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圆柱绕流

圆柱绕流

圆柱绕流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76篇,主要集中在力学、航空、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1篇、会议论文94篇、专利文献156330篇;相关期刊177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中国海洋平台、空气动力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79种,包括全国第十六届分离流、漩涡和流动控制会议 、第2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等;圆柱绕流的相关文献由1090位作者贡献,包括范宝春、陈志华、任安禄等。

圆柱绕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1 占比:0.24%

会议论文>

论文:94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156330 占比:99.70%

总计:156795篇

圆柱绕流—发文趋势图

圆柱绕流

-研究学者

  • 范宝春
  • 陈志华
  • 任安禄
  • 尤云祥
  • 万德成
  • 周本谋
  • 陶文铨
  • 尹纪富
  • 张辉
  • 李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谢纬安; 喜冠南
    • 摘要: 近壁串列双圆柱绕流是研究强化传热的典型模型之一,在动力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针对该模型中特有的流动传热特性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局部区域的强化传热机理。结果表明:壁面传热在两圆柱附近的区域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强,在Re=400时第二个圆柱影响区域3≤x/D≤5的强化效果最好。进一步分析强化传热的形成原因,-1≤x/D≤1区域的强化传热主要由流动加速效应引起;3≤x/D≤5区域的强化传热主要由第一个圆柱尾流的低频自激振荡效应与流动加速效应的共同作用引起。深入研究这一共同作用,得出第二个圆柱附近的流动不稳定性与传热不稳定性的相互影响是局部强化传热的根本原因。
    • 朱文庆; 仲唯贵
    • 摘要: 采用阻尼网数值模型和改进的延迟脱落涡(IDDES)湍流模拟方法,计算了阻尼网用于控制圆柱流动和噪声的场景,研究了阻尼网的控制机理和规律。计算中,阻尼网呈圆弧形,放置于圆柱之前,探索了不同开孔率的影响。阻尼网能够通过影响圆柱的分离区和涡脱特性来影响振动和噪声辐射。开孔率为0.55时,阻尼网可以消除由圆柱涡脱引起的主导频率振动,极大降低下游尾迹区的湍流脉动,无量纲湍动能最大值从0.19降到0.09。在远场噪声方面,该阻尼网能在90°方向降低总声压级3.5 dB。
    • 李定远; 方斌; 李一鸣; 关惠仁
    • 摘要: 针对相同介质中不同比例的圆柱模型绕流噪声特征频率的相似性问题以及不同介质中相同圆柱模型绕流噪声特征频率的相似性问题进行研究。根据已有条件,制作了直径为19mm与38mm的圆柱模型,设定五种不同风速工况进行相同介质、不同比例模型的风洞试验;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对设定两个空气-水相似组进行了圆柱绕流噪声的计算。从圆柱绕流噪声特征频率的角度出发,对同介质不同比例模型、异介质相同比例模型的流噪声相似性进行了初步探索。
    • 王亚龙; 朱潇潇
    • 摘要: 本文基于CFD软件分析了二维圆管流道内的圆柱绕流问题。通过选取k-w和k-ε湍流模型,分析了两种湍流模型在计算圆柱绕流时的差异。结果显示在k-w能够更为准确地捕捉到涡脱落过程,St数与理论值相差不超过1%;而k-ε模型误差较大,达到10%以上。对比了定常和非定常k-w模型的区别,发现定常计算时无法捕捉到涡脱落的过程,流场趋于稳态,计算快速收敛。对比了不同雷诺数下k-ε和k-w模型对涡脱落的捕捉能力,k-w模型在低雷诺数时能够成功捕捉涡脱落过程,而k-ε模型则相反。
    • 郭涛; 张纹惠; 王文全; 罗竹梅
    • 摘要: 由深圳市赛格广场大厦在低速风场作用下的强烈有感振动事件可知,高质量比系统的振动问题仍较突出。为澄清涡激振动中的高质量比效应,该文采用一种锐利界面浸入边界法,通过C++编程计算了低雷诺数(Re=80~150)流场中,不同高质量比(m*=14.8~280)、阻尼比(ζ=0.0012~0.036)和质量-阻尼比组合m*ζ对涡激振动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与文献和实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在高质量比情况下,Re<100时,结构发生"弱锁定"现象,Re=100~130时,发生传统的"锁定"现象,且发生共振时Re=110,位于锁定区间靠近Re数较小的一侧,当Re=130时,开始摆脱锁定,且升力与振动响应出现"相位突变"现象;m*、ζ对锁定区间的影响并不大,但是质量-阻尼比组合m*ζ相同时,质量比对涡激振动的影响更加显著,即质量比低的结构系统发生涡激振动时的锁定区间更广(Re=90~140),m*=14.8的高质量比系统比m*=148的较高质量比系统提高了1.67倍,而且共振时对应的雷诺数也减小;发生共振时,尾涡脱落均为"2S"模态,最大振幅均为0.5D左右,无太大变化,即高质量比和较高质量比对振幅和锁定区间的影响并不大,但是随着ζ的增加,振幅比Y逐渐减小,振动受到了抑制。
    • 陈蒋力; 陈少强; 任峰; 胡海豹
    • 摘要: 针对经典圆柱绕流问题,采用深度强化学习方法,提出了基于壁面压力反馈的圆柱绕流减阻闭环主动控制方法,并比较分析了施加控制前后圆柱阻力系数、升力系数及流场的差异.控制系统中,以圆柱壁面上均匀分布的压力探针测得的信号作为反馈,利用多层感知机建立压强信号与吹/吸射流及控制效果的映射关系,即控制策略;通过在圆柱上下表面狭缝施加连续可调的吹/吸射流来进行主动控制.同时,利用深度强化学习中的近端策略优化方法,在大量的学习过程中对该控制策略进行不断调整和优化,以实现稳定减阻效果.在圆柱绕流流动环境搭建方面,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建立与深度强化学习模型之间的交互式框架,模拟提取非定常流场条件下圆柱表面的压强信号,并计算实时调整吹/吸射流强度时圆柱表面升力、阻力数据,以评估所选控制策略的优劣.研究表明:雷诺数为100时,主动控制策略能减少约4.2%的圆柱阻力,同时减少约49%升力幅度;同时施加主动控制后圆柱的减阻效果与圆柱回流区长度呈现强相关趋势.此外,不同雷诺数下智能体习得的策略减阻效果不同,雷诺数为200和400时,该主动控制策略能依次减小圆柱阻力17.3%和31.6%.本研究可为后续开展基于壁面压力反馈的圆柱流动主动控制实验以及其他复杂环境下钝体流动智能控制提供参考.
    • 张石宸; 王春江; 孙向东; 常邑
    • 摘要: 通过大涡模拟结合声比拟的方法,研究长方形截面扰流条对光滑圆柱气动噪声的影响。研究中光滑圆柱直径D=0.016 m,设置了四种扰流条圆柱工况,即扰流条高度直径比H/D分别为1/8,1/4,3/8和1/2。无扰流措施时,圆柱噪声源位于边界层分离点附近。在圆柱两侧设置扰流措施后,圆柱附近流域具有低湍流特性,大尺度涡结构的展向相关性被破坏,使圆柱表面压力脉动存在较大相位差;扰流条上游出现滞留涡结构,抑制了上游分离剪切层增长,降低了圆柱上下表面压力脉动。两机制共同作用抑制了圆柱绕流噪声。当扰流条高度直径比H/D=3/8时,降噪效果最好,在主要辐射方向上,音调噪声下降了18.17 dB。
    • 晏飞; 王德强
    • 摘要: 针对V沟槽结构抑制涡激振动(VIV)的问题,在Re=7.4×10^(3)的情况下,对光滑圆柱和表面带有V沟槽圆柱的尾迹进行了对比研究。建立循环水槽装置进行试验,并采用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和正交分解(POD)方法,来测量和研究光滑圆柱和表面带有V沟槽圆柱的尾流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光滑圆柱,V沟槽圆柱的再循环区的长度分别延长了0.183D,0.432D,0.499D,这意味着V沟槽结构会影响旋涡的尺度;表面带有V沟槽圆柱的POD模态能量相比光滑圆柱都有所减小,其分别减少了4.91%,26.72%,29.98%,这说明V沟槽结构抑制了漩涡的脱落过程,延缓了涡街的形成;同时,V沟槽结构对POD模态系数的波动大小以及POD模态系数的相关性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使用POD方法研究V沟槽圆柱后流流动特性是可行的。
    • 罗芸; 王晓宁; 赵旭阳; 孟德忠; 郝会颖
    • 摘要: 本文针对高雷诺数下的圆柱绕流问题,以火焰熄灭为例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火焰熄灭时间与障碍物直径、蜡烛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蜡烛燃烧速率成正比关系,与气流流速成反比关系.通过分析发现实验数据与理论分析一致,说明了文章的实验方法可行、结论正确,为深入研究圆柱绕流、火焰燃烧问题及二者之间的联系提供了重要支撑.
    • 王熙湲; 段存丽; 周燕; 李丽艳
    • 摘要: 为研究水下航行器尾流特征的影响因素。文中借助圆柱绕流模型对尾流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基于计算流体力学中的大涡模型,通过二维和三维的数值仿真分析了航行器与入口间距、航行环境深度和航行器直径对尾流特征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航行器与入口之间的距离越大,受冲击流的影响,尾流横向分散且分离处扩散的面积增加,尾流的速度减小;航行器航行深度对水下航行器附近的尾流影响较小,尾流速度随深度增加而快速衰减;航行器直径越大,尾流“卡门涡街”特征越明显,对周围流体的速度分布影响范围越大,尾流的速度增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