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热流密度

热流密度

热流密度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268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一般工业技术、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98篇、会议论文245篇、专利文献49680篇;相关期刊376种,包括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科学技术与工程、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等; 相关会议120种,包括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学术年会等;热流密度的相关文献由3179位作者贡献,包括叶芳、郭航、马重芳等。

热流密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98 占比:1.18%

会议论文>

论文:245 占比:0.48%

专利文献>

论文:49680 占比:98.33%

总计:50523篇

热流密度—发文趋势图

热流密度

-研究学者

  • 叶芳
  • 郭航
  • 马重芳
  • 王政
  • 魏进家
  • 姜培学
  • 胡学功
  • 蒋彦龙
  • 秋穗正
  • 刘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康智; 李春; 倪立勇; 杨震晓; 曲栋; 文波; 李炜
    • 摘要: 针对航天用复合材料烧蚀性能考核应用需求,本工作搭建了氧乙炔及等离子烧蚀热流密度测试平台,系统评价了影响烧蚀热流密度的主要因素,比较了两种烧蚀方式热流密度的差异,建立了烧蚀条件与热流密度的数学物理模型,提出了烧蚀热流密度的控制策略。结果表明:氧乙炔烧蚀及等离子烧蚀的热流密度均随烧蚀距离的缩短而增大,与烧蚀距离的倒数呈抛物线关系。距离较远时,氧乙炔烧蚀热流密度较大;距离较近时,等离子烧蚀热流密度超过氧乙炔。F4等离子喷枪烧蚀热流密度的变化规律与9M喷枪规律类似,但随着烧蚀距离、电流及辅气流量的变化更为显著。此外,辅气(H_(2))流量增加及电流增大均使等离子烧蚀热流密度增大。
    • 仇富强; 李庆普
    • 摘要: 以R513a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研究了质流密度、热流密度、干度、肋片结构等变量对水平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的影响,并就实验值与关联式计算值进行了对比,从而确定管内主导换热机制、关联式适用范围,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实验结果显示:管内换热系数随质流密度、热流密度的增加而增大,随干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其临界干度点随质流密度的增大、热流密度的减小而增大;与光管相比,微肋管内换热系数较大,且其临界干度点也较大;在所有关联式中,云(Yun)et at关联式和托姆(Thome)et al关联式的预测精度较好,其平均误差及平均绝对误差均小于30%;于(Yu)et al关联式和卡瓦尔里尼(Cavallini)et al关联式预测值大于实验值,而迪亚尼(Diani)et al关联式和穆罕默德(Mehendale)关联式预测值均小于大部分实验值,质流密度、干度、热流密度等变量对其预测结果影响较大。
    • 陈亮; 乐启炽; 赵大志; 贾永辉; 宝磊; 闫家仕; 胡文鑫
    • 摘要: 对AZ80铸态镁合金进行了喷水冷却试验研究,采用逆向法准确地求解了AZ80镁合金二冷区的换热系数和热流密度,并分析了初始温度对热流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冲击点处和自由下落区的热流密度均随着表面温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冲击点处的热流密度远高于自由下落区。初始温度对沸腾换热的影响很大,尤其是临界热流密度随着初始温度的增加而有规律的增加,其中自由下落区的临界热流密度呈二次函数形式随初始温度的增加而增加,经数学拟合,得出了经验公式。
    • 张智勇; 张艳
    • 摘要: 为研究在稀薄气体环境下逆向喷流的有效性,对使用逆向喷流的超声速钝头体在稀薄气体环境中飞行的流场结构及减阻和防热效果进行了计算.首先使用直接模拟蒙特卡罗方法计算全局克努森数为0.01、0.03及0.05时的流场结构,分析不同克努森数时逆向喷流的减阻和防热效果;然后研究了稀薄气体环境下,总压比、气体种类、喷流速度及气体温度等参数对逆向喷流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全局克努森数的增大,马赫盘和剪切层的厚度增加,回流区域减小,使逆向喷流的减阻和防热效果降低;增大总压比能增加逆向喷流的效果,但过大的总压比不仅会导致飞行器的阻力增大,而且会降低飞行器表面热流密度的减小效率,因此应避免使用过大的总压比;改变喷流的其他参数,如喷流气体种类、喷流速度以及喷流气体温度,可以改善逆向喷流在稀薄气体环境中的减阻和防热的效果.
    • 徐秋瑾; 杜红棉; 马游春; 王家祺
    • 摘要: 非稳态热流密度是战斗部热毁伤威力评估的重要参数。针对爆炸场非稳态测试环境恶劣、气体高速流动、温度变化迅速的问题,对塞式热流传感器的组成材料、热敏元件等进行了重新选择。根据塞式热流传感器的组成结构和测量原理进行了理论推导,得到了塞式热流传感器测量热量的数学模型。针对非稳态爆炸场环境特点,对塞式热流传感器的热敏元件进行了爆炸冲击波下的应力仿真,获得了抗压力冲击的热敏元件参数,之后进行了非稳态热流的热力学仿真,得到了传感器热敏元件的温升曲线,最终确定了热敏元件的厚度与直径等要素。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塞式热流传感器量程为0~9.6 MW/m^(2),响应时间为70 ms,测量误差为3.1%。此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满足爆炸场热流密度测试需求。
    • 黄南; 温志强; 荣智林; 吴智勇; 王雄; 宋郭蒙
    • 摘要: 针对半导体行业常见的高集成化、高热流密度和非均匀热物理条件导致散热条件恶劣的热管理问题,基于VC均温技术,以某新能源项目用集成变流模块的散热器为研究对象,对非均匀热流密度分布的半导体器件进行热管理设计优化,并对其应用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应用数值仿真方法,用VC均温板对散热器定性优化,并通过试验验证进行全面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应用VC均温技术可显著提升散热性能和均温性,在相同风速和功率工况下,有VC均温板相对无VC均温板的散热器温升降低12.7~13.8 K,散热性能最大提升约19%;单IGBT温度均匀性指数TUIIGBT降幅高达55.1%~74.5%;散热器台面温度均匀性指数TUIS降低了26%~35%。
    • 翁凌云; 戴伟; 连建阳; 孟佳; 顾志斌; 李林
    • 摘要: 随着配网柔直换流器小型化发展,散热设计问题逐渐凸显。首先对配网柔直换流器的热流密度进行分析,并基于热流密度选择合适的配网柔直换流器散热冷却方式;然后确定配网柔直换流器水冷管路布置方案,根据流量连续方程确定各个支路的管径,完成结构设计;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配网柔直换流器水冷管路布置方案的合理性。
    • 冷浩杰; 徐子康; 杨丰睿; 周源; 袁园; 黄家坚
    • 摘要: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布雷顿循环动力系统具有效率高、结构紧凑等特点,虽然SCO2作为循环工质具有诸多优势,但会伴随着传热恶化现象,影响设备性能。本文在压力为8.7~9.0 MPa、质量流速为80~380 kg∙m−2∙s−1、热流密度为3~120 kW∙m−2的参数范围内,对内径为10 mm的垂直向上流动光滑圆管中SCO2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与数值研究,观察到明显传热恶化现象。分析了热流密度与质量流速之比(qw/G)对SCO2传热特性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同一工作压力下,qw/G决定了SCO2的传热状态,随着qw/G增加,圆管内CO2传热出现恶化,并且随着qw/G增加壁温峰值向加热段起点移动;模拟结果表明,当qw/G大于某一临界值时,在轴向壁温分布中出现两处壁温峰值,且在相应位置传热系数出现下降;数值模拟得到相应测温点处壁温与实验测得壁温相对误差为±8%,对于qw/G较小的工况,误差为±3%。
    • 史建涛; 杨学锋; 宋亚强
    • 摘要: 空温式气化器被广泛应用于液化天然气的接收站和民用终端,由于其结构相对简单,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为了提高设备传热效能,故针对其结构设计以及传热性能研究极为关键。本文针对空温式气化器的传热部件星型管,从内管壁厚、翅片数量、翅片尺寸以及环境温度对换热量的影响出发,利用有限元软件,对星型管在工况条件下的温度分布和热流密度状况进行模拟,结合理论分析结果,最终得出影响传热性能的关键因素,并给出空温式气化器结构设计优化以及提高传热效率的参考建议。
    • 周凯; 欧东斌; 张仕忠; 李进平
    • 摘要: 高超声速飞行器面临剧烈的气动加热环境,电弧风洞是飞行器防热材料地面考核筛选的主力设备。热流密度是电弧风洞重要的模拟参数之一,需要进行准确有效的测量。针对电弧风洞气流环境特点,开展传统塞式量热计和新型同轴热电偶的对比测热试验,并采用数值模拟对两种热流传感器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分析。在电弧风洞平板自由射流试验热流密度分布在0~1100 kW/m^(2)范围内,同轴热电偶的热流密度测试试验结果相对塞式量热计偏低10%~15%。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塞式量热计本身结构热物性参数不匹配会导致热流密度测量数值偏高至少10%,而同轴热电偶测量数值偏高最大仅为2.19%,相对塞式量热计具备更高的测量精度。同时,电弧风洞中不同材质热流密度测试模型使用同轴热电偶进行测热试验时,需要在同轴热电偶同模型之间增加适当厚度的不锈钢套以满足传感器周围环境的热匹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