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形变监测

形变监测

形变监测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1017篇,主要集中在测绘学、矿业工程、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3篇、会议论文50篇、专利文献268191篇;相关期刊193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北京测绘、测绘工程等; 相关会议45种,包括2015年海峡测绘技术交流会暨第十七届华东六省一市测绘学会学术交流会、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十七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等;形变监测的相关文献由2874位作者贡献,包括胡俊、李志伟、朱建军等。

形变监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3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50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68191 占比:99.85%

总计:268584篇

形变监测—发文趋势图

形变监测

-研究学者

  • 胡俊
  • 李志伟
  • 朱建军
  • 何秀凤
  • 孙希延
  • 纪元法
  • 周伟
  • 王守华
  • 程翔
  • 廖明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宗玥
    • 摘要: 为解决现有大型建筑钢结构形变监测方法中存在的结构形变监测精度低、监测效果不佳的问题,本研究提出基于图像识别的大型建筑钢结构形变监测方法。首先,采用加权平均值法灰度化处理大型建筑钢结构彩色图像,并通过离散傅里叶变换同态滤波增强灰度化的大型建筑钢结构图像;其次,构建二维矩阵确定大型建筑钢结构图像平面坐标信息点,确定特征点坐标,计算单像素的物理值;最后,引入二阶插值法校正摄影设备误差,获取大型建筑钢结构的实际位移量,实现大型建筑钢结构形变监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监测大型建筑钢结构的形变监测精度保持在95%以上,监测效果较好。
    • 杨旺; 何毅; 张立峰; 王文辉; 陈有东; 陈毅
    • 摘要: 金川矿区是我国最大的镍矿生产基地,2018年提出复采计划以来,对该矿区地表形变的监测还是空白。该文基于3个轨道(升轨128、降轨33和135)的Sentinel-1A数据,利用小基线集雷达干涉(small baseline subset InSAR,SBAS-InSAR)和结合先验条件的最小二乘迭代法获得金川矿区2018—2020年的地表三维分量形变速率和时序形变量,并使用水准实测数据对垂直向累计形变值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金川矿区在3个开采区(龙首矿、西二矿、东三矿)形成了3个大面积的形变区域,主要表现为地表沉降,其中最大垂直向形变量和形变速率发生在西二矿区,分别为-408.9 mm和-162.8 mm/a。龙首矿区西南和东北边坡向矿脉处收缩,西二矿区和东三矿区形成的形变区域位移方向相似,均为沉降漏斗东西两侧向矿脉处收缩。金川矿区地表形变与人机采动、地质断层以及岩性构造紧密相关,其中人机采动是地表形变的主要原因,断层和岩性构造是地表形变的控制性因素。研究结果为金川矿区安全生产和开采规划提供理论支撑。
    • 肖家耀
    • 摘要: 海上平台是海洋油气开采的重要设施,受所处环境及海洋油气开采活动的影响,海上平台极易发生形变,从而影响其结构完整性。海上平台一般远离陆地,因此需要使用基于卫星的合成孔径声呐干涉测量(InSAR)技术进行监测。文章简述了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详细介绍了InSAR技术在国内外海洋平台形变监测中的研究和应用现状。随着高分辨率SAR卫星的发射,InSAR技术必将在海上平台形变监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 田炯; 郭晓敏
    • 摘要: 考虑到轨道交通行业的迅猛建设发展,无法避免地铁隧道间广泛存在相互交叉穿越的情况,运营地铁的隧道结构随新建线路的附加施工引起的形变效用成为目前下穿隧道工程的热点。运用浅埋暗挖法对斜交下穿既有隧道工程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了该方法下施工建设中各阶段的形变规律,提出了斜交下穿盾构隧道的沉降计算方法,通过仿真拟合出该类隧道的沉降曲线对应的地层损失系数。同时根据拟合结果和以往的地层经验参数,得到斜交下穿隧道的各阶段沉降公式的推荐参数。
    • 牛敏杰; 师芸; 张童康; 赵侃
    • 摘要: 针对黄土沟壑地区多工作面开采条件下地表形变规律复杂的问题,以大佛寺煤矿区工作面40301为研究对象,采用差分干涉测量短基线集(small baseline subset InSAR,SBAS-InSAR)时序分析技术对矿区15景ALOS1数据进行处理,通过迭代优化处理有效抑制噪声以获取矿区沉降速率图和时序沉降图,并从点、线、面这3个角度分析邻近工作面采动对工作面40301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受邻近工作面40104的采动影响,工作面40301观测点的沉降速率和沉降量呈明显增加的趋势,多工作面开采会造成已采工作面形变持续时间延长,下沉盆地范围扩大,破坏未采工作面的稳定性。SBAS-InSAR技术可为复杂矿区地表形变分析提供有效技术手段。
    • 宋来臣; 庞凤波; 李秀娟
    • 摘要: 为了得到滑坡灾害形成前的形变规律,实现对滑坡灾害的超前预警,采用SBAS-InSAR干涉技术成功获得了黄泥坝子滑坡前的坡表形变场,通过InSAR分析滑坡时序变形结果,并对滑坡体不同监测点位移变化分析和对滑坡前的坡表变形机制进行研究,得到了滑坡时形变的阶段性和破坏机制,验证了SBAS-InSAR干涉技术在滑坡早期识别预警应用的有效性。
    • 陈思名; 霍艾迪; 张佳; 赵志欣; 陈四宾; 陈建
    • 摘要: 滑坡灾害突发性强,隐蔽性高,传统的排查手段已无法满足新形势下摸清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底数的要求。随着雷达观测数据精度与质量的发展,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成为监测地表变化的有效手段。利用InSAR技术对宁夏黄土丘陵区固原市西吉县进行面状监测,获取了2019年12月25日—2020年1月18日内的形变结果,结合光学遥感影像目视解译对潜在滑坡隐患进行综合遥感识别,共识别出8处隐患点,经实地核查验证,与实际情况吻合。结果表明:InSAR技术在该地区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可为当地防灾减灾行动提供数据参考,并为黄土丘陵区滑坡隐患早期识别提供方法借鉴。
    • 孙涛; 刘国祥; 桑明智; 陈坤; 钱昆; 张瑞
    • 摘要: 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大规模建筑施工和地下工程易造成地表沉降,甚至引发地下空洞和路面坍塌等严重问题,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威胁极为显著。针对近年来新兴发展城市的地表沉降监测与交通基础设施稳定性分析,以长春市为典型研究区域,基于Sentinel-1B卫星2017年~2021年间的109景C波段SAR影像,基于NPS-InSAR技术开展了长春市近4年来的地表形变监测及演化状况分析。针对长春市交通网络沿线的差异性形变分布特征,依据交通基础设施的类型开展了归因性讨论。实验表明:长春市中东部区域整体较为稳定,城市的外围区域存在差异性形变。相关研究数据可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运营维护与区域性工程监测提供参考。
    • 王道顺; 李伟; 孙建; 郑国栋
    • 摘要: 本文运用SBAS-InSAR时序技术,对2019年9月19日—2020年3月29日期间的17景Sentinel-1A数据进行处理,获取了济宁北部煤矿区内的年均沉降速率,探测到6处沉降漏斗分布,最大沉降速率达到-242mm/y。结果表明:SBAS-InSAR时序方法可在矿区的地表形变监测中得到足够的监测对象,较完整地探测到矿区的沉降漏斗分布和沉降范围,为矿区的地表形变监测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 王尚晓; 李士垚; 牛瑞卿
    • 摘要: 三峡库区地质条件复杂,问题库岸斜坡众多,滑坡灾害问题一直十分突出,需要对三峡库区的灾害隐患进行日常监测。然而常规的监测手段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监测效果也容易受到外界条件的限制。以三峡巴东县城长江沿岸为研究区,基于ALOS-2数据,使用PS InSAR(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处理技术对2016年8月—2017年10月共22景ALOS-2数据进行处理,结合水文、地质和实地调查资料对木鱼包滑坡的滑动速率和规模等变形特征做了分析。结果表明:木鱼包滑坡在监测周期内处于缓慢的蠕动变形阶段,平均形变速率为10.4 mm/a,形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库水位的变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