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运动学特征

运动学特征

运动学特征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258篇,主要集中在体育、地质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3篇、会议论文56篇、专利文献166863篇;相关期刊123种,包括当代体育科技、辽宁体育科技、体育科技文献通报等; 相关会议34种,包括第十三届全国矿床会议、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等;运动学特征的相关文献由695位作者贡献,包括周继和、何登发、李世明等。

运动学特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3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56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66863 占比:99.85%

总计:167112篇

运动学特征—发文趋势图

运动学特征

-研究学者

  • 周继和
  • 何登发
  • 李世明
  • 熊安竹
  • 章翔
  • 部义峰
  • 韩静
  • 张永
  • 纪仲秋
  • 许健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培; 周昆; 张煜; 尹星
    • 摘要: 文中针对自动化码头无人集卡充电策略及充电桩分配问题,在传统定点充电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充电桩动态布置方式与阶梯充电策略。根据无人集卡电量水平与码头实时作业情况,结合无人集卡运动学特征,动态调整充电桩位置和数量;将无人集卡划分为作业车辆与非作业车辆,分别制定不同充电管理策略,极大地提高了充电桩利用率,使无人集卡车队整体电量维持在较高水平,对自动化码头运输设备充电管理有重要意义。
    • 杨晓露; 张津沁; 胡小卫; 黄鹏
    • 摘要: 目的:观察中老年膝关节骨关节炎(KOA)患者步态中膝关节的三维运动特征,为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设计康复训练提供研究依据。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KOA患者29例为观察组;15例无KOA者纳入对照组。2组的年龄、身高、体重和身体质量指数(BMI)相匹配。2组受试者均使用KneeKG系统进行测量,对比自重状态下步行时两组受试者膝关节三维运动特征。结果:矢状面上观察组膝关节屈伸运动范围及摆动相时屈曲角度以及步行速度都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但支撑相时屈膝角度明显较大(P<0.05)。额状面上观察组在足跟着地时内收角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水平面上观察组在足跟着地时胫骨后移明显,胫骨相对股骨的旋转范围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老年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呈现异常的锁扣机制,在矢状面上的活动较为僵硬,在额状面上的稳定性较差,同时胫骨相对股骨的旋转活动降低并有向后偏移的趋势。
    • 邵晓雷
    • 摘要: 意外摔倒是威胁老年人安全的重要因素,能实时高效识别摔倒动作的检测系统可以帮助老年人最大限度地减少摔倒带来的伤害。文章提出一种利用关节点特征结合运动学特征的人体摔倒检测方法。首先使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人体目标检测算法获取视频中人体的所在位置;然后使用人体姿态估计算法对目标人体进行骨骼关键点提取;最后使用运动学特征人体外接矩形宽高比、质心节点的下降速度、头部关节点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及人体主躯干、左右腿、左右胳膊和地面之间的夹角与提取的关节点特征进行融合,结果表明摔倒测试在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上分别达到了97.5%、95%、96%的效果。
    • 肖志涛; 张瞾; 王雯
    • 摘要: 为了识别RGB-D视频中的人体动作,针对视频中运动信息利用不充分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运动学动态图的人体动作识别方法.首先利用RGB视频序列和对应的深度图序列生成场景流特征图,基于场景流特征图计算运动学特征图序列,其中包含丰富的运动信息;使用分层排序池化将运动学特征图序列编码为运动学动态图,同时将RGB视频序列编码为外观动态图,最后将运动学动态图和外观动态图输入到双流卷积网络进行人体动作识别.结果表明:基于运动学动态图和双流卷积网络的人体动作识别方法融合了外观信息和运动信息,不仅充分表征了视频的动态,而且使用了视频中具有丰富运动信息的运动学特征;在公开的数据集上对本方法进行验证,在M2I数据集和SBU Kinect Interaction数据集的动作识别率分别为91.8%和95.2%.
    • 张永; 郑孟林; 陈槚俊; 邓铭哲; 田方磊; 张伟康; 李英强
    • 摘要: 玛扎塔格断裂带位于巴楚隆起东南缘,因其部分构造出露地表及其第四纪的强烈活动特征而广受关注,探讨玛扎塔格断裂带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不仅可为探究巴楚隆起乃至塔里木盆地应力场演变特征提供依据,也可用于间接对比塔里木盆地各期应力场在该断裂带处的强度变化.结合地震资料和地表露头地层产状,利用深浅结合手段,刻画了玛扎塔格断裂带几何学特征,以三维建模技术建立了断面三维形态,最终利用平衡剖面恢复技术还原了断裂带构造演化过程.研究认为,玛扎塔格断裂带在剖面上整体表现为分层变形特征,沿断裂带走向剖面构造样式较为一致,地表露头构造为断裂带第四纪活动的结果,断裂带三维展布中可显著识别出各构造层断层面垂向叠置特征.玛扎塔格断裂带起因于早期基底形成的正断层薄弱带在早奥陶世发生反转,并在志留纪再次活动,在晚二叠世形成沿中寒武统底面滑脱断层,古近纪末期进一步活动;始新世早期,沿古近系底滑脱的新生界断层形成,并在中新世、上新世及第四纪持续性活动,将新生界逆冲至地表形成现今面貌.
    • 黄嘉泓; 林川; 李文斌
    • 摘要: 正手击高远球实在羽毛球领域中一种常见的击球运动,同时也是提高羽毛球运动效果中最有效的基础动作。通过开展羽毛球正手击高远球技术分析研究,将羽毛球正手击高远球动作阶段进行划分,并对移动阶段准备姿势身体各关节角度特征和击球阶段球拍的运动学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为羽毛球专选课的教学与科学训练提供参考。
    • 白石; 张文浩; 郭东雪; 于淼
    • 摘要: 上楼梯对于老年人群来说会感到困难,会使下肢肌肉负担加重。研究穿戴下肢助力装置后人体上楼梯动作具有现实意义。采用高速摄影对人体穿戴下肢外肌肉助力装置后上楼梯动作进行研究,随机选取在校男大学生10名(年龄(19.00?.48)岁,身高(179.50?.63)cm)为受试者。测量受试者穿戴与不穿戴下肢外肌肉助力装置上楼梯的动作。解析出上楼梯第一双支撑期(FDSP)、第一单支撑期(FSSP)、第二双支撑期(SDSP)和第二单支撑期(SSSP)4个时相开始时刻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的角度数据,利用Excel2003软件和IBM SPSS Statisticsv 20.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 朱晓丹; 林正琦; 高捷
    • 摘要: 目的阐述并对比分析我国优秀女子仰泳运动员分别采用两种仰泳出发技术在预备姿势、离壁、腾空、入水和头部到达15m阶段的运动学特征,寻找各阶段数据与运动员出发效果的相关性,诊断与评估其仰泳出发技术,为今后提高其运动成绩以及对我国广大游泳运动员仰泳出发技术的教学和训练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方法文献资料法、实验法、视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结果与结论目前国内外游泳比赛中采用团身及L型仰泳出发预备姿势的运动员比例分别为67.5%和23.5%,身材较高大与较矮小的女子仰泳运动员分别适合采用团身和L型仰泳出发技术;我国优秀女子仰泳运动员的出发技术具有一定个性化特征,依据运动员各自的身体条件及身体素质特点采用适合于自己的仰泳出发技术是当今我国优秀女子仰泳运动员出发技术的发展趋势。
    • 李智; 张志业; 何登发; 罗曦; 熊健
    • 摘要: 新野断层位于南襄盆地南阳凹陷南部的控凹边界断裂,研究其三维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对分析南阳凹陷的形成演化至关重要.以2/3D地震、钻井及测井资料为基础,以正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和构造复原理论为指导,深入剖析新野断层的三维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及其对凹陷形成的控制作用.根据断层平面走向,结合倾角和断距变化,将新野断层分为西、中、东3段;空间上认为,新野断层是由多个等倾角面构成的复杂曲面,通过两个垂向轴面和4个横向轴面,将新野断层断面分为11个等倾角区.根据平衡地质剖面复原结果对比,认为新野断层西段、东段形成于晚白垩世,中段形成于始新世大仓房期并逐渐与西段、东段硬连接形成一条断层;断层及其上盘地层旋转程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强;断层反转强度自西向东亦逐渐变大.新野断层西段为“座椅式”正断层,中段由“转折式”正断层转“犁式”正断层,东段为“犁式”正断层.沿断层走向的差异沉降和断面形态差异是南阳凹陷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的重要控制因素.
    • 张仲培; 王璐瑶; 邓尚; 魏华动; 张继标
    • 摘要: 塔里木盆地塔中Ⅰ号构造带在构造样式、活动强度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性,但分段变形的运动学特征与成因仍不够明确,需要开展进一步研究.本文利用二维、三维地震资料,通过精细构造解析、运动学参数统计、活动期次厘定等手段,研究了塔中Ⅰ号构造带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分析其分段变形机制,并讨论了分段控制因素.研究表明:以中古15井与中古21井位置为界,塔中Ⅰ号构造带构造样式、运动学特征主要呈三段的特点,西段主要活动机制是断裂短距离滑动逆冲和地层旋转变形,同一层位的落差/垂直断距(H/h)值最大;中段为断裂沿走向滑动,H/h值约为1;东段为断裂长距离滑动逆冲和强烈褶皱,H/h值介于二者之间.活动机制的差异导致各段构造样式分别为基底卷入逆冲断裂控制的断层传播褶皱、走滑断裂发育的断控坡折、逆冲断裂强烈活动控制的断块褶皱,且活动强度呈现东段最大、西段次之、中段较小的特点.两大造山带分期活动是塔中Ⅰ号构造带分段变形的发育背景,基底结构与先存断裂是造成分段的主控因素,NE向走滑断裂调节塔中Ⅰ号构造带差异逆冲变形,并作为伴生断裂发育.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