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热田

地热田

地热田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460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5篇、会议论文41篇、专利文献12908篇;相关期刊196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地下水、山东国土资源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2016年湖北地质科技论坛、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九届年会、2011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等;地热田的相关文献由896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汉炎、刘瑞德、刘久荣等。

地热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5 占比:2.96%

会议论文>

论文:41 占比:0.31%

专利文献>

论文:12908 占比:96.73%

总计:13344篇

地热田—发文趋势图

地热田

-研究学者

  • 李汉炎
  • 刘瑞德
  • 刘久荣
  • 张进平
  • 杨峰田
  • 汪新伟
  • 王奎峰
  • 马晓东
  • 康凤新
  • 张天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峰田; 石宇佳; 李文庆
    • 摘要: 辽宁丹东地区地热资源丰富,阐明其地热田的成因模式对于区域热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区内北汤、东汤、五龙背地热田为研究对象,进行水化学和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北汤、东汤、五龙背地热水的水化学类型分别为SO_(4)·Cl-Na·Ca型、HCO_(3)·SO_(4)-Na型、HCO_(3)-Na·Ca、HCO_(3)·SO_(4)-Na和HCO_(3)·Cl-Na型。研究区的热水来源为大气降水,北汤、东汤地热田的补给高程分别为678 m和376 m。根据^(14)C测年方法,得出北汤、东汤和五龙背地热田地热水年龄分别为2000~3300 a B.P.、2200~7200 a B.P.和700~2900 a B.P.。根据二氧化硅地温计和lg(Q/K)方法,北汤、东汤和五龙背地热田的热储温度分别为92°C、120°C和100~101°C,相应的地热水循环深度分别为1900 m、3000 m和800~1800 m。地热水接收大气降水入渗补给,经断裂带深循环加热,于NNE和NW向两组断裂交汇处上涌进入浅部含水层或出露地表成泉,属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
    • 卢雪梅
    • 摘要: 氦气是一种稀有的惰性气体,即使在极端环境下也可保持稳定,是高科技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地球上的氦气赋存形态主要有3种:①作为油气伴生气聚集于油气藏中;②作为非烃伴生气聚集于非烃气藏中;③作为水溶气存在于地热田中。通常认为,氦气含量大于0.1%的天然气井,就具有商业开发价值,足可见其稀有程度。甚至有说法认为美国页岩气开发成本居高不下却仍能持续推动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与页岩气伴生的氦气价值很高。
    • 张献文; 何俊林; 马代兵; 王宇佳; 冀晓彤
    • 摘要: 陇西盆地东南部是陆内中低温地热田发育的重要场所。为研究陇西盆地东南部地热成田因素,基于已有地热田水文化学及热储特征,从区域构造、岩浆岩、水文地质等要素入手,分析其对地热田的控制作用、建立地热成田概念模型。研究表明,盆地内地热田热源主要来源于刚性结晶基底对地壳深处(上地幔)热的传导。深大断裂是地下热源上涌的主要通道,断裂构造的发育为地热田的形成起重要的导热、控水作用。华里西期二长花岗岩是地热水主要储层,沿区域性断裂带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厚度70~600 m,具有高热传导率特征,岩石破碎程度高、次生裂隙发育,有利于地下水储集和排泄,上覆新近系及第四系为低导热率有效盖层。大气降水和常年性地表径流是地热田的主要补给源。从热源、物质补给(水文地质因素)、储层(岩浆岩因素)、运移通道(断裂构造因素)等入手建立的地热成田模型,可为后续地热勘探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 薄本玉; 王韶霞; 马鹏飞; 叶倩; 谭肖波; 谢峰
    • 摘要: 沂源盆地地热田为低温水热型岩溶热储地热系统,盖层为古近系、白垩系、石炭系,热储层为寒武纪、奥陶纪碳酸盐岩,区内发育的深大断裂如上五井断裂、韩旺断裂、傅家庄断裂等为沟通深部热源的良好通道。为掌握地热田热水的补给来源、热源、地热水年龄,进一步分析其形成机理,采集地热水样品进行了地热水水文地球化学分析、气体及其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该地热田地热水水化学类型为HCO_(3)·Cl·SO_(4)^(-)Na·Ca型、HCO_(3)-Ca·Mg型,矿化度小于1g/L;地热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具深循环特征;热源以壳源为主;地热水年龄10.51ka B.P.,为古地下水。结合地下水循环机理,将其地热水形成机理总结为小型断陷盆地深循环承压型。
    • 摘要: 河北省《关于促进全省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规范和简化管理流程,深入开展地热资源勘查,因地制宜选择地热能开发利用模式,建立完善资源勘查与评价、环境监测与管理体系,严格地下水资源监管,有效保障地热能的清洁开发和永续利用。《意见》提出,深化地热能资源勘查开发,重点对平原区37个基岩热储地热远景区、山区对流型地热田和盆地型地热异常区开展地热资源调查评价,同步在环渤海等地热资源丰富地区组织开展干热岩勘查。
    • 李华萍
    • 摘要: 广东省龙门县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本次工作以龙门县龙田镇赖屋地热田为例,通过地热地质调查、地热钻探工程和测温等工作手段,深化对地热田地热地质条件的认识,初步探讨地热田中深层地热资源的成因及找矿远景。综合分析认为,赖屋地热田为受断裂构造及岩性控制的水热型地热系统,具有良好的开发潜力。
    • 邱明祥; 覃海苇; 白春艳
    • 摘要: 为提高地热水生产规模,满足高沙片区地热水的长期供应,特组织高沙片区地热资源储量核实工作。对高沙片区开展1∶2.5万地热地质调查、音频大地电磁测深、高密度电阻率测量、地热地质钻探、钻孔测温、降压试验、岩矿鉴定、水质分析等工作,基本查明了高沙片区地热田地热地质条件,圈定了高沙片区地热田热异常面积为1.33 km^(2);明确了地热流体赋存条件与岩性的关系,热储主要埋藏深度为40.00~121.00 m;确定了地热流体的通道为近南北向断裂及裂隙溶洞发育带。研究为高沙片区地热田地热资源储量计算、勘探开发及远景规划等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 王孝亮; 张果
    • 摘要: 永汉地热田位于广东省龙门县永汉镇,分为马星和隔陂2个热异常区,通过开展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地热钻探、降压试验和测温等工作,基本查明了永汉地热田的地热地质条件。计算出永汉地热田地热资源储量为9925 m^(3)/d,平均水温为57.8°C。本地热田地热水资源偏硅酸和氟浓度达到命名矿水浓度标准,可命名为硅水和氟水,具有医疗价值。提出本地热田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方向以温泉理疗、洗浴为主,设计生产建设规模为8932 m^(3)/d,服务年限暂定为10 a。并划定出了本地热田三级保护区范围,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地质环境保护提供了地质依据。
    • 孙军胜; 白何领; 潘飞飞
    • 摘要: 为推动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减少碳排放,服务国家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建设,以开封市区为例,评价分析了开封凹陷区深层地热资源。根据研究区内存在的开封断裂和祥符—刘店断裂,把研究区切割为4个区块进行研究,计算得出,新生界热储储存热水资源总量为107.47×10^(10) m 3;地热储存热量为439.90×10^(18) J。根据《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 11615—2010)对地热田规模的划分,得出3个大型地热田,分别为新近系明化镇组热储、新近系馆陶组热储和古近系热储。研究确保地热能安全可持续开发利用,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进程;可为后期城市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布井方案(采灌井比、采灌井间距)提供地热能源利用技术依据。
    • 赵宝峰; 汪启年; 官大维; 陈同刚; 方雯
    • 摘要: 带状热储地热田是高品质地热资源的集中赋存区,热储构造分布极不均一,钻探风险高,温度场是认识热储分布的重要窗口。以湖南省温度最高、流量最大的汝城县热水圩地热田为例,通过温度场、水流量和岩心差异,识别了热田内不同热储构造区空间分布,探讨了控热因素的耦合关系,分析了形成高温大流量地热田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热储构造受走滑断裂破碎带控制,在平面上分异为6个区,主通道区、侧通道区和渗流通道区井温曲线形态依次为高幅蘑菇状、高幅瀑布状和高幅阶梯状,水温度依次降低,流量依次减小,水化学类型由HCO_(3)-Na型变为HCO_(3)-Ga-Na型,水流量等值线呈带状分布。温度在变质岩区迅速降低,显示出变质岩的侧向隔水隔热作用,垂向高温中心随埋深增大向东部迁移,热储裂隙内充填SiO 2与辉沸石,深部热水主要来自东部花岗岩区。热田发育在地形高差大、走滑断裂深切、岩石脆而致密的地区,受地形、断裂和岩性的共同控制,来自花岗岩地区的深循环热水,在浅部受到变质岩的侧向封堵,最终在多组断裂交会的山间洼陷集中排泄,形成高温大流量地热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