启动过程汽缸内壁对流换热系数。并以反演的热边界条件为基础,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开展了高中压汽缸的瞬态温度场模拟,获得了冷启动过程汽缸温度场变化特征。通过汽缸壁测点温度模拟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两者相对误差在8%以内,表明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反演求解汽缸内壁对流换热系数的可靠性。在汽缸温度场模拟基础上,还初步研究了冷启动过程高中压汽缸的等效热应力场。
    • 刘文廷; 韩爱果; 白冰; 何媛媛; 崔银祥; 雷宏武; 秦剑桥
    • 摘要: 裂隙换热系数是干热岩地热资源评价、开发及模拟表征中的重要参数,通常需要通过试验测试得到。本文通过数值实验与控制变量法,丰富干热岩裂隙内的对流换热实验数据,利用现有裂隙换热系数公式计算裂隙换热系数,分析不同公式得到的换热系数随实验参数的变化规律,探讨裂隙换热系数公式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各公式得到的换热系数随岩石试样外壁面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换热系数与流量之间的关系因不同公式而异,换热系数与裂隙开度之间呈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受流量大小的控制。部分理论公式在流量足够大时出现负值,另一部分理论公式的数值稳定性、适用性较好。
    • 李世倩; 任罡; 胡晓丽; 季宁; 朱向军; 秦雪; 刘旻超; 姚黎婷; 吴旻哲; 杨春; 江兵
    • 摘要: 为了准确地确定热点温度,更好地监测变压器运行状态,防止事故发生,提出一种基于顶层油温计算绕组热点温度的方法,将对流换热系数、顶层油温对热点温度进行建模,构建热点温度算法模型.考虑油温对对流换热系数影响,构造基于顶层油温计算对流换热系数的数学模型,进一步构建基于顶层油温计算热点温度的算法模型.最后将算法模型添加修正因子,结合粒子群算法进行参数寻优,并用最小二乘法构建不同负载率下修正因子与负载率的函数关系.该方法在热点温度稳定状态下绝对误差小于1 K,整体误差较小,为热点温度监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 王翔; 徐晶; 陈新文; 丁亚军; 徐鑫
    • 摘要: 对流换热系数(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CHTC)是锂离子电池(lithium-ion battery,LIB)热力学仿真过程中的重要参数。在电池热力学仿真过程中,通常将CHTC设置为固定值。尽管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仿真结果,但是仿真过程与实际情况不一致,并且不能准确地预测电池放电期间的温升特性。变对流换热系数(variable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VCHTC)可以随电池放电而变化,并提高了仿真过程的准确性。本文研究了在不同环境温度和放电倍率下单体锂离子电池(single lithium-ion battery,SLIB)的温升特性,利用VCHTC建立了电池的生热优化模型。通过对SLIB正常工况范围内的仿真和实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VCHTC模型的仿真过程温度和恒定对流传热系数(constant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CCHTC)模型在不同工况下的平均绝对百分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MAPE)分别为1.1%和6.9%。
    • 林雪燕; 张元培
    • 摘要: 本文基于MATLAB GUI对圆形连接器的对流换热系数计算进行了界面设计,只需在GUI界面上输入电流、接触件的芯数、电阻率和半径、外壳长度、特征尺寸以及外界环境温度,就可得到该条件下准确的对流换热系数。本文同时分析了连接器的放置方式、特征尺寸、外界环境温度、电流和芯数对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规律,分别呈现幂指数函数关系。
    • 沈亚杰; 高永恒; 刘臻; 詹勇杰; 王澄瀚; 杨嗣; 王勇智; 邓云李
    • 摘要: 在核电厂中,新型结构的换热器被应用地越来越广泛,而现有的绝大多数的对流换热系数的分离法难以适用于这些新型结构换热器中。为此,提出了一种新的分离法——线性约束法。该方法用同组数据作差的方法将多组实验数据相结合,并以线性相关性作为约束条件,进行对流换热系数的分离。对于粘度随温度变化的流体需加入粘度修正项。该方法能适用于两侧换热系数与雷诺数的方次关系都未知的情况;可采用多组实验数据,可信度高;拟合后误差小,一般条件下误差能控制在5%以内。
    • 莫帅; 李旭; 邹振兴; 冯志友; 岑国建; 黄云生
    • 摘要: 针对非对称斜齿轮喷油润滑啮入侧喷油和啮出侧喷油两种喷油方式,运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进行了研究。基于有限元方法得到了喷油润滑仿真模型的热边界条件;在CFX流体仿真软件中对非对称斜齿轮喷油润滑进行仿真计算,得到了喷油参数在不同喷油方法下对齿面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规律。啮入侧喷油润滑方法下,润滑油黏度增大,齿面平均对流换热系数将随着减小,但减小的趋势变缓;啮出侧喷油润滑方法下,随着润滑油黏度的增大,齿面平均对流换热系数逐渐减小,但减小的程度越来越缓慢,说明齿面平均对流换热系数受到润滑油黏度的影响越来越小。啮入侧喷油方法和啮出侧喷油方法下的齿面对流换热系数均随着喷油速度的增大而增大,线性变化明显。说明喷油速度对齿面平均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较明显。啮入侧喷油润滑方法和啮出侧喷油润滑方法在相同润滑油黏度和相同喷油速度条件下,啮入侧喷油方法时的齿面对流换热系数较大。
    • 魏威; 吕锋; 曾丽丽; 叶洁; 张小姣; 谢夏琳
    • 摘要: 为降低某款天然气发动机的缸盖底板开裂风险,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有限元分析(FEA)流固耦合方法,通过CFD计算提供的水套侧和气体侧的热边界构建FEA模型,并由FEA模型计算分析缸盖温度场、热应力和低周疲劳寿命。计算结果表明,与原模型方案相比,通过缸盖水套结构的优化,优化后的新模型方案能显著提高缸盖鼻梁区水套底部的流速和对流换热系数,降低缸盖温度和热应力,增加缸盖低周疲劳寿命,提升缸盖的可靠性。试验验证表明,新模型方案能显著降低缸盖底板的最高温度。
    • 张冬冬; 谭晓茗; 张靖周; 鹿世化; 李鑫郡
    • 摘要: 基于压电风扇振动拟合函数,利用动网格技术针对多压电风扇系统冷却非对称凹腔结构的三维非定常流动和换热特性开展数值研究,重点阐释了凹腔相对曲率Kr和多风扇振动相位差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凹腔表面时均对流换热系数的非对称分布特征是由于展向相邻风扇相互作用和弦向表面不对称耦合作用引起的;特别是当Kr值降低至2时,非对称凹腔表面时均对流换热系数的非对称分布特征将完全消失,此时振动包络内的传热系数几乎是Kr=6时的两倍;多风扇系统同相振动时(Φ=0°,即相邻风扇起振相位相同)所激励的脱落涡尺度明显强于反相振动情况(Φ=180°,即相邻风扇起振相位相差180°),使得同一凹腔内同相振动(Φ=0°)时包络区内的换热能力明显优于反相振动(Φ=180°),此外由于同相振动(Φ=0°)产生的间隙涡也增加了邻近风扇间隙内的换热能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