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成因模式

成因模式

成因模式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383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5篇、会议论文27篇、专利文献62125篇;相关期刊173种,包括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沉积学报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全国第七次火山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全国沉积学大会等;成因模式的相关文献由121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晓、杨峰田、王贵玲等。

成因模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5 占比:0.57%

会议论文>

论文:27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62125 占比:99.39%

总计:62507篇

成因模式—发文趋势图

成因模式

-研究学者

  • 李晓
  • 杨峰田
  • 王贵玲
  • 邵军
  • 上官拴通
  • 付秀友
  • 刘丽萍
  • 刘勇
  • 刘建华
  • 刘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峰田; 石宇佳; 李文庆
    • 摘要: 辽宁丹东地区地热资源丰富,阐明其地热田的成因模式对于区域热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区内北汤、东汤、五龙背地热田为研究对象,进行水化学和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北汤、东汤、五龙背地热水的水化学类型分别为SO_(4)·Cl-Na·Ca型、HCO_(3)·SO_(4)-Na型、HCO_(3)-Na·Ca、HCO_(3)·SO_(4)-Na和HCO_(3)·Cl-Na型。研究区的热水来源为大气降水,北汤、东汤地热田的补给高程分别为678 m和376 m。根据^(14)C测年方法,得出北汤、东汤和五龙背地热田地热水年龄分别为2000~3300 a B.P.、2200~7200 a B.P.和700~2900 a B.P.。根据二氧化硅地温计和lg(Q/K)方法,北汤、东汤和五龙背地热田的热储温度分别为92°C、120°C和100~101°C,相应的地热水循环深度分别为1900 m、3000 m和800~1800 m。地热水接收大气降水入渗补给,经断裂带深循环加热,于NNE和NW向两组断裂交汇处上涌进入浅部含水层或出露地表成泉,属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
    • 姚哈达; 赵振远; 杜江
    • 摘要: 本文通过对实施的地热井钻探资料及近年的地热勘查项目成果综合研究分析,揭示了贵安新区高峰镇货郎一带地热资源的地质构造背景、地热地质条件、地球物理化学特征、成因模式等,为当地勘探及开发区内地热资源提供了技术依据。
    • 袁伟; 阚艳伶; 曾开帅
    • 摘要: 安岳毗卢洞是宋代四川密宗的主要道场之一,对研究巴蜀石刻历史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由于年代久远,石窟渗水病害以及由于渗水衍生的其他病害不同程度地对文物造成了破坏,渗水病害是石雕岩体的最突出的问题。为研究毗卢洞石窟水害成因,基于水文地质勘察成果,排除支持毛细水对石窟的影响,并结合地面径流、包气带水、凝结水和悬挂毛细水等影响因素,研究大气降水的周期变化和水汽-凝结水的循环交替变化带来的不稳定状态对石窟的影响,探究毗卢洞石窟水害成因模式。结果显示:石窟渗水来源为大气降水和空气中的水汽。大气降水到达地表后,部分由构造裂隙、风化裂隙、孔隙进入岩体形成包气带水,部分在雨强条件合适时形成地面径流,其具有周期变化的特点。大气降水的周期变化和水汽-冷凝水的循环交替带来的不稳定,加速了石窟水害的发生。研究成果可以为石窟寺水患防治和文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及参考。
    • 田景春; 梁庆韶; 王峰; 余威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6油层组(长6油层组)是盆地内致密油富集层段之一,致密油储集砂体特征及成因研究对于盆地内致密油的进一步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对华池—庆阳地区长6油层组岩心进行详细观察、分析,明确致密油储集砂体的类型及特征,深入分析长6油层组各种类型储集砂体之间的叠置关系。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长6油层组致密油储集砂体主要包括4种类型,即三角洲前缘储集砂体、震积岩储集砂体、碎屑流沉积储集砂体和浊流沉积储集砂体;不同储集砂体类型在垂向上构成4种叠置关系类型,即震积岩储集砂体与三角洲前缘储集砂体叠置、震积岩储集砂体与碎屑流储集砂体叠置、碎屑流储集砂体与浊流储集砂体叠置以及震积岩储集砂体、碎屑流储集砂体与浊流储集砂体叠置。从三角洲前缘到湖盆中心,不同位置由于所处的古地貌背景和环境条件存在差异,导致不同成因类型砂体垂向相互叠置。通过对叠置关系进行分析,构建了基于区域沉积格局的长6油层组致密油储集砂体成因模式
    • 高丽娟
    • 摘要: 岩溶地面塌陷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及复发性等特点,是覆盖型岩溶地区危害性极大的地质环境问题。本文以永和佳城村岩溶地面塌陷为例,分析了佳城村岩溶地面塌陷的分布特征、发育规律及其塌陷成因模式、影响因素和致塌机理。分析表明:佳城村地面塌陷主要受地下水水动力条件、覆盖层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及浅层开口型溶洞发育的影响,而降水量的季节性剧烈变化引起的地下水水动力条件变化是岩溶地面塌陷产生的诱发因素。佳城村周边的地质环境条件极为脆弱,属于岩溶地面塌陷易发区,因此,村民建房及选址时需特别慎重,必要时需进行地基岩土工程勘察。
    • 赵迁迁; 温淑女; 庞崇进; 谢筛珍
    • 摘要: 研究环斑长石的成因对于进一步认识环斑花岗岩的源区组成和岩浆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环斑长石中钾长石巨晶主要为正长石,成分为Or_(61.2~97.87)Ab_(1.99~33.79)An_(0~5);斜长石外壳主要为更长石,成分为Or_(0~15.59)Ab_(37.72~85.20)An_(7.98~59.96)。环斑长石的结构和成分特征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现有的成因主要分为岩浆成因和非岩浆成因模式两大类。岩浆成因模式有岩浆混合成因和亚等温减压成因两种;非岩浆成因机制包括干的亚固溶体出溶-再分布结晶作用和固相线以下流体诱导溶解-再沉淀耦合置换作用。4种成因假设虽然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都能为理解环斑长石的成因提供思路。
    • 赵振远; 高福兴
    • 摘要: 黔东南州北西部的地热水点主要分布于镇远断裂、施洞口断裂及革东断裂与褶皱复合部位。对镇雄关区域的地热水成因模式与富集规律研究对镇远县旅游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研究区地质构造特征分析,综合物探得出的相关地热异常特征表现成果,总结地热水的形成条件与富集规律,结果认为:镇远县镇雄关位于镇远断裂带上,其地热水资源的形成及富集主要受挽近期活动断裂及次生断裂构造带的控制。研究区内地下热水储集单元储热层均裸露于地表,受镇远断裂影响,岩石破碎,张裂隙、扭裂隙及分枝状断层发育,断裂带含水性及富水性较强,加之镇远断裂带具有的切割深度大和断距破碎带宽特点,沟通了地幔热传导的热源,大气降水沿断裂带向地下深部入渗的过程中与来自地幔的热源混合温度升高而成为地热流体,主要热储类型为带状热储Ⅱ-2型;研究区储热单元受挽近期活动构造断裂控制,在平面上呈带状分布,地热构造条件与变质岩区构造裂隙类型相似,地热水水化学类型为HCO-Na型。研究结论为区域地热水资源勘探及开发提供依据。
    • 张春潮; 李向全; 马剑飞; 付昌昌; 白占学
    • 摘要: 西藏察雅分布有两处地下热水,其中娘曲热水流量达23 356 m3/d,温度达36 °C,掌握其成因以及地下水循环模式对铁路隧道的规划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查明地下热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模式,采用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处地下热水主要阳离子为Ca2+和Mg2+,主要阴离子为SO42-和HCO3-,溶解性总固体含量为1 255 ~2 051 mg/L,水化学类型分别为SO4 ? HCO3 - Ca ? Mg型和SO4 - Ca ? Mg型.氢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地下热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并具有18O漂移现象,反映了热水与围岩的氧同位素交换效应.地下热水的补给高程为4 146 ~4 185 m,热储温度为53.1 ~61.0°C,循环深度为1 409 ~ 2 020 m.其成因模式为:地下水在东北部高山区接收大气降水入渗补给,沿岩溶裂隙管道径流,经深循环获得大地热流加热,受构造及岩层阻水影响沿断层上升,在上升过程中与份额达0.79 ~0.91的浅层地下水混合,于沟谷等地势切割处出露成泉.综合水文地质条件与隧道位置分析,隧道穿越的两处岩溶富水条带,东部岩溶富水区对隧道突涌水威胁较小;西部岩溶富水区对隧道存在构造岩溶水高压突涌水风险,后期应注意防范.
    • 肖勇; 莫培; 张巨峰; 赵晓彦; 李江南; 张鹏; 李飞杨
    • 摘要: 岩溶型地热是地热系统的重要类型,岩溶介质的特殊性使得其形成过程中易与浅循环水系统发生更多的相互作用,而有别于其他介质地热系统.本文以四川盆地边缘的铜锣山背斜岩溶地下热水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同位素等方法和手段,结合区内地热地质和岩溶地质条件,系统探讨了岩溶地热系统热水出露过程中的冷、热水混合作用,揭示了冷热混合作用对岩溶地热系统形成模式的遮蔽性,并建立了铜锣山岩溶地下热水成因模式.结果表明,铜锣山岩溶地下热水出露过程中冷热水混合作用极为强烈,冷水混入比高达73%~89%;冷热水混合会破坏热水携带的地热系统信息,使得补给高程和热储温度分别被低估约78%和45%.铜锣山背斜岩溶地下热水形成模式为大气降水在北部2100~2400 m高程的岩溶裸露山区渗入地下,在深循环过程中被地温增温加热,岩溶热储层温度为128~172°C,热水受岩溶和构造控制由北东向南西径流,并沿裂隙和岩溶通道向上径流,在此过程中与岩溶槽谷背斜局部浅循环冷水大量混合,混合后的热水以38~62°C的温度自然出露于深切河谷地段或被人工揭露.
    • 雷涵; 黄文辉; 孙启隆; 车青松
    • 摘要: 通过研究马五段去白云石化作用的成因及发生模式,可进一步了解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层成岩和物性的演化.通过岩心与薄片的观察,结合地球化学方法,和对白云岩的碳、氧同位素与微量元素的测定,分析了去白云石化作用成因及成岩演化过程,并结合物性资料分析去白云石化作用对储集层的影响,建立了研究区去白云石化的作用模式.结合样品的碳氧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特征显示:M51+2含石膏结核的白云岩层段普遍受淡水淋滤作用影响,但只有部分层段发生淡水淋滤成因的去白云石化作用,Th/U、Th/Cr、Cr/Zr与Y/Ho特征表明由于淡水淋滤作用,大气淡水溶解陆源花岗岩类物质并携带陆源泥质灌入岩层.淡水淋滤去白云石化作用流体Ca2+源来自溶解蒸发岩(膏盐层)和石膏结核,CO32-源来自表生期白云石化作用方解石分解,流体主要运移通道为溶蚀缝和缝合线;作用过程分为表生—浅埋藏期的交代过程和浅埋藏期的胶结过程,富Ca2+和CO32-大气淡水流至运移通道末端,沿晶间缝下渗,造成白云石的选择性溶蚀和方解石对其的等体积交代,方解石胶结物填充晶间孔、缝和裂隙,使白云岩物性变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