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SBAS

SBAS

SBAS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3年内共计560篇,主要集中在测绘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76篇;相关期刊57种,包括测绘工程、测绘技术装备、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3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等;SBAS的相关文献由141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跃进、李勇飞、吴凯等。

SBAS—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3 占比:14.8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18%

专利文献>

论文:476 占比:85.00%

总计:560篇

SBAS—发文趋势图

SBAS

-研究学者

  • 刘跃进
  • 李勇飞
  • 吴凯
  • 任行涛
  • 杨光
  • 贾志光
  • 刘艳惠
  • 周大勇
  • 张江华
  • 朱蓓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丰; 刁鑫鹏; 谭秀全; 李爱军; 杨隽
    • 摘要: 煤炭资源的长期开采,导致地下大面积采空区的存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使得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煤矿沉陷区土地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进行高精度和大面积的采煤沉陷地探查与采空区稳定性评价工作,有利于缓解地下采空与地面建设间日益尖锐的矛盾,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InSAR技术能够通过历史影像实现大覆盖面积、毫米级精度的地表形变反演,具有常规测量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为深入探究该技术在煤炭资源采空区调查和稳定性评价工作中的可用性,以济宁城市规划区为例,采用2018-09-12—2019-03-11的14景Sentinel-1影像,利用短基线集技术(SBAS)反演了研究区域的形变时间序列,成功探明了采煤塌陷地的空间分布,并结合相应时间段内的地表实测数据进行了解译精度的评价。对解译结果综合和研究分析发现:(1)探测到济宁城市规划区10余处采煤塌陷地,监测成果与水准实测数据间的最大中误差为5.8 mm;研究区内大部分范围内地表形变速率低于10 mm/a,表明相应位置的老采空区已基本趋于稳定。(2)所提取老采空区地面点的变形曲线符合开采沉陷的基本规律;形变解译结果能够显著区分不同开采条件下地表残余变形的特征。(3)研究成果能够查明目标区采煤沉陷地的空间分布位置,指导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工作高效、有针对性地开展;可以为老采空区稳定性的初步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 王启舟; 李锐; 张晶灿; 张超
    • 摘要: 星基增强系统(SBAS)是在传统GNSS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满足民航用户对卫星导航系统越来越高的精度、完好性、连续性和可用性需求而应运而生。目前全球已建立起了多个SBAS系统,其中提供服务时间最长的是美国的WAAS系统。WAAS系统包括38个参考站、3个主控站、6个上注站和3颗GEO卫星,每个参考站配备3套独立的监测接收机。首先介绍了WAAS的系统结构,通过比对WAAS不同GEO卫星播发的各类型电文数据的异同,分析其电文播发的一致性及用户使用不同GEO播发电文对服务的影响,并对最低运行性能标准里针对用户选择WAAS不同GEO卫星信号的规范和约束条件进行了合理性分析。通过对比目前成熟的广域差分系统架构和播发方式,从应用需求角度揭示了SBAS系统与传统广域差分系统实现的本质区别,指出完好性实时监测的基础是必须建立足够可靠的地面监测网络和卫星通信链路。
    • 牛宝胜; 杨德宏; 成飞飞; 高霞霞; 石建杨
    • 摘要: 近年来运城市发生了滑坡、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多种地质灾害,给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带来威胁。为了更好地掌握地面沉降情况,以2019年~2021年30景Sentinel-1A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利用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S-InSAR)技术与小基线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BAS-InSAR)技术进行数据处理,获取了运城市地面沉降信息,结合ArcGIS与已有地质资料,对两组获取的结果交叉验证并分析沉降原因。结果表明,运城市区整体出现沉降并产生多个沉降漏斗,最大沉降速率为28.50 mm/y,结合资料可知,沉降的主要因素在于地下水的超采,部分地区的沉降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等因素有关。研究结果可为运城市的地质灾害防治、沉降监测预警及城市规划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 刘排英; 贺少帅; 王鹏生; 孙亮
    • 摘要: 以贵州省水城县为研究区,使用SBAS InSAR分别对2018-07~2019-07鸡场镇滑坡发生前31期升轨和30期降轨Sentinel-1A数据进行处理,提取地表形变场。结果表明:1)鸡场镇滑坡发生前SBAS InSAR形变场并未出现明显形变,已超出12 d重访周期SAR的形变监测能力;2)研究区存在5个明显形变区,推断与斜坡失稳、地下/露天采矿和矿物加工的抽排水有关;3)升降轨数据的SBAS InSAR形变场相互补充、验证,可显著提升卫星雷达对山区滑坡隐患早期识别和形变监测能力。研究方法可为贵州省以及中国西南山区滑坡隐患调查与早期识别提供技术参考。
    • 晏王波
    • 摘要: 随着城市建(构)筑物的不断兴建和地下水不断开采,地面的负重也越来越大,容易引起地面沉降,这是一种不可逆的、缓慢的地质灾害,影响人类正常生活,因而,及时、有效地掌握地面沉降信息,对于城市规划、基础设施构建有重要意义。针对这些需求,文章利用SBAS方法,对灌河口周边进行地面沉降信息检测,利用25景雷达影像进行周边地面沉降信息的反演,同时,根据搜集的灌河口周边的水准点数据信息对相应的SBAS方法进行验证分析,通过对比两种方法的结果,发现结果匹配程度较高,从而验证了SBAS方法在平原地区的地面沉降监测有效性。
    • 武丽梅; 王晓波; 姚国纪
    • 摘要: 采用SBAS时间序列分析方法,获取四川省理县通化乡西山村滑坡2016年7月至2019年5月期间Sentinel-1A/B雷达卫星数据,对该滑坡灾害表面形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西山村滑坡形变处于活跃期,且长期蠕动;依据SBAS形变监测结果,将西山村滑坡分为强形变区和均匀形变区,且最大形变速率值达-154.8 mm/a;对监测时段内沿南北(主滑)方向和东西方向的剖面形变速率及典型监测点时序进行分析,滑坡中部的形变速率较大,滑坡后缘、滑坡前缘形变速率较小,并且滑坡东侧最大形变速率高于滑坡西侧;同时降雨对滑坡体形变具有一定影响。
    • 牛地; 吴倩; 朱成林
    • 摘要: 皖北地区地貌形态以平原为主,地面沉降是其面临的主要地质灾害。基于小基线集(small baseline subsets-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方法,利用2017年5月至2021年12月期间采集的47景Sentinel-1A SLC(single look complex,SLC)升轨数据对砀山县进行地表形变监测,获得了砀山地区该时段年均形变速率和地表累计形变图,揭示了监测期间该区的形变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以砀城镇为中心,包含高铁新区及经济开发区一带地表沉降明显,黄河故道以北,沿玄庙镇东西方向发生微量沉降,沉降的分布与地下水过量开采以及岩土性质密切相关。定期监测地面沉降的分布和量级,能够缓解日益增长的城市化人口暴露于这类灾害下的风险。
    • 毛延翩; 陈一鸣; 李陶; 刘杰
    • 摘要: 水电站近坝库岸边坡稳定是大坝运行风险辨识的关键要素之一,特别是蓄水初期,稳定的近坝库区边坡是否受水位涨落的影响更是需要重点关注。利用升降轨Sentinel-1A时序数据,对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及其周边区域进行了形变监测,从2020年1—12月的形变分析结果可知,溪洛渡水电站主要建筑物和近坝库岸保持稳定,同时也发现远离库岸的坝区周边区域存在两处变形量较大的天然滑坡形变区。通过现场地质勘查与复核,显示SBAS-InSAR技术形变监测结果与现场调查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研究结果表明,Sentinel-1A时序数据和SBAS-InSAR技术在高山峡谷地区形变监测领域有着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水库大坝的库区形变监测预警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 邵搏; 张键; 熊帅; 原彬
    • 摘要: 为了进一步拓展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在民用航空等高生命安全领域的应用,世界各国争相发展星基增强系统(SBAS),美欧等SBAS已正式向民用航空领域提供了决断高度200英尺(约60.96m)的垂直导航信标性能(LPV-200)服务。我国的BDSBAS也已经完成系统建设,将向中国及周边区域提供满足国际民航组织(ICAO)一类垂直引导进近(APV-I)指标要求的单频增强服务。重点针对单频增强服务性能评估开展研究工作,首先从定位精度、完好性、可用性和连续性四个方面对星基增强服务评估方法进行了论述;再通过多次航空飞行试验对BDSBAS单频增强服务性能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航空飞行试验期间可满足APV-I设计指标要求;最后对BDSBAS单频增强服务在全国301个中大型机场的可用性进行了分析,非精密进近(NPA)可用性、APV-I可用性、LPV-200可用性在全国机场的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7%、89.7%和83.1%。
    • 易邦进; 吴帆; 傅涛; 黄成; 钟成
    • 摘要: 地质环境脆弱、气候条件复杂的高山峡谷区容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但长期以来受到调查手段的局限,难以实现对高位、隐蔽林区的全面地质灾害调查和隐患排查。因此,高位隐蔽地质灾害的发生时间、位置、影响范围和灾害链往往难以预测,容易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本文以位于横断山脉北段的云南省福贡县为研究区,采用对两种典型时间序列InSAR技术开展地表变形监测研究,探索适用于高山峡谷区的地质灾害隐患探测技术。研究表明,SBAS-InSAR技术的监测密度和范围远超PS-InSAR技术,检测出接近70%的地质灾害台账点存在变形迹象,可以有效弥补地面调查的不足。研究区地质灾害隐患大都分布于怒江及其支流沿岸的河谷和两侧高山,建议对这些地区进一步开展详查和监测工作。本文研究可对类似复杂山区地质灾害变形监测和调查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