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表形变

地表形变

地表形变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3年内共计341篇,主要集中在测绘学、地球物理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9篇、会议论文49篇、专利文献13811篇;相关期刊106种,包括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测绘工程、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二届成像雷达对地观测高级学术研讨会、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2014工程测量分会与矿山测量专委会年会暨全国变形与安全监测学术研讨会等;地表形变的相关文献由936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志伟、朱建军、胡俊等。

地表形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9 占比:1.35%

会议论文>

论文:49 占比:0.35%

专利文献>

论文:13811 占比:98.31%

总计:14049篇

地表形变—发文趋势图

地表形变

-研究学者

  • 李志伟
  • 朱建军
  • 胡俊
  • 丁晓利
  • 单新建
  • 冯光财
  • 何秀凤
  • 刘媛媛
  • 刘计洪
  • 宋小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田宏图; 王杨
    • 摘要: 桃坪隧道穿越煤矿采空区,已有资料表明隧道区间内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害影响。为探寻深埋煤矿采空区与铁路隧道病害的相关性,利用时序InSAR技术,根据历史存档数据,获取隧道区地表形变的发展过程和趋势数据,分析隧道病害与周边煤矿采空区地表形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时序InSAR技术能够用于采空区地表形变监测,发现桃坪隧道边煤矿采空区存在不同程度的地表沉降,而且隧道病害与周边煤矿采空区地表形变有直接关系。
    • 王洪明; 李如仁; 陈振炜; 张过
    • 摘要: 针对高分三号(GF-3)卫星影像干涉形变提取较弱的问题,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提出“基于影像几何与内容特征的配准”和“多尺度相位滤波方法”对2景GF-3卫星影像进行了地表形变提取。首先,将影像从像元级粗配准提高到精配准,使影像在方位向和距离向上配准精度达到0.1像素;然后,为消除由时空基线引起相位噪声,利用多尺度相位滤波对差分干涉图进行滤波处理,保证后续相位解缠的成功;最后,设置0.3的相干性掩膜阈值与0.10~0.15的相位解缠阈值,采用最小费用流相位解缠方法,在保证相位解缠精度的同时减少相位跳变。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城区地表形变较为均匀,周边山区出现形变漏斗与其所在区域矿区开采有关。文章提出的方法能提高GF-3卫星的地表形变监测能力,可为国家防灾减灾领域提供数据支撑和信息服务。
    • 汪钰晴; 唐伶俐; 王新鸿; 周增光; 李子扬; 李传荣
    • 摘要: 中巴走廊沿线地质灾害频发,通过监测地表微小形变有助于对研究区内地质灾害进行判别分析,对走廊建设及走廊沿线基础工程设施的防护有重要意义。利用2015年4月5日—2018年12月9日共30景Sentinel-1A干涉宽幅模式下的雷达影像,分别采用PS-InSAR技术及SBAS-InSAR技术,对中巴走廊盖孜河谷段进行地表形变时序信息提取。结果表明,采用两种方式获取的形变信息在形变速率的空间变化趋势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中SBAS-InSAR技术所获取的形变速率分布在空间上相对更为连续。SBAS-InSAR形变提取结果表明,在分析时间段内,研究区多处发生明显地表形变,较大的视线向形变量主要分布于中巴公路两侧斜坡及布伦口以北的冰川前缘区域。在提取时序形变信息基础上,结合光学影像对研究区内典型不稳定斜坡及冰川运动进行形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不稳定斜坡上PS点在监测时段内累积形变量可达-30 mm,而在冰川运动前缘集中分布许多正负向形变值较大的PS点,其正负向累积形变量分别可达+60 mm和-80 mm。本研究为高寒山区地质灾害形变的探测和今后在中巴走廊的应用积累了基础。
    • 王洪明; 李如仁; 覃怡婷; 刘竹青; 顾骏
    • 摘要: 针对露天矿区与城区地表相干性不一的特征,提出一种改进的时序InS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对霍林河矿区及周围城区地表进行形变监测。首先,通过增加时间采样密度控制相干性来筛选矿区周边具备一定相干点密度的干涉数据;其次,采用经过参数优化的分布式散射点选取方法选取分布式目标并使用传统方法提取永久散射体;最后,将分布式目标与永久散射体目标混合构建Delaunay三角网进行两次回归分析得到研究区域地表形变速率。实验结果显示,霍林河矿区边坡最大形变速率达到-630 mm/a,矿区周边道路地面最大沉降速率达到71 mm/a,霍林郭勒市地表沉降速率最大达到15 mm/a,与同期GPS监测结果进行对比,证明改进的时序InSAR技术方法适用性良好,对矿业城市地表形变监测提出了一种新的InSAR监测方法。
    • 欧阳双艳; 周世健; 周子琪
    • 摘要: 本文以Sentinel-1A数据为基础,通过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技术(PS-InSAR)得到无锡中心城区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地表形变监测数据,分析无锡中心城区地表形变情况和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无锡市中心城区整体呈现“西北部抬升,南部沉降”的特点。监测时段形变速率范围为-14~20 mm/a,累积形变量达到112.5 mm。沉降较大区域主要在滨湖区高凯路-大通路附近。地面抬升主要位于惠山区玉祁镇-前洲镇所构成的片状区域,及梁溪区华源小区-五爱家园-恒隆广场-崇安寺一带。而新吴区和锡山区整体趋于稳定。对无锡市的建设规划及灾害预防具有指导意义。
    • 晓曲
    • 摘要: 陆地探测一号01组A、B两颗卫星分别于2022年1月26日和2022年2月27日成功发射。双星实现在轨组网,构建全球首个用于地表形变干涉测量应用的L波段双星星座。陆地探测一号为分布式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系统,由设计参数相同的两颗L波段SAR卫星组成。卫星采用了长寿命、高可靠、平均光电转换效率大于30%的三结砷化镓太阳电池片,并首次采用国产化锗衬底。每颗卫星质量约3.2t,SAR天线总面积超过33m2,是目前国内在轨口径最大的SAR卫星。卫星运行于607km高度的准太阳同步轨道,搭载了先进的L波段多极化多通道SAR载荷,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多模式对地观测能力。具备多种成像模式,最高分辨率3m,最大观测幅宽400km。
    • 马仪; 耿浩; 黄然; 张辉; 马御棠; 刘靖
    • 摘要: 地质灾害对输电杆塔和电网系统运行带来安全隐患,人工巡查无法及时发现地表缓慢形变导致的杆塔形变,且巡查效率低,成本高。为解决地质形变给输电线路带来的威胁,需监测输电线路沿线的地表形变。基于Sentinel-1A卫星数据,以SBAS-InSAR为技术手段,对RT甲、乙线和YF直流线沿线实现周期性、低成本和高精度的形变监测,并分析监测结果,提供输电线路维护建议,以消除输电杆塔因地表形变导致的杆塔形变威胁。
    • 摘要: 2022年2月27日07时44分,“长征”四号C运载火箭点火起飞,将“陆地探测”一号01组B星送入太空,卫星随后进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陆地探测”一号01组B星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双星会面后,将与A星形成近距离绕飞编队或组网运行状态。双星以差分干涉地表形变测量任务为主,具备全天候、全天时、多模式、多极化的特点,可应用于地质、土地、地震、减灾、测绘及林业等领域。
    • 朱智富; 甘淑; 袁希平; 张晓伦; 黄志豪
    • 摘要: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县发生MS6.4级地震,为快速了解和掌握地震对地表形变造成的影响,利用Sentinel-1卫星获取的两景震前和震后的降轨数据,采用二轨法D-InSAR差分技术,对云南漾濞5.21 MS6.4地震诱发的地表变化进行快速探测,识别出4个较大的形变区域,探测出此次地震造成卫星视线方向(LOS)的最大地表抬升值和沉降值分别为8.8 cm和8.0 cm,初步发现卫星视线方向(LOS)地表形变变化最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最大震级震中的东南侧。最后结合余震分布信息的空间叠加和典型形变区的剖面图绘制及曲线特征,对典型形变区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利用D-InSAR探测出的形变区与余震点位具有较大的空间关联性,实证了利用D-InSAR差分技术,对地震诱发的地表形变进行快速探测的可行性。
    • 张文龙; 张童康
    • 摘要: 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处于多发态势,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严重威胁了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利用先进的遥感技术对地质灾害进行早期识别已成为大趋势。针对传统的遥感影像识别已不能满足当前地质灾害隐患识别的需求,提出利用SBAS-InSAR技术、多期多源光学遥感技术、三维倾斜摄影测量等多源遥感技术综合对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早期识别。通过对延安子长市地质灾害识别与监测预警工作,得到了子长地区平均形变速率为76 mm/a,累计形变量为152 mm,并进行了实地调查验证,证明了监测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SBAS-InSAR技术结合高分影像可有效地获取子长地区地质灾害分布情况,为该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