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气瓶
高压气瓶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658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机械、仪表工业、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9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276386篇;相关期刊100种,包括中外企业家、中国医疗设备、低温与特气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第六届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论坛暨全国锻压设备专业委员会十届一次学术交流研讨会、2012年“康平纳杯”全国机电企业工艺年会暨第六届机械工业节能减排工艺技术研讨会、第十二届全国旋压技术交流年会暨旋压学术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庆祝大会等;高压气瓶的相关文献由1363位作者贡献,包括单曙光、曾婷、武博等。
高压气瓶—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76386篇
占比:99.94%
总计:276539篇
高压气瓶
-研究学者
- 单曙光
- 曾婷
- 武博
- 王五开
- 金全国
- 余卓
- 尹人洁
- 张涛
- 阎冰
- 汪勇
- 洪讵
- 宋佐涛
- 李文宏
- 罗仕刚
- 黄仲伟
- 孙昂
- 张月倩
- 李笛
- 杨利芬
- 汪宇羿
- 王东坡
- 王亦农
- 赵文龙
- 闫民杰
- 阎泳
- 马世成
- 任方杰
- 卢猛
- 宋富强
- 尹谢平
- 岳增柱
- 张强
- 成海涛
- 晏如
- 李俊洪
- 王婀娜
- 王红霞
- 罗许
- 边华川
- 邓春锋
- 付博
- 刘伯运
- 匡欢
- 姚旭
- 宋佑涛
- 廖智军
- 张家林
- 张永峰
- 张洪
- 张若虎
-
-
张庆旭;
邓春锋
-
-
摘要:
研究了旋压主轴转速、进给比、吃刀量等工艺参数对旋压成形质量的影响,分析了实际旋压成形试验对薄壁高压气瓶旋压工艺相关参数变化影响规律,得到了薄壁气瓶旋压成形的工艺参数,对薄壁气瓶旋压成形具有指导意义。
-
-
齐超
-
-
摘要:
高压气瓶的快速放气过程广泛存在于能源、化工、航天等领域。放气过程的动态特性是相关系统设计的重要基础。针对高压气瓶的快速放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基于实际物理过程并进行部分简化后,建立了理论模型,推导了高压气瓶和低压容器腔内压力随时间变化函数。同时,开展了高压气瓶快速放气的验证试验,对放气过程中的动态参数(包括温度、压力等)进行了测量。理论模型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为吻合,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最后,基于理论模型,对低压容腔的压力变化、系统放气速率等参数进行了分析。
-
-
李亢
-
-
摘要:
随着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高压气瓶的数量急剧上升。气瓶属于移动式特种设备,储存的多为危险性介质。生产到使用、储存、运输及经营等过程中一旦控制不当,极易发生事故。因此,针对高压气瓶管理难的问题,设计了一套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将气瓶的制造、充装、使用、检验4个环节通过“数据链”的形式形成完整的追溯链,以确保所有管理数据真实可靠。该研究结果对实现高压气瓶信息化和自动化安全监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
-
宋立
-
-
摘要:
气焊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使用灵活、实用性强等特点,在制造和维修等各行业应用比较广泛。但作业过程中会使用乙炔、液化石油气、氢气等可燃气体,氧气等助燃气体,且会使用到高压气瓶(如:氧气瓶、乙炔瓶等),一旦焊接设备、安全装置出现故障,或操作人员违规作业,就有可能引起爆炸和火灾等事故。
-
-
林乐刚;
卢猛;
姚宇;
王俊丽
-
-
摘要:
介绍了一种机载用高压氧气瓶的理论设计方法,利用Pro/E软件建立三维模型,通过ANSYS对其设计强度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并完成样机试制、试验验证、试飞验证,验证该理论设计方法的正确性.该高压气瓶用于将机载氧气系统的高压氧气存储,配合气瓶阀门、减压装置为机载氧气系统提供稳定的低压氧气输出.同时该高压气瓶具有结构紧凑、质量轻、容积大、贮存压力高、环境适应性强等优点,已应用于某飞行器供气系统.
-
-
贾晓鹏;
林乐刚;
刘会杰
-
-
摘要:
研究了TC18钛合金高压气瓶电子束焊接技术,通过对原材料理化分析,制定电子束焊接工艺,对焊接接头进行X射线探伤及拉伸检测.结合电子束焊接的特点,分析了常见典型问题,对后续产品焊接工艺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
-
王勇;
黄佑启;
王世明
-
-
摘要:
为查明37Mn高压气瓶的泄漏原因,分析泄漏点断口的形貌以及瓶体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微观形貌.分析发现,37Mn高压气瓶底部内表面有较多腐蚀凹坑;钢瓶的金相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无明显脱碳;裂纹萌生于腐蚀凹坑,呈穿晶解理形貌,具有应力腐蚀开裂特征;能谱分析腐蚀点有Fe、C、O元素.钢瓶中混入了水分,水与充装的CO2气体反应生成腐蚀性液体,从而腐蚀钢瓶表面并使之产生腐蚀凹坑,凹坑在应力和腐蚀环境中不断扩展加深,剩余有效承载壁厚不足以承受内压时,气瓶发生泄漏.
-
-
李建;
张立新;
李瑞懿;
杨啸;
张挺
-
-
摘要:
介绍了几种高压气态储氢容器,包括高压储氢气瓶、高压复合储氢罐和玻璃储氢容器.高压储氢气瓶包括全金属气瓶和纤维复合材料缠绕气瓶,其具有充放氢简单、氢气浓度高等优点,是目前唯一商业使用的高压储氢容器.高压复合储氢罐是通过储氢材料存储氢气实现固态储氢,并在粉体材料之间的空隙也参与储氢,实现气-固混合储氢,具有体积储氢密度大、充氢速度快、低温下工作性能好等优点.玻璃储氢容器包括空心玻璃微球和玻璃毛细管阵列,是一种新型的高压储氢容器,其具有质量体积密度高、安全性好、成本低、无氢脆现象等优点,有望与燃料电池组合应用于各种移动电子设备.目前相关理论研究已证明了其有作为储氢容器的潜力,但由于其相关配套等器件还不完善,离商业化应用还有一段距离.本文比较了几种商用的高压储氢气瓶性能,重点介绍了玻璃储氢容器的储氢机理、技术现状及相关研究,并对几种储氢容器未来的技术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
肖杰立;
饶聪;
沈伟;
陆伟国
-
-
摘要:
铝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气瓶的铺层设计主要基于网格理论,但该方法仅能得出满足爆破强度的参数,不能满足对铝内胆疲劳性能的要求,因而难以适应气瓶产品的设计需要.将网格理论与铝合金S-N曲线结合,提出一种基于铝合金疲劳寿命设计纤维缠绕层厚度的新方法.依据该方法给出的缠绕层厚度构建有限元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确定合理的自紧力,计算不同载荷下的气瓶应力分布,根据爆破试验数据,利用有限元模型预测气瓶的爆破强度、失效位置及失效形式.结果 表明:该设计方法可便捷地得出满足性能要求的气瓶缠绕层厚度;自紧力合理值可根据设计预期通过有限元分析得出;疲劳载荷下的缠绕层应力设计值与模拟值,偏差在允许范围内;运用该方法设计的气瓶能够同时满足疲劳和爆破性能指标,且失效位置、纤维应力比也符合标准规定.
-
-
-
-
-
-
文树德
- 《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第十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09年年会》
| 2009年
-
摘要:
本文就当前国内少数气瓶充装单位把原设计的低压气瓶,如设计的公称工作压力为3MPa低压气瓶,违规当作或误作高压气瓶即公称工作压力15MPa气瓶充装使用.由于低压气瓶超原设计的5倍或5倍以上压力,当作高压气瓶充装使用而充装过程中,发生爆炸.造成人员伤亡.笔者注意到:2008年11月~2009年3月,国内就发生低压气瓶误作高压气瓶充装使用发生恶生爆炸事故2起,死亡2人,重伤多人.笔者紧急呼吁应发挥气体行业组织作用,切实加强气瓶充装前的检查,特别是当前防止低压气瓶误当高压气瓶的充装使用;以保证气瓶充装单位及气瓶充装使用运输过程的安全.
-
-
-
-
杨新峰
- 《2009年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专业信息网学术研讨会》
| 2009年
-
摘要:
包带锁紧结构用于卫星上高压气瓶的安装固定,通过对包带施加预紧力矩而抱紧气瓶.气瓶在使用中伴随有较大压力变化而产生膨胀和收缩变形.为适应气瓶的变形并且保持安装的刚度要求,包带在不同气瓶压力下需施加不同的预紧力.为获得合适的包带预紧力,文章提出了确定包带预紧力的试验方法,并根据试验数据分析确定了不同压力状态下的包带预紧力,满足了气瓶在卫星不同阶段的使用要求.
-
-
Liu Cen-fan;
刘岑凡;
Wang Ze-tao;
王泽涛;
Sun Liang;
孙亮;
Deng Gui-de;
邓贵德;
Bo Ke;
薄柯;
Zhao Bao-di;
赵保頔
- 《2018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学术会议》
| 2018年
-
摘要:
通过对大容积纤维缠绕气瓶进行火烧试验,得到气瓶内介质热响应规律,并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气瓶火烧试验进行了数值仿真.为实现工业规模的数值模拟,尽量减少计算量,首先利用稳态燃烧模拟过程,得到气瓶外壁面热流密度分布;然后将其作为耦合边界条件映射到气瓶本体及内部介质瞬态传热模拟中;最终得到气瓶内部压力、温度在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说明数值模拟方法可较准确地分析气瓶等压力容器火烧试验过程中容器内气体热响应规律,对今后压力容器的火烧试验开展、失效时间预测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压力容器安全评价提供了一定依据.
-
-
Liu Cen-fan;
刘岑凡;
Wang Ze-tao;
王泽涛;
Sun Liang;
孙亮;
Deng Gui-de;
邓贵德;
Bo Ke;
薄柯;
Zhao Bao-di;
赵保頔
- 《2018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学术会议》
| 2018年
-
摘要:
通过对大容积纤维缠绕气瓶进行火烧试验,得到气瓶内介质热响应规律,并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气瓶火烧试验进行了数值仿真.为实现工业规模的数值模拟,尽量减少计算量,首先利用稳态燃烧模拟过程,得到气瓶外壁面热流密度分布;然后将其作为耦合边界条件映射到气瓶本体及内部介质瞬态传热模拟中;最终得到气瓶内部压力、温度在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说明数值模拟方法可较准确地分析气瓶等压力容器火烧试验过程中容器内气体热响应规律,对今后压力容器的火烧试验开展、失效时间预测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压力容器安全评价提供了一定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