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场地效应

场地效应

场地效应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53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建筑科学、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2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38090篇;相关期刊43种,包括地震学报、中国地震、震灾防御技术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六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地震工程青年学者研讨会、第八届全国土动力学学术会议、第七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等;场地效应的相关文献由40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小军、高孟潭、王平等。

场地效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2 占比:0.37%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38090 占比:99.60%

总计:38242篇

场地效应—发文趋势图

场地效应

-研究学者

  • 李小军
  • 高孟潭
  • 王平
  • 荣棉水
  • 谢礼立
  • 俞言祥
  • 刘中宪
  • 刘琨
  • 王玉石
  • 郑海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国兴; 夏高旭; 王彦臻; 金丹丹
    • 摘要: 深软海床上修建跨海通道并确保其地震安全是一项重大的工程挑战。选取拟建琼州海峡海底隧道沿线4个典型钻孔剖面进行一维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研究了输入地震动特性、土体动力本构模型的选取对海床非线性地震反应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MKZ模型相比,DCZ模型能更好地模拟地震动的某些高频和中-长周期分量在海床土层中的传播;海床35 m以浅和80 m~160 m深土层对0.6 Hz~1.1 Hz地震波传播的放大效应显著。对于0.2 g基岩地震动水平,海床地表峰值加速度达0.297 g,相当于地震烈度Ⅷ度水平,这与历史最大影响烈度是一致的;依据海床场地效应特征,累积绝对速度CAV是一个更合适的地震动强度指标。在周期0.05 s~0.5 s范围内,依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反应谱设计跨海通道将偏于不安全。
    • 孟思博; 赵嘉玮; 刘中宪
    • 摘要: 探讨了基于差分进化-人工神经网络构建沉积河谷地震响应代理模型的可行性.首先建立沉积河谷对地震波散射的求解方法,以半圆形、V形沉积河谷为例,以入射波条件、沉积内外介质属性、场地形状为特征参数,以沉积河谷地震动放大系数为预测目标参数,构建数据集;其次,建立沉积河谷地震动放大效应人工神经网络、差分进化-人工神经网络算法预测模型,对比两种算法计算精度和稳定性,并进行了特征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人工神经网络能较好地预测沉积河谷地震动放大效应,使差分进化-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精度和稳定性显著提高;入射波频率是影响沉积河谷地震动放大系数的主要原因,沉积内外介质密度比的影响较小.本研究结论可对地震作用下更为复杂的局部场地效应预测和评估提供参考.
    • 梁建文; 刘中宪; 巴振宁; 任叶飞
    • 摘要: 强地震动模拟分析涉及地震学、岩石力学、土动力学等多个学科,是工程地震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已取得较多重要进展.近年来,随着国家韧性城乡建设的需要,区域复杂场地地震区划及重大工程建设对地震动场的准确模拟提出了更高要求.综合考虑震源、路径和场地效应的区域尺度地震动模拟以及场地-结构(群)地震相互作用等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 管嘉达; 陈兴冲; 张熙胤
    • 摘要: 考虑到桥梁地震易损性分析中场地条件影响的不确定性,本文主要针对流水冲刷环境、可液化场地、近断层场地、氯盐侵蚀环境和冻土场地等特殊复杂场地条件对桥梁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影响特征和机理进行了总结归纳,并提出了尚待进一步研究的关键问题。结果表明:特殊场地地震响应的复杂性和桥梁结构的特殊性相叠加,给复杂场地条件下桥梁的抗震性能评估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对特殊场地条件下的桥梁结构进行易损性分析时,综合考虑多个地震动强度指标和损伤指标可以更好地表征地震动输入和结构的损伤状态。因此,如何科学地衡量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继而提出合理的等效简化分析模型,并建立考虑场地效应的桥梁系统易损性曲线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考虑结构全寿命周期和气候变化背景,从概率角度评估特殊复杂场地条件下桥梁的抗震性能,对既有桥梁的改造和新桥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卢滔; 郭林松; 佟鑫; 卢玉林; 霍敬妍
    • 摘要: 现有场地对地震动的放大作用分析中,常采用观测得到正交方向的HVSR和SBSR的矢量合成结果表征场地放大作用,而不考虑放大作用的方向相关性。为研究不同地震作用下场地放大作用的方向相关性,采用多向HVSR和多向SBSR及谱比峰值方向相关分布概率,以11次地震事件获得的地表、井下基岩记录作为数据,开展响嘡场地效应台阵场地对地震动放大作用的方向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常用的矢量合成法分析结果与多向谱比上包络曲线法分析结果存在差异,前者存在忽略部分峰值的可能;多向谱比的极坐标等高线图可较直观地体现场地对地震动放大作用的方向相关性特征,但不同多向谱比表现存在差异;多向谱比峰值方向分布概率可较好地定量分析放大作用峰值在不同方向上的差异,但不同地震事件存在差异,不同的多向谱比存在差异。可采用多向谱比上包络曲线法分析场地放大作用,除可避免矢量合成法引起的误估外,也可更好地分析实际场地频率-方向相关的放大作用。
    • 王玉石; 李小军; 李敏; 刘艳琼; 丁毅
    • 摘要: 场地条件对地震动特性影响显著,在抗震设计反应谱的确定过程中,需根据场地条件对加速度反应谱予以相应的调整。已有场地条件影响调整方案研究成果,均基于数值模拟或局部地区强震动记录统计,多数仅给出了峰值加速度PGA场地条件影响调整系数,对非线性的考虑缺乏观测数据依据。为此在全球强震动记录统计获得的PGA归一化加速度反应谱和日本钻井台阵记录获得的加速度反应谱平台值非线性衰减指数的基础上,结合钻孔模型数值模拟和近期研究成果,建立了考虑场地条件影响非线性的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场地条件影响调整系数方案。
    • 姜慧; 郭恩栋; 林旭川; 刘智; 卢邦华; 刘爱文; 张移
    • 摘要: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的初步成果,分析了湾区城市群地震环境、承灾体分布和场地特点,提出了两种确定地震输入的设定地震原则,即潜在震源区设定地震原则和最大风险设定地震原则,按照这两种原则可以更加准确地进行城市群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考虑场地条件影响的地震灾害风险表达式,探索了适合三维模拟非一致激励地震动输入的建筑物和生命线工程灾害风险评估方法,提出了建筑物和生命线工程灾害风险评估中考虑场地影响的思路,为客观地评估城市群地震灾害和损失风险提出了可参考的建议。
    • 闫静茹; 张郁山; 阚文亮
    • 摘要: 回顾总结了近20年国内外关于地震动场地调整系数的主要研究成果,重点分析强震动观测和数值理论方法在考虑场地条件对地震动参数影响方面的效果,总结各类方法的适用性和优缺点,结合国内外相关规范条文对比分析国内外的主要成果,得出我国软土的场地调整系数值小于国际水平,并进一步分析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最后基于目前国际地震区划工作的发展趋势以及各行业相关规范的新技术需求,对新一代区划图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 马海淼; 罗永红; 南凯
    • 摘要: 环境噪声水平与竖向谱比(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pectral ratio, HVSR)是研究场地特征评价的重要手段,不仅能作为物探技术开发,还能够探究斜坡动力响应。以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石膏地滑坡为研究对象,对该场地38处测点环境噪声数据分析以及揭示不同堆积物介质的场地差异特征。研究表明:环境噪声水平与竖向谱比(HVSR)曲线分析揭示堆积区谱比的峰值频率,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场地物质堆积下的各监测场地放大效应的变化情况,揭示了海拔与放大效应强弱成正比。土体堆积物场地的卓越系数峰值集中于2~4 Hz;块碎石堆积物场地的卓越频率集中于3~4 Hz,且区内大部分测点表现多个峰值频率,说明块碎石堆积物区物质混杂;碎石堆积物场地的卓越频率集中于2~5 Hz且存在双峰现象;基岩监测场地的卓越频率集中于1~3 Hz,主要为单峰。综合分析表明,滑坡堆积区物质的谱比放大系数总体上表现为土体堆积物场地>碎石堆积物>块碎石堆积物>基岩。
    • 金峤; 张佳宇; 孙丽
    • 摘要: 目的研究城市地铁轨道交通引发周边场地振动的影响规律,从而为邻近建筑物的振动舒适度评价、振害分析以及减隔振措施的有效应用提供环境振动信息。方法基于ABAQUS建立“土层-隧道”有限元模型,计算考虑轨道不平顺因素的地铁列车动力荷载,采用VDLOAD子程序模拟列车的运行过程,进而对不同场地类别、不同列车速度及不同隧道轨道埋深等影响条件下,列车运行诱发的地面振动响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水平向加速度峰值响应在距离地铁轨道中心20 m处达到最大值,随后在横向距离为20~40 m的区间内迅速衰减;垂直向加速度峰值响应的最大值出现在距离地铁轨道中心0 m处,并在横向距离20 m内迅速衰减至其1/10左右。结论场地效应的水平向加速度峰值响应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驼峰”趋势,而垂直向加速度峰值响应则呈现“单调递减”趋势;场地土类别对不同车速所引发的场地效应的差异性产生影响;场地振动效应总体上随隧道轨道埋深的增加而不断减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