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池沸腾

池沸腾

池沸腾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223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1篇、会议论文53篇、专利文献49946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西安交通大学学报、低温工程、制冷学报等; 相关会议32种,包括第十二届长三角能源论坛暨第二届江苏-欧洲新能源国际会议、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等;池沸腾的相关文献由494位作者贡献,包括赵建福、魏进家、万士昕等。

池沸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1 占比:0.28%

会议论文>

论文:53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49946 占比:99.61%

总计:50140篇

池沸腾—发文趋势图

池沸腾

-研究学者

  • 赵建福
  • 魏进家
  • 万士昕
  • 刘刚
  • 徐进良
  • 陶文铨
  • 徐治国
  • 毕勤成
  • 吕树申
  • 张永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雷晴禾; 高文忠; 王诗悦; 史文军
    • 摘要: 综述了近些年来国内外利用表面涂层技术强化池沸腾传热的研究进展。对表面涂层的制备工艺进行了归纳总结,重点分析表面涂层的结构和表面润湿性对池沸腾传热的影响。为表面涂层技术进一步强化池沸腾传热的研究提供参考。
    • 刘正阳; 付婷; 曾良才; 伍妮妮; 马世泽
    • 摘要: 采用五轴联动数控加工制备了具有微沟槽结构表面的铜基样品,利用池沸腾实验研究了微沟槽结构对沸腾传热和气泡产生、长大、脱离的影响。结果表明,具有微沟槽结构表面的样品沸腾换热性能明显优于具有光滑表面的样品;随着样品沟槽宽度的减小,临界热通量及换热系数均不断增大,换热性能明显提升。
    • 王季; 王洪彬; 刘珺瑞; 曲文海; 熊进标
    • 摘要: 为研究过冷沸腾中气泡的生成机理并为壁面沸腾模型的建立提供数据支撑,本研究采用透光的氧化铟锡(ITO)薄膜作为加热材料,使用激光干涉法和高速相机对池沸腾中单气泡的生长过程进行同步测量,获取了气泡底部微液层的结构和变化过程,同时得到气泡干斑直径、气泡直径等相关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气泡生长过程可分为底部存在微液层的生长阶段和底部完全蒸干后的脱离阶段两部分,两阶段的时长大致相当。在生长阶段,干斑直径和接触直径逐渐增大;在脱离阶段,接触直径逐渐减小。在气泡稳定生长时期,接触直径与气泡直径的比值约为0.6。实验结果验证了微液层边缘存在弯曲结构。本研究获得的气泡微液层演变数据可为气泡生长模型提供实验支撑。
    • 陈真真; 陈洪强; 黄磊; 张永海; 郝南京
    • 摘要: 随着半导体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高集成化和高性能化的微电子器件在航空航天、能源、医疗和汽车工业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避免出现高热流密度引起的器件高温失效问题,对微电子器件进行有效热管理是非常关键的.传统的风冷和液冷技术不仅功耗高而且散热效率低,严重影响了器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提出了多种新型被动式和主动式强化换热技术.其中,纳米流体强化换热技术由于成本低、操控灵活和形式多样性的特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对于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良好的机械和化学稳定性、丰富的结构形式和多样化的合成方法等优势引起了研究者极大的兴趣.目前,二氧化硅纳米流体在导热、对流和辐射传热方面都有显著的强化性能.以电子器件液冷技术为背景对二氧化硅纳米流体在强化对流换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首先介绍了二氧化硅纳米流体的性质和制备方法,然后讨论并总结了二氧化硅纳米流体在单相对流(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和相变对流(池沸腾和流动沸腾)领域的研究现状,最后强调二氧化硅纳米流体对流换热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为建立高性能纳米流体液冷换热技术体系提供相应的思路和参考.
    • 李鹏拯; 李勇全; 刘少有; 朱东保; 朱智强; 孔夏明; 王建军
    • 摘要: 为了研究海洋核动力平台非能动余热排出换热器(PRHR HX)池沸腾换热特性,设计搭建功率比1∶50的实验装置,研究PRHR HX运行过程中池沸腾传热特性,评价传统经验关系式在预测PRHR HX池沸腾换热系数时的适用性。实验结果表明PRHR HX局部池沸腾换热不均匀,PRHR HX下部沸腾强度明显弱于上部;随着热负荷升高,池沸腾换热趋于均匀。实验数据拟合所得到的半经验换热关联式与实验结果符合良好,偏差在±9%以内。研究结果可为海洋核动力平台非能动安全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 陈泽亮; 黄潇立; 吴达岭; 桂南; 杨星团; 姜胜耀; 宫厚军
    • 摘要: 临界热流密度(CHF)是反应堆重要的限制性热工水力参数之一,它的大小直接影响了反应堆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由于CHF涉及沸腾、两相流等复杂的物理现象,因此通常采用实验的方式来获取。该文介绍了国内外临界热流密度相关的机理性实验和工程性实验研究工作,总结了实验技术相关方面的特点,可为反应堆热工水力学中CHF相关的实验研究提供技术参考。
    • 刘广峰
    • 摘要: 以纯水作为介质,使用高速摄像技术针对池沸腾加热底面肋型不同工况下的池沸腾换热特性进行实验研究。研究了无肋、中间打断式、三断式肋3种加热底面肋型沸腾池强化换热特性,分析了不同底面肋型条件对沸腾池壁区边界层两相特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相同热流密度条件下,换热三断式肋型池沸腾气泡脱离速度明显加快,气泡运动距离、气泡脱离直径最小,底面气泡生成时间最短,强化换热效果最显著,中间打断式肋型对池沸腾强化换热作用弱于三断式肋型作用;热流密度相同时,与光板肋型池沸腾相比,中间打断式肋型池沸腾换热系数增大约8%,三断式肋型池沸腾与光板肋型池沸腾换热系数相比增大约16.5%,在无肋、中间打断式、三断式3种底板类型沸腾池中加热底板肋型为三断式的沸腾池强化换热性能最好,三断式的底面肋型可以提高池沸腾强化换热性能,增强换热能力。
    • 黄程刚; 陈卉; 王会
    • 摘要: 通过可视化试验研究泡沫铜的孔密度对池沸腾换热性能的影响,并对气泡的动态行为和液体补充方向进行理论分析。将泡沫铜的孔密度划分为低孔密度和高孔密度分别进行讨论。通过记录的泡沫铜表面沸腾气泡图像研究气泡的行为特性,基于气泡脱离形式和宏观气液流动方向探究不同孔密度泡沫铜的强化换热机理。结果表明:低孔密度下泡沫铜表面的池沸腾换热性能随孔密度的增大而增强,高孔密度下则反之。低孔密度的泡沫铜表面逃逸气泡尺寸变化不大,其沸腾气泡逃脱路径呈直上直下形式;高孔密度的泡沫铜表面逃逸气泡尺寸波动范围大,表面气泡逃脱路径杂乱无序,气泡横、纵向合并现象常见。沸腾气泡逃脱阻力增大和外部液体补充空间的减小是限制泡沫铜沸腾换热性能增强的原因。
    • 范晓光; 杨磊; 张敏
    • 摘要: 池沸腾是重要的传热模式之一,广泛应用于诸多工业领域.饱和压力的变化会影响传热工质的热物性,进而引起表面核化及气泡动力学参数的改变,因此饱和压力对池沸腾传热性能具有显著影响.本文在不同饱和压力(0.07MPa、0.10MPa、0.15MPa及0.20MPa)工况下对HFE-7100工质在纳米级粗糙度光滑铜基表面的池沸腾传热及可视化实验进行了研究,针对饱和压力对池沸腾传热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采用相关池沸腾传热及临界热通量预测模型对传热性能曲线进行了对比分析.光滑铜基表面的平均粗糙度为19nm,HFE-7100工质在其上的静态接触角为9.83°.可视化图像展现了沸腾孤立气泡生成、充分发展合并及核化沸腾向膜状沸腾转换的过渡状态.实验数据表明,饱和压力的提升可强化池沸腾传热能力及提升临界热通量.相较于0.07MPa低压池沸腾,0.10MPa、0.15MPa及0.20MPa条件下池沸腾的最大传热系数分别提升29%、59%及75%,传热系数的平均提升率分别为24%、50%和63%,而临界热通量分别增加27%、48%及64%.相对而言,Forster和Zuber(1955)建立的池沸腾传热预测模型及Guan等(2011)建立的临界热通量预测模型较为准确地预测了本研究操控条件下的池沸腾实验数据.
    • 范晓光; 杨磊; 邬立岩
    • 摘要: 池沸腾临界热通量是沸腾相变传热的重要参数,决定了相变换热器件的推广应用.表面粗糙度和饱和压力对沸腾传热边界层分布、表面铺展润湿及工质动力学特性具有重要影响,进而对临界热通量作用显著.本文对H FE-7100工质在4种不同粗糙度的铜基表面(0.019、0.205、0.311和0.587μm)条件及在不同饱和压力(0.07、0.10、0.15及0.20 MPa)工况下的池沸腾稳态临界状态下的传热及可视化实验进行了研究.对表面粗糙度及饱和压力对稳态临界沸腾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并考察了临界热通量预测模型对临界热通量的预测准确性.可视化研究表明,临界状态下的沸腾气液两相工质由小气泡、大气泡、气柱及蘑菇状气团组成,而在过渡状态下,沸腾表面会形成非平滑气膜,并不断分离出气泡.同时传热数据表明,表面粗糙度及饱和压力的增加能使表面临界热通量得到提升.相比而言,Bailey等建立的临界热通量预测模型能相对准确地预测H FE-7100工质沸腾临界热通量数据.为进一步提升预测准确度,建立了临界热通量无因次参数K预测经验关联式,其预测值与本实验及文献实验数据吻合较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