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D-InSAR

D-InSAR

D-InSAR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303篇,主要集中在测绘学、矿业工程、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9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7篇;相关期刊132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测绘工程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1成像雷达对地观测高级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全国国土资源遥感技术应用交流会、第二届全国交通工程测量学术研讨会等;D-InSAR的相关文献由741位作者贡献,包括邓喀中、单新建、范洪冬等。

D-InSAR—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9 占比:92.08%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2.31%

专利文献>

论文:17 占比:5.61%

总计:303篇

D-InSAR—发文趋势图

D-InSAR

-研究学者

  • 邓喀中
  • 单新建
  • 范洪冬
  • 刘瑞春
  • 季灵运
  • 葛大庆
  • 何秀凤
  • 张景发
  • 洪顺英
  • 张国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姜龙; 王玉杰; 孙平; 林兴超
    • 摘要: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区域地表变形遥感监测技术,具有监测范围广、空间分辨率高、测量精度高、全天时、全天候监测等特点。应用D-InSAR监测技术,对阿拉沟水库库区左岸变形的变形破坏机理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变形体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D-InSAR技术可用于滑坡变形分析,当SAR影像达到30幅及以上时,数据分析精度可达mm级别,可为库岸滑坡的全域识别、前期变形演化、预测及评价提供一种有效的手段;(2)左岸变形体变形趋势与水位波动较为吻合,整体表现为微变形从上游侧开始逐渐贯通,直至整体变形下沉协调一致,且能够准确判别微变形区域边界;(3)左岸变形体为一牵引式滑坡,库水位波动升降为主要诱因,且整体稳定性较差,需尽早采取相应的加固处理措施。
    • 石晓宇; 魏祥平; 杨可明; 王剑; 姚树一
    • 摘要: 针对难以全面研究沉陷区下沉变形的动态过程和单一监测手段可能会错失地表沉降阶段某些关键点的问题,以局部地表单点为切入点,联合InSAR与水准数据分别建立幂指数Knothe时间模型、Logistic模型和Weibull模型,进而研究矿区地表动态沉降规律。通过模拟数据分析了沉陷区地表观测点下沉变形特征以及影响上述3种时间函数曲线拟合的各因素;并以淮北袁二煤矿某采区为试验区,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获得各水准点InSAR时序形变值;最终联合In⁃SAR和水准监测数据,对比分析基于多源或单一监测方式2种情况下3种模型拟合曲线的不同。试验结果表明:①各时间序列模型地表下沉待估参数的大小对曲线拟合形态有较大影响,保证一定的监测周期,可反演出合适的下沉参数,才能更准确地拟合沉陷区观测点下沉时间序列,均方根误差最大可提高95.56%。②幂指数Knothe时间模型、Logistic模型和Weibull模型随时间序列变化的过程与地表沉陷区观测点物理下沉时序过程相符,均能较好地由地表单点下沉时间序列拟合出沉降曲线;3种模型虽下沉曲线拟合效果差异不大,但下沉速度曲线的拟合有明显差异且拟合精度均有所提高,可见联合InSAR和水准测量的沉降时间序列对矿区地表动态沉降进行拟合有明显优势。③基于多源数据拟合的3种时间函数模型相较于仅基于单一水准数据的可靠性更高,对各模型的下沉曲线形态具有较好的收敛作用。
    • 赵恒; 李亚星; 杨可明; 窦智
    • 摘要: 确定煤矿工作面开采所引发地表沉降的边界是保护矿区村庄等建(构)筑物、道路与桥梁等公共设施以及实施沉陷土地征用、损害补偿、保护煤柱留设、压煤村庄搬迁等的重要依据。传统的岩移观测站实测、几何角值图解、概率积分法(PIM)预计等方法用于分析沉降边界时常存在确定范围有限或边界偏差较大等问题。现今微波遥感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已成为矿山开采沉陷研究与沉降范围确定的热点技术。文章以淮北矿区某煤矿的311工作面开采影响为例,基于下沉10mm为边界值,利用差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D-InSAR)技术,并结合PIM预计与小基线集的干涉测量(SBAS-InSAR)方法,最终获取了311工作面开采后的地表沉降范围与边界。
    • 李克冲; 董张玉; 杨学志
    • 摘要: 针对传统的单幅主影像生成的相干图在干涉叠加过程中相干性低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幅主影像的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D-InSAR)加权叠加的方法.该方法利用较少的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图像生成干涉图集,采用加权叠加方法避免相干性低的相干图参与叠加,从而实现对某一区域高精度长时间的形变监测.首先选取多幅主影像生成多个干涉图集合;其次将得到的多组相干图按权重进行叠加;最终得到多个不同时段的地表形变平均速率图.文中选取美国圣迭戈县地区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9景Sentinel-1A数据进行实验验证,通过将实验结果与地下水监测数据对比验证实验精度.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不仅减少了实验所需影像数量,同时也提高了参与叠加的干涉图质量,在提高监测精度上获得比传统D-InSAR更好的监测结果.
    • 李飞; 杨成生
    • 摘要: 以大锡特金火山为监测对象,利用4景TerraSAR-X数据,其中两景影像的时间分别为2013-08-16和2013-08-27,另外两景影像的时间分别为2014-08-03和2014-08-14,采用D-InSAR技术获取该火山区域2013年8月期间和2014年8月期间的地表形变量,并和外部DEM数据进行对比实验。通过得到的结果与其他方式获取的火山区域信息等进行对比,验证了D-InSAR技术在形变监测方面的实用性。
    • 彭鹏; 许静; 刘乐
    • 摘要: 煤矿的地下开采会造成地面不同程度的沉陷,如道路和房屋开裂、耕地减少等,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生产。本文以皖北地区为研究区,采用D-InSAR技术手段开展采煤沉陷早期识别方法研究,结合光学卫星影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D-InSAR技术可准确划定已形成的采煤沉陷区、正在形成的采煤沉陷区和未稳沉的采煤沉陷区,能够及时、全面掌握大范围区域尺度的采煤沉陷分布及发展态势,较早开展生态修复治理,在保护耕地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万秀红; 屠泓为
    • 摘要: 针对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基于Sentinel-1A卫星的SAR影像获取了本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并进行计算分析,运用SDM程序反演地下静态位错。初步结果如下:①本次地震震中位于蝴蝶状分布的形变图中心,抬升盘与下降盘之间的破裂迹线明显,破裂迹线长约24km,形变中心位于托莱山与冷龙岭断裂交汇处。②降轨数据显示,在断层区域视线向(LOS)形变量最小约-0.55 m(远离卫星),最大约0.68m(靠近卫星);升轨数据显示,在断层区域视线向(LOS)形变量最小约-0.49 m(远离卫星),最大约0.42m(靠近卫星)。③对中国地震局发布的门源6.9级地震烈度图和本研究获取的地震形变图进行叠加分析,可以看出二者吻合度较高,地表有较明显形变所涉及区域约0.4万km^(2)。④运用降轨InSAR数据反演得出地下最大位错量约3.29m,深度4.75km,在近地表位错破裂长度可达30km,地表有明显破裂的区域长约25km,与中国地震局科考工作每日情况的结果基本一致。
    • 刘媛媛; 赵振宇; 晏霞; 陈人杰
    • 摘要: 采用D-InSAR技术对覆盖2020年日本鹿儿岛市樱岛火山喷发前后时段的2景降轨Sentinel-1A数据进行处理,获取日本鹿儿岛市樱岛火山南岳火山口喷发事件引起的地表形变场,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点源Mogi模型对樱岛火山喷发时的岩浆源进行反演分析。结果表明,2020-07-28~08-09期间沉降主要集中在火山中心地区,最大沉降区域为火山中心地带,最大沉降量与平均沉降量分别为5.5 cm与2.85 cm;抬升主要发生在火山边缘区域,最大抬升量与平均抬升量分别为5 cm与2.24 cm,抬升可能与艾拉火山口下方的岩浆活动有关。根据点源Mogi模型反演得到岩浆源深度和体积变化量分别为1.016 km和-0.139×10^(6)m^(3),岩浆源位于南岳下方,与南岳火山口的喷发活动有关。
    • 王凤云; 陶秋香; 陈洋; 韩宇; 郭在洁
    • 摘要: 以近期发生采空区矿震的山东某煤矿为研究区,利用DInSAR、SBAS InSAR技术对矿震发生前后、覆盖该矿区的11景C波段Sentinel-1A SAR影像进行处理,获取矿震发生前后的地表形变信息,分析并研究这2种InSAR技术对采空区地表形变的监测能力和矿震预警能力。结果表明:在矿震发生前的1个月左右,2种InSAR技术均探测到矿区地表形变出现异常,由较为平稳的形变过程变成明显下沉,利用DInSAR和SBAS InSAR可以探测煤矿采空区长时间的地表形变过程和形变异常,为矿区采空区地表稳定性分析和矿震预警提供参考。
    • 滕军林
    • 摘要: 本文将D-InSAR技术应用于某金属矿山沉降形变监测中,结果表明:D-InSAR方法不仅能够识别出微小沉降形变信息,而且可以较为直观的判断形变位移方向;矿山最大沉降形变量可达-86.7mm,总沉降形变区域达0.12km~2,其中形变量介于-25mm~-0mm的面积为0.07km~2,形变量介于-50mm~-25mm的面积为0.04km~2,形变量大于-50mm的面积约为0.01km~2;与传统方法所获坐标相对比,二者的误差百分比均在±5%范围内,说明该方法所获矿山沉降形变量精度是较高的,能够满足矿山沉降形变监测需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