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硫同位素

硫同位素

硫同位素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714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31篇、会议论文140篇、专利文献145793篇;相关期刊182种,包括岩石学报、中国地质、地质学报等; 相关会议62种,包括第十三届全国矿床会议、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中国地质学会同位素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暨同位素地质应用成果学术讨论会等;硫同位素的相关文献由2270位作者贡献,包括储雪蕾、李延河、李蘅等。

硫同位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31 占比:0.36%

会议论文>

论文:140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145793 占比:99.54%

总计:146464篇

硫同位素—发文趋势图

硫同位素

-研究学者

  • 储雪蕾
  • 李延河
  • 李蘅
  • 蔡春芳
  • 祝新友
  • 刘丛强
  • 徐文炘
  • 范昌福
  • 刘汉彬
  • 李军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阳东; 余杰; 郑禄林; 田亚江
    • 摘要: 老东寨铅锌矿床是黔东南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中型铅锌矿床,主矿体赋存于震旦系陡山沱组中,该矿床尚未有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报道,导致对其成因机制知之甚少。本研究在系统分析矿床地质的基础上,对该矿床开展硫化物和围岩稀土元素及硫化物S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为厘清其成因机制提供地球化学依据。结果表明硫化物稀土元素含量较低(ΣREE=4.31×10^(−6)~39.9×10^(−6),均值21.1×10^(−6)),与容矿白云岩REE含量(13.9×10^(−6))相当,但低于围岩地层(10820×10^(−6))。闪锌矿均具有弱的Ce负异常(δCe=0.62~0.89),Eu出现了负异常(δEu=0.45~0.86)和正异常(1.22~4.47)。金属硫化物(闪锌矿、方铅矿)δ^(34)S值介于9.99‰~17.31‰之间,低于震旦纪–寒武纪海水的δ^(34)S值(20‰~35‰),揭示成矿流体中的硫可能主要来源于海相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TSR)。结合区域铅锌矿床研究认为,老东寨铅锌矿床属于构造–岩性控制的后生热液矿床,铅锌等金属元素来源与赋矿地层关系密切,结合矿石REE地球化学特征及重晶石的产出及分布情况,推测该矿床成矿环境经历了从氧化到还原的过程。
    • 张倩; 王芳; 刁谦; 孟斐斯
    • 摘要: 栖霞山铅锌矿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的铅锌多金属矿床,其成矿物质来源的研究相对薄弱。文章通过对江苏栖霞山铅锌矿床硫化物硫同位素的研究发现,主要金属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范围较窄,在-0.7‰~2.9‰,均值为0.8‰;表现出δ34S具有单一的峰值,且均值分布在0~2‰,表明其他组分的硫来源较少,具有岩浆硫特点。江苏栖霞山铅锌矿床硫同位素组成显示矿床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硫,铅锌成矿作用主要形成于热液成矿阶段,与同生沉积期无关。
    • 梁改忠; 杨奎锋; 范宏瑞; 李兴辉
    • 摘要: 东昆仑成矿带沟里金矿区阿斯哈金矿床中的黄铁矿主要分为两类:早期自形结晶黄铁矿和晚期胶状黄铁矿。为了厘清阿斯哈金矿胶状黄铁矿成因及其成矿意义,本文对具有特殊意义的胶状黄铁矿开展原位微量元素分析、面扫分析和原位硫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胶状黄铁矿富As、Au、Pb和Cu,贫Co和Ni,Co/Ni比值大于10,δ^(34)S值范围变化较窄(+6.1‰~+6.8‰)。结合显微结构,认为胶状黄铁矿为岩浆热液成因,与阿斯哈金矿区内隐伏花岗闪长斑岩体可能存在密切成因联系。迅速沉淀于温度骤降条件下的胶状黄铁矿中的As和Au发生了解耦,微米级粒径黄铁矿为控制固溶体金富集的主导因素。
    • 王东升; 张金川; 李振; 仝忠正; 牛嘉亮; 丁望; 张聪
    • 摘要: 【研究目的】草莓状黄铁矿广泛存在于现代沉积物和沉积岩中,其成因机制总体上分为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两种,尽管两种机制均有理论与实验的支撑,但尚未建立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形成机制。【研究方法】本文对目前草莓状黄铁矿的形成机理、氧化还原环境的应用及后期环境变化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综合研究。【研究结果】不同氧化-还原环境下形成的草莓状黄铁矿在粒径、形态以及硫同位素之间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可做为反演古氧化-还原环境的指标。草莓状黄铁矿的微晶尽管与粒径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但是两者在形态演化序列、生长模式、聚集因素等方面与古氧化-还原环境的关系尚不清楚。仅凭草莓状黄铁矿粒径与铬还原法测定的硫同位素反演古氧化-还原环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其他指标综合判定,尚需进一步开展草莓状黄铁矿原位硫同位素值与粒径对古氧化-还原环境反演的研究。后期氧化可使草莓状黄铁矿表面化学成分发生变化,但粒径分布依然具有古氧化-还原环境的指示意义。【结论】草莓状黄铁矿的实验模拟、理论体系和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
    • 丁坤; 王瑞廷; 王智慧; 刘凯; 申喜茂
    • 摘要: 王家坪矿床位于南秦岭柞水山阳矿集区东部,金矿体主要产于上泥盆统星红铺组沉积地层中;金属矿物以黄铁矿为主,与金成矿关系密切的矿物为黄铁矿和雌黄。笔者利用LAICPMS和LA-MC-ICP-MS对成矿期不同阶段硫化物进行微量元素及硫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成矿中阶段黄铁矿Co/Ni值为0.003~1.1,均小于1,暗示黄铁矿不可能为火山成因;成矿晚阶段黄铁矿Co/Ni值介于0.02~5.87,表明该阶段黄铁矿与岩浆作用和沉积作用有关。硫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成矿早阶段硫化物δ34S为-28.5‰~20.33‰,成矿中阶段硫化物的δ34S为-28.5‰~-19.95‰,成矿晚阶段硫化物的δ34S为11.91‰~20.33‰,暗示硫同位素组成变化很大,具有明显的多源性特征,成矿过程中硫可能由岩浆S和赋矿围岩S混合而成。王家坪矿床为卡林型金矿床,该矿床的发现对在柞水-山阳矿集区寻找卡林型金矿床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李保亮; 王立强; 张相国; 平措多吉; 高腾; 王勇
    • 摘要: 西藏哈姆曲锑(金)矿床位于雅鲁藏布江结合带西缘,矿体主要赋存于晚白垩世侵入岩中,糜棱岩化闪长玢岩是其主要的赋矿围岩。矿体受NNE—SSW向断裂控制,主要呈脉状、层状、透镜状产出。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分析矿床成矿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矿床辉锑矿进行了S、Pb同位素研究,探讨了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辉锑矿δ^(34)S值在–4.7‰~–3.2‰之间,均值为(–3.97±0.05)‰,硫同位素组成分布较为集中,近似于岩浆硫(花岗岩)的范围(–4‰~9‰),指示硫同位素具有岩浆硫的特征。辉锑矿中^(206)Pb/^(204)Pb的变化范围为18.557~18.690,平均值为18.622±0.002;^(207)Pb/^(204)Pb的变化范围为15.607~15.681,平均值为15.647±0.002;^(208)Pb/^(204)Pb的变化范围为38.793~39.147,平均值为38.967±0.002。矿床铅同位素组成稳定,为非放射性成因的正常铅;结合其特征值μ(9.46~9.59)以及铅同位素构造演化图解,判断矿床铅同位素组成具有壳幔混源的特征。
    • 王萍
    • 摘要: 硫化氢(H_(2)S)具有很强的化学活性,是一种剧毒的危害性气体,其对钻具、集输管线等都具有极强的腐蚀作用,它的存在增加了油气钻探开发成本、技术难度和安全风险。不少盆地的钻井中均检测到H_(2)S气体,给后期的开发带来很大困难。分析天然气中H_(2)S含量与同位素组成特征,理清H_(2)S成因及分布规律是当前油气勘探开发面临的重要问题。同时,硫元素的含量和同位素的检测在油气源对比、深部地层有机—无机相互作用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赵岩; 张朋; 毕中伟; 寇林林; 杨宏智; 陈江
    • 摘要: 为深入了解辽东半岛古元古代硼矿富集成矿过程中沉积建造的作用,选取辽东宽甸地区杨木杆硼矿开展系列野外考察、室内显微观察与同位素特征研究。该矿床硼矿体产出在辽河岩群里尔峪组和高家峪组内,是胶辽吉造山带内典型的硼镁石型矿床。对不同种类、不同品位矿石进行详细研究,发现变余结构与交代结构是主要的矿石结构特征,反映了明显的后期成矿热液交代过程。不同类型矿石和矿区围岩硫同位素测试显示,硼矿床的矿石δ^(34)S值为14.2‰~19.5‰,平均值为17.7‰,黑云变粒岩和电气变粒岩δ^(34)S值为12.0‰~13.3‰,平均值为12.7‰,蛇纹石化大理岩和蛇纹岩δ^(34)S值为15.6‰~23.1‰,平均值为19.3‰。硫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S有来自于辽河群沉积建造和火山建造的特征,结合前人硼同位素研究结果,认为沉积建造在硼矿就位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硼矿的产出与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的演化密切相关,但活泼的B元素在多种地质过程中均可能活化和重新分布,难以单纯从硼矿的产出来限定胶辽吉造山带早期演化模型。
    • 李俊锋; 王正威; 李晨晖; 陈洁
    • 摘要: 土木崖银多金属矿床赋矿地层主要为二郎坪群小寨组,其矿体产出严格受压扭性断裂控制,蚀变分带明显,矿区成矿可分为3个阶段。矿石硫同位素分馏基本达到平衡,为二郎坪群地层变质脱水硫和壳源酸性岩浆硫的混合来源。铅源物质成熟度较高,具有上地壳铅源的特点,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主要源于小寨组。该矿床形成于中生代中温环境下,遭受了后期碰撞造山作用改造,变质作用对成矿具有重要积极意义。土木崖银多金属矿床应属于断裂控制的造山型中温热液银多金属矿床。
    • 沈丽丽; 孙婷婷; 郭晓宇; 黄涛
    • 摘要: 本文利用有机硫硫同位素组成(δ^(34) S_(org))及活性铁的黄铁矿化度(DOP)和硫化度(DOS)研究了南极阿德雷岛受企鹅活动影响的Y2湖和未受影响的菲尔德斯半岛燕鸥湖YO沉积物中有机硫的来源组成及其与铁硫化物的联系.结果表明,Y2沉积物1~15 cm较低的δ^(34) S_(org)指示有机质硫化形成的贫34 S成岩有机硫(S_(diag))占比较高,其中在8~15 cm较高的DOS指示铁硫化物形成和有机质硫化同时发生,源于该层位高含量的活性铁供给.Y2剖面48~56 cm沉积物有机硫富集34 S显著,对应于企鹅数量高峰期,表明大量企鹅粪的外部输入使沉积物中富34 S的生物有机硫(S_(bio))快速增加,并超过了内部硫转化过程中成岩有机硫的增加.YO沉积物在28 cm处δ^(34) S_(org)显著降低,主要是由于该层位硫酸盐异化还原强,有机质硫化形成的大量S_(diag)成为有机硫的主要成分,同位素质量平衡计算结果显示该层位S_(diag)占比高达95.4%;同时,28 cm处较高的DOP指示沉积物黄铁矿的形成与有机质硫化同时发生,主要源自沉积物中高硫酸盐还原强度产生了足够多的硫化氢前体.本研究表明,有机硫组分的来源转化与有机质、活性铁紧密耦合,对区域湖泊有机质成岩埋藏及潜在的气候环境效应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