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震台网

地震台网

地震台网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400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信息与知识传播、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1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16630篇;相关期刊112种,包括防灾减灾学报、地震、地震学报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大坝安全专委会2015年会暨大坝安全检测技术与新仪器应用学术交流会、中国地震学会历史地震、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2013学术研讨会等;地震台网的相关文献由717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培善、王兴梅、邱海江等。

地震台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1 占比:2.18%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16630 占比:97.71%

总计:17020篇

地震台网—发文趋势图

地震台网

-研究学者

  • 陈培善
  • 王兴梅
  • 邱海江
  • 丁秋琴
  • 冯浩
  • 刘瑞丰
  • 高艳玲
  • 姚宏
  • 张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郭雨帆; 董非非; 汪建; 查小惠; 陈浩; 赵影
    • 摘要: 基于2011年1月~2021年6月江西地震台网记录的1 294个地震的事件波形及其观测报告,采用波形互相关法筛选出了同时被至少三个台站记录且波形互相关系数≥0.8的176组重复地震对,其中包括148组两重地震对、24组三重地震对和4组四重地震对。通过统计平均间距和间距分布比例,发现:(1)江西地震台网水平和垂直定位误差均为4 km;(2)赣南及邻区地震台网定位精度优于赣北及邻区;(3)江西地震台网“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定位精度相当。
    • 王磊; 杨彦明; 郅惠; 倪铭; 王勇; 徐岩
    • 摘要: 利用2014—2018年内蒙古及邻省数字地震台网108个宽频带固定地震台站的事件波形数据,分别采用快速测定速报震级方法和常规速报震级测定方法对85例有效速报地震进行分析,测定两种方法的震级偏差,给出震级校正值,并对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①快速测定法的结果与常规速报震级方法测定结果相比整体偏小,震级差绝对值介于0~0.5之间,平均震级差为0.25,对不同震级差频度分布进行高斯分布函数拟合,震级差分布符合高斯正态分布;②分别测算两种方法量取振幅测定震级的时间,快速测定法用时为常规速报震级方法的3/5,平均节约时间90 s左右,减少速报报出时间;③对于地震震级偏小并且垂直分量的S波发育不完全的地震事件,不建议采用快速测定速报震级方法测定震级;④采用校正后的震级测定结果,精度有所提高,减小了震级偏差对地震速报的影响,因此该方法适用于地震台网速报的处理要求,可以提供较为可靠的参考.
    • 刘琨; 张华; 赵亚琴
    • 摘要: 市、县管理的地震台网数量大,曾经为减轻地震灾害,促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做出过历史贡献。近年来市、县地震台网的发展速度缓慢,落后于行业发展,暴露出定位不清、效率低下和认识有偏倚的问题。本文以扬州市地震台网中心为例,通过归纳比较2019年机构改革前后面临的有利形势和不利局面,结合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发展的目标任务,从自身认识定位、工作贯彻执行、各方关系协调和科学认识改革发展等4个方面提出促进工作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 刘琨; 张华; 赵亚琴
    • 摘要: 市、县管理的地震台网数量大,曾经为减轻地震灾害,促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做出过历史贡献.近年来市、县地震台网的发展速度缓慢,落后于行业发展,暴露出定位不清、效率低下和认识有偏倚的问题.本文以扬州市地震台网中心为例,通过归纳比较2019年机构改革前后面临的有利形势和不利局面,结合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发展的目标任务,从自身认识定位、工作贯彻执行、各方关系协调和科学认识改革发展等4个方面提出促进工作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 朱进京
    • 摘要: 现行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确定预警铁路局中心系统和线路处置信息时均为函数拟合及联立方程组求解.当地震影响范围跨局时该机制存在重复计算处置线路的问题,造成时间和资源的浪费.提出一种基于地震台网的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预警及处置信息一体化生成的方法,可省去重复求解步骤,只需一次运算即可得到受影响铁路局中心系统及相应的线路处置信息.该方法将高铁线路按所属局管分类标记,形成局管内铁路线路数据库.根据地震动能量衰减方程与数据库内线路联立求解,该解集即为处置线路,同时判断线路所在数据库即可得出需要预警的铁路局中心系统.最后通过对比试验得到该方法可有效提升原算法效率,节省宝贵处置时间,使现有系统实现更迅速的地震预警处置.
    • 王正尚; 王建国
    • 摘要: 通过对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数字化地震台网筹建过程的概述,回顾台网建设的困难.台网建设的完成,不但大幅度提高了广东省的地震监测能力,而且带动和引领了全国数字地震台网建设,同时也获得了溢出效应.更重要的是广东省地震局的一批年轻技术人员通过台网建设,业务上得到了提升,成为了重要的技术骨干.寄希望于年轻的一代,经过承担大项目,快速成长,为广东省的地震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 摘要: 地震基本情况(一)震情2021年5月21日21时48分34秒,云南省漾濞县(北纬25.67°,东经99.87°)发生M6.4地震。据云南省地震台网测定,截至2021年5月30日08时00分共记录到M3.0以上地震46次,其中6.0-6.9级地震1次,5.0-5.9级地震3次,4.0-4.9级地震13次,3.0-3.9级地震29次。
    • 魏柏林
    • 摘要: 地震过程的复杂性、地壳深度的不可入性、地震事件的小概率性,导致地震预报是仍未解决的世界难题.通过广东及邻区震情处理事件的回顾,以及我国大震的预报成功与失误的例子分析,简述我国地震预报的困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指出地震预报目前或相当长的时间都无法做到精确的三要素的预报.然而,不太精确的地震预报应是地震工作者奋斗的目标,也是社会的需要,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地震预报道路.
    • 周旭彤; 胡进军; 谭景阳; 崔鑫
    • 摘要: 为基于谱比方法研究海底地震动场地效应,选取日本DONET1台网的20个海底台站2014—2021年记录的1634组地震数据,对其进行筛选和处理后,利用水平与竖向谱比(HVSR)方法考虑不同布设对海底5组节点台站(KMA、KMB、KMC、KMD、KME)谱比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KMA与KME节点台站具有相似的场地特征,KMB与KMD节点台站分散布置在2种场地,KMC节点台站场地与其他节点均不相似,这与长期地质调查结果相似;海底台站谱比曲线呈多峰值现象,其中KMB、KMC、KMD分组台站利用HVSR方法识别的主频变异性较高,KMA、KME分组台站主频较稳定;相同地形条件下,布设方式相同的海底台站谱比曲线随频率分布相似,海底复杂场地条件下,采用装沙沉底方式布置的台站识别场地条件时出现偏差;海底复杂因素对掩埋沉箱方式布设的台站谱比曲线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频率<5 Hz的低频处;海底复杂因素对未埋入海底台站谱比曲线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频率为5—10 Hz的高频处.研究结果可为海底地震动场地效应研究提供参考.
    • 刘光能; 郭进波
    • 摘要: 随着地震科技快速发展和地震预警信息工程的建设不断推进,无人值守地震监测台站分布越来越广,福建地区主要以丘陵为主,为了满足地震预警信息工程的技术要求,地震监测台站大部分远离城乡居民生活区,采用交流供电往往要布设几百米到几公里不等的供电线路,建设成本相对投入增大,后期台站维护增加负担.如果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地震监测台站的相对降低建设成本,减轻日常运维负担.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