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诱发地震

诱发地震

诱发地震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381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水利工程、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5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18168篇;相关期刊137种,包括四川地震、中国地震、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中国水利学会勘测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年会、全国大坝安全监测技术信息网2008年度技术信息交流会暨全国大坝安全监测技术应用和发展研讨会等;诱发地震的相关文献由703位作者贡献,包括许振栋、吕贵选、陈献程等。

诱发地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5 占比:1.86%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18168 占比:98.06%

总计:18528篇

诱发地震—发文趋势图

诱发地震

-研究学者

  • 许振栋
  • 吕贵选
  • 陈献程
  • 杨清源
  • 王儒述
  • 程万正
  • 胡先明
  • 蒋长胜
  • 陈光
  • 彭云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解经宇; 王丹; 李宁; 王振宇; 付国强; 金显鹏; 明圆圆
    • 摘要: 能源是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同时,我国也进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为实现此目标,亟需建设清洁、低碳、高效、多元的现代能源体系。干热岩型地热作为一种新兴的环境友好型资源,有望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开发干热岩需要建立增强型地热系统,其核心是向储层钻井并压裂形成一定规模的裂缝网络,构建井间循环回路来提取热能发电。20世纪70年代以来,多个发达国家先后进行干热岩资源开发尝试,然而受到人工热储建造和诱发地震防控等关键技术的限制,成功运行的EGS工程屈指可数。近些年来,干热岩资源的优越性和规模化开发可行性进一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投入建设的EGS数量总体上不断增加。水力压裂是建造人工热储的核心技术手段之一,水力裂缝的形态直接决定了换热体积和取热效率。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典型EGS压裂案例的基础上,总结了干热岩水力压裂的工艺特点。此外,结合几种较为流行的理论模型和我国首例EGS工程——共和盆地恰卜恰干热岩试采工程的实际情况,简要阐述了干热岩压裂与诱发地震之间的关系。最后从压裂工艺、智能化开发、微地震监测矩张量反演等方面为干热岩水力压裂向更深层次发展提出建议。
    • 姜丛; 蒋长胜; 尹欣欣; 王蕊嘉; 翟鸿宇; 张延保; 来贵娟; 尹凤玲
    • 摘要: 诱发地震及其灾害风险对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和废水回注等新型工业活动的顺利实施存在严重威胁,并早已引发社会各界及相关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由此也产生了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且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震级-频度分布(FMD)是描述地震活动的重要内容,对诱发地震的b值开展系统研究有助于揭示区域应力累积状态、地下构造特征以及诱发地震危险性。文中系统梳理了近十年来国内外工业开采水力压裂诱发地震b值的数值大小、时空异质性、物理机制解释、受影响因素、应用现状等相关的研究进展;归纳了前人发现的可能影响b值大小的因素,包括原位应力场、断层几何参数、断层成熟程度、震源深度等客观因素,以及注液体积、注液速率等由具体施工情况引起的孔隙压力大小变化的主观因素;总结了前人提出的包括孔隙压力控制论、原位差应力大小控制论、最大剪应力方向控制论、地质条件非均匀性决定论等多种可能的物理机制。厘清其中已取得的共识性认识、争议科学问题后,我们认为诱发地震b值或许可以成为判断储层改造效果、储层应力状态以及诱发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的入手点之一。文中对水力压裂诱发地震b值特征的总结分析可为从事新型能源开发、地震安全监管和科学研究领域的企业、管理人员及科学研究人员提供科学参考。
    • 张捷; 况文欢; 张雄; 莫程康; 张东晓
    • 摘要: 人工诱发地震现象已经有很久的历史.水库蓄水、采矿、地热开发、从地下提取液体或气体,或将液体注入地球内部都可能诱发地震.大量地震监测数据与科学分析结果显示: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的地震剧增主要与页岩油气开采的废水回注量相关;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地震剧增主要与页岩油气开采水力压裂的工作量相关;而荷兰罗宁根天然气田的传统天然气开采也同样诱发了较强的地震活动.在中国四川盆地的页岩油气开发区域,地震活动近几年也大幅度增强,但目前监测与科研工作较少,对某些地震成因尚有争议.目前研究诱发地震问题已成为学术界与工业界的一门专业学科.推断诱发地震,除了分析时空分布与工业活动的相关性之外,本文综述了该领域基于地震学、地质动力学、构造地质学的多种分析方法.如何在油气开采过程中减少诱发地震的灾害影响成为当前相关各界极为关注的科研问题,本文介绍了多个国家或地区建立的控制诱发地震的管理系统、基于地震大数据的诱发地震概率预测方法,以及基于地球物理与地质信息的综合诱发地震风险评估方法,并对我国控制诱发地震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 惠钢; 陈胜男; 顾斐
    • 摘要: 随着水力压裂技术在页岩气开发中的广泛应用,加拿大西部盆地的诱发地震活动显著增加.目前对于诱发地震的综合表征方法还不成熟.本文采用一种综合地质、岩石力学及流体力学的研究方法,对Fox Creek地区2015年2月8日发生的M3.0诱发地震事件进行了综合表征.首先,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反射地震资料,采用蚂蚁体追踪技术识别潜在断层.其次,利用测井曲线和压裂施工数据等资料定量求取岩石力学及地应力参数,建立三维地质力学模型,明确水力压裂缝的空间扩展规律.最后,建立流体-地质力学耦合模型,计算水力压裂过程中断层附近的孔隙压力及局部应力变化,利用摩尔-库仑破裂准则判定断层激活的时间与空间位置,揭示本次诱发地震事件的触发机制并提出风险控制对策.结果表明,三条由Precambrian基底向上延伸至Duvernay地层的近垂直断层在水平井压裂过程中被激活.由于水平井的部分压裂缝与断层沟通,注入流体沿断层的高渗透破裂带向下迅速扩散,在基底位置激活断层并诱发M3.0地震事件.其中孔隙压力增加是本例中断层活化的主要因素.现场措施表明,增大压裂水平井与已知断层之间的距离被可以有效地降低地震风险.因此在进行水平井钻井及压裂作业之前,明确地下断层的分布位置至关重要.
    • 张捷; 况文欢; 张雄; 莫程康; 张东晓
    • 摘要: 人工诱发地震现象已经有很久的历史.?水库蓄水、采矿、地热开发、从地下提取液体或气体,或将液体注入地球内部都可能诱发地震.?大量地震监测数据与科学分析结果显示: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的地震剧增主要与页岩油气开采的废水回注量相关;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地震剧增主要与页岩油气开采水力压裂的工作量相关;而荷兰罗宁根天然气田的传统天然气开采也同样诱发了较强的地震活动.?在中国四川盆地的页岩油气开发区域,地震活动近几年也大幅度增强,但目前监测与科研工作较少,对某些地震成因尚有争议.?目前研究诱发地震问题已成为学术界与工业界的一门专业学科.?推断诱发地震,除了分析时空分布与工业活动的相关性之外,本文综述了该领域基于地震学、地质动力学、构造地质学的多种分析方法.?如何在油气开采过程中减少诱发地震的灾害影响成为当前相关各界极为关注的科研问题,本文介绍了多个国家或地区建立的控制诱发地震的管理系统、基于地震大数据的诱发地震概率预测方法,以及基于地球物理与地质信息的综合诱发地震风险评估方法,并对我国控制诱发地震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 许振栋; 方传极; 姚济棽
    • 摘要: 本文根据水口水库诱发地震序列以及活动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国内外已发生水库诱发地震震例资料,结合水口库区的具体情况,应用地震序列活动参数、古登堡-里克特公式外推预测法以及跨断层段水准场地数据进行分析,同时对诱发最大地震的时间进行讨论,综合认为:2008年3月6日发生的ML4.8级地震为水口水库诱发地震主震,今后水口库区诱发大于4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 禹海涛; 陈志伟
    • 摘要: 隧道开挖通常会引起临近断层的错动,并进一步诱发地震等灾害,但目前物理机制尚不清晰.为探究隧道开挖诱发近断层错动的物理机制,采用连续介质力学与离散介质力学相耦合的方法建立近断层隧道开挖数值模型,其中采用离散元方法(distinct element method,DEM)模拟断层破碎带的细观力学行为,采用有限差分法(finite difference method,FDM)描述断层上盘、下盘宏观动力特征,基于多因素影响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隧道开挖引起断层错动可以划分为错动孕育阶段、错动加速阶段、错动变缓阶段、稳定阶段;断层破碎带与上、下盘岩体相对刚度较小,开挖导致的岩体变形无法通过破碎带向另一侧传递,由此引起的上、下盘岩体变形不连续、不协调是断层发生错动的主要原因;开挖隧道位于上盘时,隧道埋深以上的断层呈现出正断层错动模式,埋深以下的断层呈现出逆断层模式,而隧道位于下盘时,结果相反;距离断层越远,隧道开挖引起的断层错动量越小,不同深度处的错动量最终均趋于0,同时,距离的增加还可能引起隧道位置以下断层错动形式的改变;隧道位于上盘时,断层的错动量大体上随倾角的增大而减小;隧道位于下盘时,隧道埋深以上的断层错动量随倾角增大而增大,隧道埋深以下的断层错动量则不断减小;隧道埋深处的断层错动量先随着倾角增大而减小至0,而后错动形式发生改变,错动量继续增加.
    • 许振栋; 方传极; 姚济棽
    • 摘要: 本文根据水口水库诱发地震序列以及活动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国内外已发生水库诱发地震震例资料,结合水口库区的具体情况,应用地震序列活动参数、古登堡-里克特公式外推预测法以及跨断层段水准场地数据进行分析,同时对诱发最大地震的时间进行讨论,综合认为:2008年3月6日发生的ML4.8级地震为水口水库诱发地震主震,今后水口库区诱发大于4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 邱宇; 房立华; 王蕊嘉; 范莉苹; 蒋长胜
    • 摘要: 随着页岩气开采、地热能源开采、CO2封存和水库蓄水等工业活动的开展,由此产生的诱发地震危害问题日益严重.为了对诱发地震进行有效监测和管控,地震学家设计了"交通灯"系统,当地震活动达到一定阈值时,相关人员可根据系统警报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轻地震灾害.本文调研了近年来多个国家的"交通灯"系统研究和应用进展,介绍了其发展历史、设置原理及应用案例."交通灯"系统的发展和完善应综合考虑震级、震动强度、b值和断层分布,以及建筑结构、城镇距离、人口密度、公众反应等社会因素.同时,在诱发地震频发区域,应建设密集的专用监测台网,提高微震检测和定位能力,并引入模板匹配和人工智能等新的自动处理方法,及时产出高完备性、高精度的微震目录,对微震的时空演化进行有效监测,形成时效性较强的"交通灯"系统.
    • 胡隽; 谭玉阳; 张海江; 曹俊兴; 梁春涛; 王权锋; 徐彬
    • 摘要: 四川盆地南部的长宁页岩气开发区附近地震频发,近年来已发生近10次ML>4.0的中型地震和万余次ML1.0~3.0的小微地震,灾害风险持续增高.由于国家地震台网的固定台站较为分散,难以捕捉到1级以下微震事件的精确信息,通过近场微震监测数据来分析页岩气开发区的地震风险演化趋势,已经成为势在必行的科学问题.本文基于专门布设的13个近场流动台站和国家地震台网固定台站2017年2月至2018年6月监测拾取到的1万余个地震事件,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计算了双差定位后地震目录的b值,详细探讨了长宁页岩气开发区的b值演化特征.基于更低的最小完整震级,估计出区域总体b值为0.98±0.02,略高于前人研究结果.拟合直线的双线性特征和错位分布指示出b值演化可能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特征.通过分析验证了这一结果,并且发现5个地震事件数量快速增加的时间段恰好伴随着b值的强振荡特征和相关空间距离SCL值的稳定低值分布,认为可能与附近的页岩气压裂开采存在关联.分析认为4个较大震级事件发生之前出现的b值下降应归因于震前的应力累积过程,类似于一般的大型天然地震事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