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强化传热

强化传热

强化传热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3年内共计2893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化学工业、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94篇、会议论文453篇、专利文献41321篇;相关期刊511种,包括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制冷学报、流体机械等; 相关会议165种,包括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2011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等;强化传热的相关文献由5101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卫民、朱冬生、阎华等。

强化传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94 占比:4.12%

会议论文>

论文:453 占比:1.04%

专利文献>

论文:41321 占比:94.84%

总计:43568篇

强化传热—发文趋势图

强化传热

-研究学者

  • 杨卫民
  • 朱冬生
  • 阎华
  • 丁玉梅
  • 邓先和
  • 刘伟
  • 关昌峰
  • 徐宏
  • 喻九阳
  • 王良璧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勇铜; 刘健; 杨来顺
    • 摘要: 高效热管理技术是大功率微电子设备安全运行的可靠保障。为进一步强化高功率电子器件的冷却效果,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泡沫铝-微柱群复合热沉结构。采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新型水冷泡沫铝-微柱群复合热沉内的流场分布、壁面温度分布、阻力系数、换热性能及柱鳍与泡沫铝间的耦合传热规律等开展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微柱群热沉相比,20PPI泡沫铝-微柱群复合热沉的壁面最高温度大幅降低,平均换热性能提升了33.9%~41.5%。然而,微柱群内填充泡沫铝却导致流动阻力增大,增加了7.9~10.5倍。泡沫铝-微柱群复合热沉的强化换热机理为:微柱群热沉内填充高热导率泡沫铝提升了热沉整体的有效导热性能,热量可通过金属泡沫固体骨架迅速传递,同时多孔界面较强的传热能力能够保证热量及时被冷却流体散除。本文相关研究成果可为高热流密度电子器件散热装置的研发提供理论指导。
    • 瞿磊; 谢纬安; 喜冠南; 张杰
    • 摘要: 研究了复合台阶绕流中典型旋涡和壁面传热之间的关联性机理。通过PIV实验对所用的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验证。从瞬态和时均两方面分析了早期过渡流区域复合台阶绕流的传热特性。结果表明:从层流到早期过渡流壁面的时均传热随雷诺数呈现出非线性的增长趋势,同时台阶底面局部区域的流动传热出现了非相似性。为了理清上述传热特征的形成原因,对一个振动周期里典型旋涡的形态特征和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发现旋涡再附着冲击角γ,近壁冲击流速Ω和旋涡流向长度Lv是影响传热的三个关键因素。一般情况下,壁面传热随着γ和Ω的增大而增大。
    • 金志浩; 章港; 战洪仁; 李帅; 王立鹏
    • 摘要: 采用伪势格子Boltzmann方法的气液相变模型对饱和状态下亲疏水壁面上单气泡的相变传热进行直接的数值模拟.从结果中观察到:加热初期,亲水壁面与发生相变的气液界面之间存在液体微层;疏水壁面的相变则紧贴壁面进行,即疏水壁面近壁处不存在气液界面.模拟亲水壁面在不同时刻热源与气液界面之间的温差变化曲线,以及不同时间段近壁处的热流密度变化曲线,模拟结果表明气液界面的存在对传热起到强化作用.模拟同一温度下不同重力加速度与气泡脱离直径大小的关系曲线,其结果符合Fritz理论,从而对伪势格子Boltzmann方法的气液相变模型进行定性验证.
    • 赵创要; 姚卓良; 齐迪; 樊菊芳; 李安桂
    • 摘要: 降膜蒸发是一种先进的传热技术,但其传热性能依赖于工质的导热系数。现有工质的导热系数偏低,不利于液膜侧传热的进一步强化。基于液体中加入纳米颗粒能大幅提高其导热系数及传热性能这一研究结果,提出了一种采用纳米流体技术的降膜传热增强方法。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水平单管外纳米流体的降膜传热特性。结果表明:纳米颗粒浓度对液膜厚度影响不大;随着周向角度的增大,表面传热系数可分为停滞区、搅动区、热发展区和脱离区4个不同的区域;在给定的周向角度范围内,局部表面传热系数随着纳米颗粒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纳米颗粒浓度升高导致降膜流动的表面传热系数增大。
    • 朱海荣; 彭培英; 陈晓萌; 吴亚辉; 王建华
    • 摘要: 为研究高强化活塞内冷油腔振荡强化传热机理,应用场协同理论对活塞内冷油腔中机油的振荡流动与传热过程进行分析。采用CFD软件Fluent模拟椭圆形油腔和水滴形油腔内机油的速度场、温度场的分布,得到2种结构油腔的平均场协同数和协同角余弦值在不同工况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场协同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活塞内冷油腔的振荡强化传热性能,水滴形油腔内、外壁面处的协同角要小于椭圆形油腔,平均场协同数和协同角余弦值都大于椭圆形油腔,说明水滴形油腔的协同程度更好,其强化传热效果也更佳。采用场协同理论可以满足活塞内冷油腔的结构优化设计,为提高活塞内冷油腔的强化传热能力提供了理论参考。
    • 谢纬安; 喜冠南
    • 摘要: 近壁串列双圆柱绕流是研究强化传热的典型模型之一,在动力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针对该模型中特有的流动传热特性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局部区域的强化传热机理。结果表明:壁面传热在两圆柱附近的区域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强,在Re=400时第二个圆柱影响区域3≤x/D≤5的强化效果最好。进一步分析强化传热的形成原因,-1≤x/D≤1区域的强化传热主要由流动加速效应引起;3≤x/D≤5区域的强化传热主要由第一个圆柱尾流的低频自激振荡效应与流动加速效应的共同作用引起。深入研究这一共同作用,得出第二个圆柱附近的流动不稳定性与传热不稳定性的相互影响是局部强化传热的根本原因。
    • 张建国; 黄理浩
    • 摘要: 为了研究R410A制冷剂在1根光管和5根水平管内强化管冷凝换热特性,搭建一套集蒸发/冷凝于一体的水平单管换热实验台,研究变质量流速、变管型、变冷凝温度等参数对管内冷凝换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持环状流状态有利于强化传热;较大的螺旋角能够增大铜管内表面积和增加湍流效应,有利于强化传热;降低冷凝温度可以提高液相导热性能及降低气相粘度,增强湍流效应,有利于强化传热
    • 雷晴禾; 高文忠; 王诗悦; 史文军
    • 摘要: 综述了近些年来国内外利用表面涂层技术强化池沸腾传热的研究进展。对表面涂层的制备工艺进行了归纳总结,重点分析表面涂层的结构和表面润湿性对池沸腾传热的影响。为表面涂层技术进一步强化池沸腾传热的研究提供参考。
    • 林萌雅; 高文忠; 贾静; 黄兴宗
    • 摘要: 介绍了超疏水基本理论及常见的超疏水表面制备方法。综述了近些年超疏水表面滴状冷凝换热的实验研究进展,分析了表面微结构参数和表面润湿性对凝结换热的影响,同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与展望。超疏水表面的滴状冷凝换热作为一种高效的传热方式,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对超疏水表面的冷凝换热研究,有利于强化换热技术的发展。超疏水表面的滴状冷凝过程及其机理研究将是未来的研究重点,该技术的应用也将是该领域未来的主要目标。
    • 范雅婷; 李亚子; 雷勇刚; 杜保存
    • 摘要: 针对传统弓形折流板换热器壳侧压降大的问题,提出交错百叶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通过三维数值模拟,对不同周期下的交错百叶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性能进行研究,获得壳侧流场、温度场的换热和阻力性能.结果表明:与传统弓形折流板换热器相比,交错百叶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壳侧形成了较好的螺旋状流动,温度场分布均匀;在相同的质量流量下,交错百叶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壳侧压降显著降低,单位压降的传热系数最高提高110.51%,综合性能大幅提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