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过冷沸腾

过冷沸腾

过冷沸腾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219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原子能技术、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5篇、会议论文51篇、专利文献6082篇;相关期刊77种,包括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工业锅炉、内燃机工程等; 相关会议31种,包括2016年APC联合学术年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等;过冷沸腾的相关文献由449位作者贡献,包括杨瑞昌、黄彦平、潘良明等。

过冷沸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5 占比:2.62%

会议论文>

论文:51 占比:0.81%

专利文献>

论文:6082 占比:96.57%

总计:6298篇

过冷沸腾—发文趋势图

过冷沸腾

-研究学者

  • 杨瑞昌
  • 黄彦平
  • 潘良明
  • 徐建军
  • 彭晓峰
  • 王斯民
  • 王补宣
  • 高璞珍
  • 厉彦忠
  • 袁德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延斌; 王学生; 王浩; 陈琴珠; 孟祥宇
    • 摘要: 为探究影响核反应堆运行安全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PRHR HX)管外过冷沸腾传热特性,搭建单根C型管装置,结合可视化技术开展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成核数量的增加及汽泡尺寸的增大,水平及竖直观测点对应水温分别由95.1和84.7°C上升至饱和温度,传热系数分别在7930.9~14545.9 W·m^(-2)·°C^(-1);及2876.9~8742.2 W·m^(-2)·°C^(-1);持续增大,过冷度分别由4.9及15.3°C减小至接近0°C,壁温及过热度的变化均在2.0°C内。热流密度实验值与q~Δθ^(n)_(sat);模型和叠加模型对应经验公式预测值偏差较大,基于削弱系数模型分别对水平及竖直段拟合了过冷沸腾经验公式,平均偏差为1.9%和6.4%。此外,对水平段拟合了饱和沸腾经验公式,偏差在±5%以内。
    • 栾振博; 周展如; 黄生洪; 叶民友
    • 摘要: 基于已知的2087组水的过冷流动沸腾传热实验数据,通过努塞尔数(Nu)和格拉晓夫数(Gr)的关系探讨了不同流动方向和加热方式下浮升力对过冷流动沸腾传热性能的影响。对上壁面单边加热水平矩形管内过冷流动沸腾传热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向上的浮升力阻碍了气泡向流体中的扩散,使得传热恶化。在增加流速、增大压力和减小过冷度的条件下,Nu均随Gr增加,使过冷流动沸腾传热得到强化。
    • 黎昊为; 左夏华; 张岱凌; 温馨; 阎华; 杨卫民
    • 摘要: 利用Fluent软件中欧拉多相流模型下的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RPI)沸腾模型对内置单元组合转子换热管和光管在过冷沸腾工况下的传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换热管内汽相分布、速度场、努赛尔数以及进出口压降等参数,并通过综合评价因子(PEC)对内置转子换热管的综合传热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加装了组合转子后,管内流体由单一的轴向运动变为复杂的螺旋运动;在入口流速0.1~0.5 m/s的模拟范围内,随着入口流速的减小,内置螺旋三叶片转子换热管的汽相体积分数比光管提高2.7%~25.8%,努塞尔数提高了约8.1%~10.79%;在不同入口流速下螺旋三叶片转子和低流阻转子的PEC值均大于1,内置低流阻转子换热管的汽相体积分数比光管提高1.13%~13%,努塞尔数提高约3.6%~8%。螺旋三叶片转子和低流阻转子均具有强化传热效果,且螺旋三叶片转子的强化传热效果要优于低流阻转子。
    • 周洲; 胡友森; 蒙舒祺
    • 摘要: 压水堆(Pressurized Water Reactor,PWR)一回路金属材料的腐蚀产物随着冷却剂流经堆芯,在燃料包壳表面沉积后形成污垢(Chalk Rivers Unidentified Deposits,CRUD)。硼酸作为控制反应性的添加剂,可能在过冷沸腾(Subcooled Nucleate Boiling,SNB)区域的污垢内析出,造成燃料组件轴向局部区域功率发生变化,增大反应堆发生垢致轴向功率偏移(Crud Induced Power Shift,CIPS)的风险。目前广泛采用硼析出量作为CIPS风险的判断依据,此方法可初步估计CIPS风险等级,但无法精确计算出燃料组件轴向功率偏移(Axial Offset,AO)程度。本文基于CRUD沉积和硼析出过程中的热工-化学机理,开发了模拟硼析出的分析模型,并结合物理计算程序对某压水堆的AO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表明,热工-化学-物理耦合的分析方法能够识别出CIPS风险最大的燃料组件,并提供CRUD对该组件AO影响的量化计算结果,提升了预测压水堆CIPS风险的准确性。
    • 熊思琴; 周欢; 李维
    • 摘要: 对比欧拉两相流沸腾传热模型和单相流强制传热模型在某高强化型柴油机低速高热运行工况下缸盖水腔的模拟数值,以试验数值作为参考标准,拟了解城市拥堵环境下高强化柴油机冷却水腔高温区传热情况。结果表明:热机怠速、启停10分钟内,单相模型高估了高热负荷区域的温度,欧拉模型计算值误差较小在3%以内,缸盖水腔高温鼻梁区域存在过冷沸腾;随着怠速、启停时间急剧增加,过冷度增大抑制过冷沸腾发生;热机1600r/min内循环加速-减速工况中,缸盖高温区强制对流传热占据主导位置。
    • 矫彩山; 韩旭; 侯洪国; 谢杨; 翟佳旺; 谢海燕; 李学松
    • 摘要: 为建立压水堆燃料元件表面腐蚀产物沉积定量预测方法,对燃料元件性能分析提供评价标准.本文以压水堆燃料元件为研究对象,针对传质和沸腾过程对腐蚀产物沉积的影响建立了模型.在对典型1000 MW压水堆一回路进行节点划分的同时,全面考虑了腐蚀产物在不同形态之间的转化.通过Matlab对模型所建立的方程组进行求解,得到腐蚀产物沉积总量、沉积分布和沉积组成.研究结果表明:预测结果与Callaway核电站中实际的观测值和美国电力研究协会(EPRI)开发模型的计算结果处在相同的数量级并且趋势一致.因此,本文建立的模型可以用于压水堆燃料元件表面腐蚀产物沉积的定量预测.
    • 兰治科; 昝元锋; 杨祖毛; 刘晓钟
    • 摘要: 矩形通道作为一种紧凑型换热流道结构,在热工水力性能上具有较大优越性,因此该流道结构可用于核反应堆堆芯。目前,对于矩形通道流动换热研究,仍以双面对称均匀加热工况为主,而单面非对称加热由于较难开展实验,相关流动换热研究则较少。因此,本文基于数值分析,采用相关实验数据进行校核验证,分析了单双面加热形式下矩形通道中的温度、速度和汽液相分布,对比了单双面加热形式壁面温度和空泡份额分布的影响,为新型紧凑型反应堆流道结构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 兰治科; 昝元锋; 杨祖毛; 刘晓钟
    • 摘要: 矩形通道作为一种紧凑型换热流道结构,在热工水力性能上具有较大优越性,因此该流道结构可用于核反应堆堆芯.目前,对于矩形通道流动换热研究,仍以双面对称均匀加热工况为主,而单面非对称加热由于较难开展实验,相关流动换热研究则较少.因此,本文基于数值分析,采用相关实验数据进行校核验证,分析了单双面加热形式下矩形通道中的温度、速度和汽液相分布,对比了单双面加热形式壁面温度和空泡份额分布的影响,为新型紧凑型反应堆流道结构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 熊思琴
    • 摘要: 利用AVL-FIRE对483Z型柴油机水套冷却情况进行流体力学仿真分析,发现水套流场分析发现冷却水流量分配不均匀缸体存在流动死区,缸盖温度梯度大,部分水套腔体存在过冷沸腾.现设计一种混合式冷水水套,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后缸体水套内的流动死区基本消除,半切向进水使得其中缸垫分水孔内液体流速增加,新增的分水孔及其部分尺寸的变化增加了液体绕行缸体流动能力,缸盖水套内过冷沸腾程度增加,水套的整体冷却能力显著增强.
    • 熊思琴; 周欢
    • 摘要: 试验采用模拟城市拥堵工况即选取了怠速、启停、加速-减速工况,分别对4105ZL柴油机热机状况下的机体燃烧室缸盖及冷却水套布置的测温点进行测温。结果表明:小循环模式下,鼻梁区高温位置更易出现过冷沸腾传热,热机怠速时间越长冷却效果越差,适当减少冷却液流量可利用过冷沸腾增强换热;频繁启停发动机过冷沸腾受抑制,不利于发动机散热;增加大循环冷却液流量提高热机状态下循环加速-减速缸体散热程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