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沸腾换热

沸腾换热

沸腾换热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448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8篇、会议论文116篇、专利文献344743篇;相关期刊113种,包括上海理工大学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低温工程等; 相关会议53种,包括2011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2009年学术会议、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08年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等;沸腾换热的相关文献由92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瑞阳、郁鸿凌、赵耀华等。

沸腾换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8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116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344743 占比:99.89%

总计:345107篇

沸腾换热—发文趋势图

沸腾换热

-研究学者

  • 李瑞阳
  • 郁鸿凌
  • 赵耀华
  • 彭晓峰
  • 董智广
  • 胡学功
  • 刘振华
  • 魏进家
  • 唐大伟
  • 张永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正阳; 付婷; 曾良才; 伍妮妮; 马世泽
    • 摘要: 采用五轴联动数控加工制备了具有微沟槽结构表面的铜基样品,利用池沸腾实验研究了微沟槽结构对沸腾传热和气泡产生、长大、脱离的影响。结果表明,具有微沟槽结构表面的样品沸腾换热性能明显优于具有光滑表面的样品;随着样品沟槽宽度的减小,临界热通量及换热系数均不断增大,换热性能明显提升。
    • 黄沈杰; 熊通; 汪根法; 刘杰; 徐占松; 晏刚
    • 摘要: 制冷设备对换热器紧凑化和小型化的需求促使人们开发新型的强化传热技术,而管内扭带插入件是一种廉价且易于制造的被动强化传热技术,在制冷系统蒸发器中具备良好的应用潜力。扭带插入两相沸腾换热的管中能够增大表面传热系数,但同时也增大了管内压降。分析发现,通常情况下,质量流量、干度的变化与表面传热系数和压降的变化呈正相关,而管径、扭率、饱和温度的变化与表面传热系数和压降的变化呈负相关。沸腾换热过程复杂、评价指标选取不一、实验工况数量有限等因素是导致各学者总结的扭带插入的最佳条件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本文收集了各作者预测的内插扭带管内沸腾换热的表面传热系数和压降的关联式,认为管内扭带插入件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最佳使用条件,并需要结合蒸发器整机或变频压缩机加以研究。
    • 李芳宁; 曹海山
    • 摘要: 随着数据中心行业的不断发展,IT设备能耗、热通量均逐渐提高,配套的制冷设备能耗占比增大,因此高效节能冷却技术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对现有的两相冷却技术进行了归纳、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分布式两相冷却方法。同时介绍了两相冷却技术所涉及的冷却液物性、强化换热方法和系统热力学评估3个层面的研究进展。目前,数据中心冷却液的物性研究主要针对液相,缺少气相物性;沸腾换热和冷凝换热主要是通过对气泡和液滴的形成与脱离过程进行强化,缺少针对冷却液强化换热方法的研究;两相冷却系统具有优越的热力学性能,但存在相变引起的压力变化问题。
    • 陈亮; 乐启炽; 赵大志; 贾永辉; 宝磊; 闫家仕; 胡文鑫
    • 摘要: 对AZ80铸态镁合金进行了喷水冷却试验研究,采用逆向法准确地求解了AZ80镁合金二冷区的换热系数和热流密度,并分析了初始温度对热流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冲击点处和自由下落区的热流密度均随着表面温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冲击点处的热流密度远高于自由下落区。初始温度对沸腾换热的影响很大,尤其是临界热流密度随着初始温度的增加而有规律的增加,其中自由下落区的临界热流密度呈二次函数形式随初始温度的增加而增加,经数学拟合,得出了经验公式。
    • 何勇; 孟昭男; 张鹏; 孙衢骎; 周星健
    • 摘要: 影响脉冲磁体重频运行能力的关键因素是磁体的冷却速度。提出了一种脉冲磁体快速冷却方法:在磁体导体内开微小通道,在通道内注入液氮,通过增大导体与液氮之间的直接接触面积(换热面积)、液氮单相流动换热、液氮流动沸腾换热这三个途径来大幅提高导体的冷却速度,与此同时尽可能减小对脉冲磁体性能(磁场强度、脉宽和内直径)的影响。阐述了基于微通道内液氮流动、沸腾换热的脉冲磁体快速冷却方法的原理,开展了数值模拟和验证性试验,结果表明,对于25 T的20 mm口径脉冲磁体,采用快速冷却方法,30 s即可冷却至初始温度,为磁体仅浸泡在液氮中的冷却时间(600 s)的5%,冷却速度提高了19倍。
    • 陈真真; 陈洪强; 黄磊; 郝南京
    •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微电子器件在不同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对于高集成化和高频化的微电子器件,传统的冷却技术已很难满足高效散热的需求,因此对器件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带来严重的影响.近年来,研究者提出了多种无源换热过程强化技术,但是这些技术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流动阻力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潜力.超声波技术具有成本低、使用简便、操控灵活、穿透性强和无污染等特点,超声波与散热技术相结合实现有源换热过程强化已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对超声波激励换热过程强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首先介绍超声波强化换热的机理,然后总结并分析超声波技术在单相气体对流、单相液体对流、池沸腾和流动沸腾换热过程中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最后讨论超声波换热技术面临的若干挑战并提出未来潜在的发展方向,为构建高性能和实用化超声波换热体系提供相应的参考.
    • 姬旭; 杨俊兰; 李金芮; 白杨
    • 摘要: 为了研究CO_(2)工质在微细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采用Fluent软件建立模型,通过给定边界条件模拟分析了CO_(2)沸腾换热,与已有的换热关联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低干度下的相对误差在15%以内,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根据液相容积分配图,在低干度条件下,随着饱和温度和热流密度的增大,通道内气泡的数量增多,尺寸明显增大,说明CO_(2)沸腾换热系数增大;质量流速对沸腾换热系数的影响较小,从而也说明了在低干度区,CO_(2)核态沸腾机理占主导地位.
    • 杨俊兰; 李佳伟
    • 摘要: 为了探究润滑油PAG(Polyalkylene Glycol)对二氧化碳气泡核化脱离的影响,采用Matlab软件模拟分析了不同油浓度下C02/PAG混合物形成气泡所需的液体过热度、气泡的临界半径、气泡的脱离直径及气泡的脱离频率,研究了PAG的浓度对气泡核化及脱离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油浓度为0-5%,蒸发温度为-15 °C-15 °C的工况下,PAG润滑油浓度越大或蒸发温度越低时,形成气泡所需的液体过热度就越高,气泡的临界半径越大,气泡越不易形成,同时气泡脱离直径变大,气泡脱离频率减小,气泡不易脱离,且润滑油浓度越高,越不利于沸腾换热.
    • 仇富强; 吴立
    • 摘要: R32作为一种公认的R22的最佳替代物,对其在各种强化管内的流动沸腾换热特性进行研究,有助于研发适用于此类制冷剂的沸腾换热设备.选用内径均为1.7 mm的光管及微肋管为测试管,设定工况为:干度范围为0.1~0.9,饱和温度范围为10°C~20°C,热流密度范围为10 kW/m2~40 kW/m2,质量流量范围为100 kg/(m2·s)~600 kg/(m2·s).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饱和温度、热流密度、质量流量等工况下,随着干度的增加,微肋管内换热系数呈现先变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且变化趋势转折点随工况的变化而变化;微肋管内换热系数均大于光管内换热系数,在干度较大工况下,两测试管的换热性能均变差.
    • 李巍; 沈志恒; 董超; 吴尧; 翟占虎
    • 摘要: 海洋气田平台的三甘醇脱水装置中重沸器内温度场的合理分布对于提高分离效率、减小三甘醇损失等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本文使用VOF方法,通过数值模拟重沸器内的流动与相变过程,获得了8000~20000W/m2范围内5种不同热流密度负载时,重沸器中的流场和温度场分布,确定了重沸器内流动的主要形式是径向热对流.进一步的针对重沸器内加热管表面温度的分布特征,构建了其受热流密度影响的单变量指数型概率分布模型P=ek△T+b,其中k与流体性质有关的半经验参数,本文中取-0.46,b=0.1q +3.37;相比之前的一些工作,本文构建的温度预测模型是连续的,能够更加准确的描述加热器表面温度,为高性能重沸器的设计提供工程指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