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面塌陷
岩溶地面塌陷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166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建筑科学、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5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36881篇;相关期刊75种,包括中国地质、山东国土资源、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三届北方岩溶和岩溶水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全国环境岩土工程与土工合成材料学术大会、纪念'98抗洪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等;岩溶地面塌陷的相关文献由362位作者贡献,包括高宗军、郑小战、王敏等。
岩溶地面塌陷—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6881篇
占比:99.58%
总计:37035篇
岩溶地面塌陷
-研究学者
- 高宗军
- 郑小战
- 王敏
- 刘岸松
- 刘彦峰
- 成世才
- 曹聪
- 李常辉
- 罗小杰
- 罗程
- 肖攀
- 苏贵臣
- 袁杰
- 马海会
- 龚思宇
- LUO Cheng
- LUO Xiaojie
- 何兵
- 何军
- 何春盛
- 冯建国
- 刘广润
- 刘智
- 刘磊
- 刘鹏瑞
- 吴丽清
- 周心经
- 孙锡良
- 张羽军
- 彭轲
- 戴塔根
- 曾志林
- 李万平
- 李万有
- 李建鹏
- 李慧娟
- 梁书奇
- 欧健
- 熊承仁
- 王志勇
- 王戈
- 王英辉
- 田鹏程
- 石益盛
- 程峰
- 程群
- 聂庆科
- 胡乔帆
- 范士凯
- 范泽英
-
-
朱文彩;
王戈;
关义涛
-
-
摘要:
钟祥市斑竹垱岩溶地面塌陷是典型的采矿降水疏干影响区地面塌陷。该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与岩溶发育程度、水文地质条件、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构造破碎带(断裂)促使地下水富集带发育岩溶,岩溶管道和溶洞为塌陷提供空间条件,采矿降水改变疏干区地下水径流途径诱发塌陷形成。采用注浆加固、回填、河床整治、绿化等工程对斑竹垱岩溶地面塌陷区进行综合治理,取得预期建设效果。
-
-
翟振飞;
李成;
王戈;
王思捷;
周宁
-
-
摘要:
恩施市某拟建滑雪场场地位于高中山岩溶地区,发育多处岩溶地面塌陷,给场地建设和安全运营带来潜在危害。通过地面调查、电法物探、钻探等手段,查明场地岩溶地面塌陷发育特征,分析塌陷成因并进行稳定性评价。研究表明,场地集中分布4处岩溶地面塌陷坑,发育22个塌陷口,均为小型规模的土体塌陷;解译出27个隐伏溶洞,溶洞主要呈走向45°和30°分布;地下水潜蚀和冲蚀作用是岩溶地面塌陷形成的主要原因。场地岩溶地面塌陷现状稳定性较差,其防治工作应以回填为主,并完善排水系统。研究成果对高中山区岩溶地面塌陷研究和防治有借鉴意义。
-
-
高丽娟
-
-
摘要:
岩溶地面塌陷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及复发性等特点,是覆盖型岩溶地区危害性极大的地质环境问题。本文以永和佳城村岩溶地面塌陷为例,分析了佳城村岩溶地面塌陷的分布特征、发育规律及其塌陷成因模式、影响因素和致塌机理。分析表明:佳城村地面塌陷主要受地下水水动力条件、覆盖层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及浅层开口型溶洞发育的影响,而降水量的季节性剧烈变化引起的地下水水动力条件变化是岩溶地面塌陷产生的诱发因素。佳城村周边的地质环境条件极为脆弱,属于岩溶地面塌陷易发区,因此,村民建房及选址时需特别慎重,必要时需进行地基岩土工程勘察。
-
-
刘道涵;
徐俊杰;
刘磊;
何军;
齐信;
陈松
-
-
摘要:
岩溶地面塌陷是隐伏岩溶区典型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查明其精细地质结构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地质灾害防治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武汉市为例,梳理了以覆盖层厚度与结构、岩溶发育程度和地下水为核心的岩溶塌陷探测地质要素特征,开展了三维高密度电阻率法、多源面波勘探和地面核磁共振方法等地球物理联合探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三维高密度电阻率法可用于圈定塌陷体边界;多源面波勘探对岩土体界面识别效果明显;地面核磁共振方法可量化地下含水量,划定含水层顶底板埋深,对岩溶发育程度和含水层孔隙度有一定指示作用;三种方法联合探测对提升岩溶塌陷体结构精细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成果可为隐伏岩溶区地质结构精细探测方法选择提供参考。
-
-
陈丹;
任卫波
-
-
摘要:
英德市月桂湖上湖岩溶地面塌陷出现开裂下陷急需治理,本文以工程地质测绘、地质钻探、地球物理勘探及解译等综合勘查手段,查明场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岩溶发育、分布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建议,为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治理理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
-
赵建军
-
-
摘要:
近年,广东省粤北山区隐伏区岩溶地面塌陷日益增加,直接影响人民生产生活。英德市沙口镇某村地质环境复杂,第四系覆盖层厚度薄,底部卵石层与下覆天子岭组灰岩直接接触,溶洞与断层破碎带发育,溶洞与溶洞间连通性较好,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严重。在综合分析沙口镇某村地质环境条件基础上,从内、外两方面因素,对岩溶地面塌陷发育特征及形成机理进行分析,认为在长期地下水位波动、潜蚀及淘蚀等作用松散盖层土体颗粒流失形成土洞,地表水与地下水强烈交替形成正负压力等作用下,土洞上部盖层发生塌陷。研究结论为科学制定岩溶地面塌陷防治方案提供依据。
-
-
涂婧;
曾嘉;
刘鹏瑞;
刘帆;
陈标典;
李慧娟;
陈梦源
-
-
摘要:
岩溶地面塌陷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武汉市城市规划与建设,而监测是预防地面塌陷发生、减少地质灾害损失的有效手段之一。近年来武汉市开展了大量的岩溶地面塌陷监测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存在一定不足。在总结武汉市已有工作和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不同监测方法的适宜性和局限性,结合岩溶地质环境条件和岩溶地面塌陷特征,提出岩溶地面塌陷监测方法选择思路,探索合适的监测方法组合,为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监测网建设、城市空间优化布局、地下空间建设及安全防护提供依据。
-
-
陈建龙;
汤洪志;
杜春龙;
肖小松;
游陈
-
-
摘要:
岩溶塌陷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往往造成较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因此查明岩溶发育情况意义重大.但当前没有一种物探方法能全面的解决问题,需结合多种物探方法.湖南省某地区岩溶发育,运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地震映像法的综合勘探方法,查明了岩溶发育情况,并对其进行定性定量解释.通过此次调查的工程实例及钻孔验证,证实了两种方法的合理应用是调查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行之有效的综合勘探方法.
-
-
陈标典;
李喜;
李祖春;
姜超;
贾毅;
李慧娟;
刘鹏瑞
-
-
摘要:
武汉市可溶岩大多隐伏于第四系土层及白垩—古近系红层下部,可溶岩分布地区地质结构与岩溶地面塌陷关系密切,已发生的岩溶地面塌陷中上黏下砂地质结构占绝大部分.以白沙洲岩溶条带长江两岸为研究区,根据盖层黏性土、砂性土、软弱土、非可溶岩(红层)的上下叠置关系及地面塌陷特征,将可溶岩分布区地质结构划分为3类、5型;岩溶塌陷的实质是土体塌陷,在岩溶区地质结构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土体物理力学特征差异,受力后塌陷过程中土颗粒的运移方式,即黏土块体塌落、砂颗粒漏失、软弱土流失,系统将研究区岩溶塌陷机理分为土洞型、沙漏型、泥流型3类,同时也存在多种类型复合型岩溶塌陷.
-
-
谢静峰;
谭飞;
焦玉勇;
邹俊鹏;
毛仲敏
-
-
摘要:
岩溶地面塌陷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的特点.为了快速、准确地对岩溶地面塌陷进行预测,提出了一种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遗传算法(GA)优化的极限学习机(ELM)岩溶地面塌陷预测模型.选取8个岩溶地面塌陷影响因素,利用因子分析提取5个公因子,然后输入GA-ELM模型进行预测.利用20组实例作为样本进行学习预测,以其中12组作为训练集,另外8组作为测试集.结果表明:进行因子分析后,不仅使ELM模型网络结构进一步简化,还提高了在相同隐含层神经元节点数情况下的预测正确率;在样本数较少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提高隐含层神经元节点数的方法来提高ELM模型预测正确率;GA-ELM模型相对于ELM模型的预测正确率明显提高,其具有更强的学习、预测能力;基于因子分析的GA-ELM岩溶地面塌陷预测是一种简单、准确、高效的方法.
-
-
刘彦峰;
刘汉雄;
陈健明
- 《2016年湖南省地质学会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通过1∶5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岩溶地面塌陷是江永县城区及附近、S325省道两侧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必要根据实地调查确定的岩溶地面塌陷特征,分析研究岩溶地面塌陷形成的机理和可能产生的危害,对今后江永县的经济建设可能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
-
LUO Xiaojie;
罗小杰;
LUO Cheng;
罗程
- 《第十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
| 2016年
-
摘要:
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覆盖型岩溶地面塌陷的发生条件和机理,在罗小杰关于土体塌陷理论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泥流型地面塌陷地质现象、地质模型、物理模型及其数学表达式.根据软弱土在塌陷中的运动学响应特征及其周围土体变形表现,建立了泥流型岩溶地面塌陷的地质模型.由于软弱土具有高含水量、高液限、低抗剪强度和可流动的特点,将其视为高黏滞性的流体,在塌陷过程中呈层流状态流动;进而概化了泥流型岩溶地面塌陷的物理模型;依据牛顿内摩擦定律及极限平衡理论,提出了相应的数学表达式,探讨了泥流型地面塌陷的基本特征.认为泥流型地面塌陷将以一固定的速度发生,塌陷速度与岩溶通道直径的平方、软弱土的重度和天然含水量成正比,与黏性系数成反比.塌陷历时与软弱土的黏稠程度和厚度成正比,与重度和岩溶通道直径的平方正反比.
-
-
LUO Xiaojie;
罗小杰;
LUO Cheng;
罗程
- 《第十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
| 2016年
-
摘要:
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覆盖型岩溶地面塌陷的发生条件和机理,在罗小杰关于土体塌陷理论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土洞型地面塌陷地质现象、地质模型、物理模型及其数学表达式.土洞的形成和发展与地面塌陷是土洞型岩溶地面塌陷的两个阶段.根据塌陷过程中的宏观地质现象,结合土体在变形中的运动学响应特征及其周围土体变形表现,建立了土洞型岩溶地面塌陷的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概化了土洞型岩溶地面塌陷的物理模型;结合文献中其他主要塌陷机理,进行了土洞顶板受力分析;依据极限平衡理论,提出了具有普适性的数学表达式;探讨了土洞顶板临界厚度的影响因素,认为土洞顶板临界厚度与洞径、外加荷载增量以及较高的顶板抗剪强度呈正相关性,与较低的顶板抗剪强度呈负相关性.
-
-
-
- 《第二届全国环境岩土工程与土工合成材料学术大会》
| 2008年
-
摘要:
影响岩溶地面塌陷的因素众多,致塌机制复杂,对其进行预测预报和风险评估比较困难.本文利用模糊故障树分析方法对岩溶地面塌陷问题进行研究,建立相应的模糊故障树模型,并得到了岩溶地面塌陷的模糊概率和各影响因素的模糊重要度.此方法为岩溶地面塌陷的定量风险分析提供了新的途径.该模型在广州某工地得到了验证,其分析结果可信.
-
-
高宗军
- 《2004年全国矿井地质学术会议》
| 2004年
-
摘要:
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需具备5个条件,即可溶岩的岩溶发育、可溶岩上覆厚度不大的松散地层、地下水活动较为强烈、存在"天窗",同时需要诱发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岩溶地面塌陷进行了分类:一是根据人类影响程度划分为天然和人为形成的两类,二是根据对人类影响程度划分为有害和无害两种,再根据稳定性划分为稳定和不稳定两类六种.最后,依据这些分类分别提出了防治对策.
-
-
-
-
高宗军
- 《2004年全国矿井地质学术会议》
| 2004年
-
摘要:
本文对当前所面临的几个水文地质问题进行了简要讨论:①提出要进行地下水文保护区划分,其依据是岩层阻隔系数的大小,给出了计算岩层阻隔系数的思路及简单公式;②建议在进行水源地勘查及区域性地下水资源评价或开发利用规划时,要确立地下水警戒水位;③对于岩溶地面塌陷问题,不能一味被动地去防,而要积极主动地去治,从而最大限度地开采地下水;④应该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摈弃水源地"开采期"的提法,要努力确保每个水源地的永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