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甲烷化

甲烷化

甲烷化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1923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09篇、会议论文35篇、专利文献567326篇;相关期刊236种,包括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气体净化等; 相关会议28种,包括中国化工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三届石油补充与替代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论坛、全国化工化学工程设计技术中心站(化学工程设计专业委员会)2012年年会、中国炼焦行业协会五届四次会员(理事)大会等;甲烷化的相关文献由291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杰、王晓龙、肖天存等。

甲烷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09 占比:0.14%

会议论文>

论文:3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67326 占比:99.85%

总计:568170篇

甲烷化—发文趋势图

甲烷化

-研究学者

  • 张杰
  • 王晓龙
  • 肖天存
  • 吴学其
  • 蔡进
  • 李忠
  • 朱艳芳
  • 徐本刚
  • 孙守理
  • 崔晓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宋鹏飞
    • 摘要: “双碳”目标对煤制天然气产业提出了更高的降碳和环保要求,高碳排放限制了产业未来的发展潜力,迫切需要解决碳排放问题。通过科技创新并与其他低碳或零碳能源融合发展有望实现低碳化转型。通过分别分析煤制天然气与LNG(液化天然气)产业和可再生能源的协同发展模式,认为煤制天然气与LNG产业在资源、市场、价格对冲、调峰等方面能够实现很好的协同和互补效应;煤制天然气通过技术升级与流程低碳化改造可以实现与可再生能源的融合发展,获得新的市场发展机遇。最后,针对煤制天然气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及技术应用提出了建议。
    • 蒋胜千; 张凡; 滕华灯; 刘俊峰
    • 摘要: 风电制氢是解决高风电渗透率电网“弃风限电”问题的有效方法,而利用氢气甲烷化制备天然气是解决氢气存储、输运及消纳难题的可行思路。对风电制氢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介绍,并讨论了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然后介绍了氢气甲烷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风电制氢的甲烷化消纳的可行性;最后结合我国能源行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利用现有的天然气产业体系促进风电制氢技术发展的思路。
    • 陈德露; 安风霞; 邵旦洋; 王晓佳
    • 摘要: 生物质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将其作为固体燃料甲烷化,可以减少对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依赖,也成为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中天然气生成的重要途径。生物质固废甲烷化主要有三种途径:生物化学转化途径(厌氧消化)、热化学转化途径甲烷化以及结合化学链气化技术的化学链甲烷化。厌氧消化工艺使用微生物细菌将生物质固废转为小分子生物,过程中可产生沼气,沼气主要由50%~70%的甲烷和30%~50%的二氧化碳组成,目前从单段消化池发展到多段多批次消化系统。重点介绍了7种工艺流程,包括Waasa工艺、Dranco工艺、Valorga工艺、Kompogas工艺、顺序分批厌氧堆肥(SEBAC)工艺、厌氧相态固体(APS)消化工艺及久保田一体式厌氧膜生物反应器(KSAMBR)工艺,其中KSAMBR是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工艺,其浸没式膜可保留产甲烷菌,过滤可溶解的甲烷发酵抑制剂,工艺过程稳定、蒸煮器的容积小。气化结合甲烷化工艺将气化炉和甲烷化反应器前后连接,结合去除硫化物、氯化物、焦油和固体灰等净化过程,最终获得合成天然气。介绍了荷兰能源技术中心(ECN)生物质制天然气工艺、德国太阳能氢气研究中心(ZSW)工艺、瑞士保罗谢勒研究所(PSI)工艺等3种工艺流程。其中,ECN生物质制天然气工艺800kW的中试规模装置,处理量约160kg/h;ZSW工艺多管式反应器采用镍基催化剂,通过熔盐多管热交换手段保持反应器整体温度在500°C左右,可获得含量为81.9%的甲烷气体;PSI工艺采用快速内循环流化床,气化反应温度为850°C,出口气体中CH_(4)含量以干气体计约为9%。化学链甲烷化工艺将CaO吸附CO_(2)的过程加入到气化过程中,免去后续去除CO_(2)工艺,提高了H/C比,从而简化甲烷化的后处理过程。基于CaO循环的化学链甲烷化不仅可以吸收甲烷化反应中的热量,同时对生产过程的CO_(2)进行封存,将实现碳的负平衡。该技术有望在资源化利用生物质固废方面实现大规模应用。研究成果为生物质固废甲烷化技术的工艺选择和设计提供参考。
    • 张玉黎; 叶茂; 肖睿; 葛立超
    • 摘要: 垃圾焚烧发电耦合电转气技术制备合成天然气工艺可同时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和大规模储能。由于垃圾发电效率低和甲烷化反应热利用效率不高,此工艺能效偏低。为了提升工艺能效,本文采用Aspen Plus软件对垃圾焚烧发电耦合电转气制备合成天然气过程进行了全流程模拟,基于能量平衡分析,提出了一种利用甲烷化反应热优化垃圾焚烧发电过程的工艺集成方法。针对这个优化过程,设计了一套由一级绝热固定床反应器和一级低温流化床反应器串联组成的甲烷化工艺。借助绝热固定床反应器出口高温气体提升主蒸汽参数、优化蒸汽循环过程,可将发电效率从22.05%提升至31.72%。流化床反应器低温操作有利于提升合成天然气品质,其内置换热管束作为补充蒸发受热面。此外,还考察了垃圾焚烧炉烟气再循环方式对整体工艺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烟气干循环工艺时能效较高。以上结果对于提升工艺经济性和竞争力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马建力; 李琦; 陈祥荣; 李小春; 谭永胜
    • 摘要: 电转气(power-to-gas)是一项将电能转化为高能量密度可燃气体的化学储能技术,该技术与地质储能相结合,有望满足未来大容量储能需求,并成为未来有效储能技术选择之一。电转气地质储能技术中涉及电离制氢、甲烷化、二氧化碳(CO_(2))地质储存、人工合成甲烷(CH_(4))地质储存4个阶段。由于电转气地质储能技术发展处于初步阶段,且涉及多个技术环节,对其技术整体的经济性分析相对较少,有必要对电转气地质储能技术的经济性展开分析,便于探索电转气地质储能技术在中国的应用潜能。本文基于大量文献调研,首先,对电离制氢与甲烷化过程展开技术经济性分析;随后,分别对CH_(4)与CO_(2)地质储存的技术经济性展开分析;进而,将整个流程不同工况下的成本估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与抽水蓄能和压缩空气储能进行技术经济对比,明确了电转气地质储能的技术成本;最后,针对该技术在中国应用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碱性电解液电解技术(alkaline electrolysis,AEL)目前因较低投资成本更具优势,大约为7850元/kW;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聚合物电解质膜技术(polymer electrolyte membrane,PEM)的投资成本有望于2050年降低至约为当前AEL技术投资成本的一半;生物甲烷化及催化甲烷化中的三相甲烷化技术仍处于实验和示范阶段,而催化甲烷化中的绝热固定床甲烷化技术因为已有较成熟的商业应用更具技术优势,其技术成本有望于2050年降低至目前的50%~60%;CH_(4)地质储能设施的开发成本变化浮动很大,因为这些成本受储能类型及各项特性参数的影响。基于文献数据可知:CH_(4)地质储能中含水层储能与枯竭油气田储能的投资成本相当,在1.88~3.30元/m^(3)范围内浮动;盐穴储能相对投资成本较高,约为含水层储能、枯竭油气田储能技术的两倍;CO_(2)地质储存成本变化范围很广,除个别高成本案例外,储存成本通常低于41.37元/t,其中储存成本在3.38~41.37元/t之间的具有很大潜力。从整体技术经济性来看:人工合成甲烷发电成本比传统化石能源(如天然气)发电成本高出很多,相较于化石能源发电不存在竞争性,但与当前太阳能热电厂发电成本相当;相较于目前处于应用阶段的抽水蓄能和压缩空气储能,电转气地质储能技术仍需要相当的投资成本。当前,电转气地质储能在中国应用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未来电离制氢与甲烷化技术的创新,系统能效、地质储能模式、选址模型等方面的优化,与现有储气库、天然气管网、电网结合方法的优化以及低碳政策的积极影响等,都将提升电转气地质储能技术在中国应用的可能性。
    • 付长亮; 张峻炜; 王保玉; 王宇飞; 王勇; 侯留成
    • 摘要: 以Ni-Al水滑石为前驱体,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不同CeO_(2)含量的αCeO_(2)-Ni/Al_(2)O_(3)催化剂,通过XRD、N2吸附-脱附、CO_(2)-TPD和原位漫反射红外分析(DRIFT)等手段,表征了制备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和物化性质,评价了其对CO_(2)甲烷化反应的催化活性及稳定性,并进一步研究其催化CO_(2)甲烷化反应的机理。结果表明:制备催化剂主要为介孔结构,表面有较多的弱碱和中强碱性位点;CeO_(2)的适量引入可提高Ni-Al_(2)O_(3)催化剂低温催化CO_(2)甲烷化的活性,其中以CeO_(2)负载摩尔分数5%的催化剂性能最好,在250°C时,CO_(2)转化率可达91%,CH4选择性可达100%,且经120 h的稳定性测试后,活性无明显下降;CO_(2)甲烷化时,催化剂表面产生中间产物甲酸盐和双齿碳酸盐,其有利于CH4的生成。
    • 马继伟; 张亚新
    • 摘要: 为深入了解循环流化床甲烷化反应特性并对操作参数进行优化,采用计算颗粒流体力学(CPFD)方法对六回路循环流化床甲烷化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基于单因素分析,通过响应曲面法,建立了二次回归模型,分析了操作参数:入口气速、入口温度和n(H_(2))/n(CO)对CH_(4)产率的影响,从而确定了最优操作参数。结果表明:单因素对CH_(4)影响权重顺序为:n(H_(2))/n(CO)>入口温度>入口气速。响应面优化得到最优操作参数为入口气速6.94 m/s,入口温度556.8 K,n(H_(2))/n(CO)为3.3,在最优操作参数下CH_(4)产率模拟值为0.5696,与回归模型优化值0.5880接近,相对误差为3.13%。
    • 汪建柱; 杨鹏举; 朱丽云; 王振波
    • 摘要: 低温甲烷化具有安全环保、节能降耗及投资少的优势,发展潜力巨大。介绍了几种CO低温甲烷化反应机理,包括表面碳机理、变换-甲烷化理论、含氧络合物机理。从载体、活性组分、助剂三方面讨论了低温甲烷化催化剂影响因素,列举了低温甲烷化催化剂的工业应用并对甲烷化所用反应器进行讨论。对低温甲烷化技术进行展望,指出应加强CO甲烷化反应机理研究进而指导工艺优化,应加快综合性能优良的低温甲烷化催化剂的开发以及低温甲烷化反应器的优化设计。
    • 摘要: 本发明涉及耐硫变换催化剂领域,公开了一种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以及耐硫变换催化反应的方法、甲烷的制备方法和耐硫变换甲烷化一体化催化反应的方法。该耐硫变换催化剂含有氧化铝载体以及负载在该氧化铝载体上的钼氧化物、钴氧化物以及钴钼基钙钛矿复合氧化物,所述钴钼基钙钛矿复合氧化物含有钼元素、钴元素、A元素和氧元素;其中,A元素为稀土金属元素、碱金属元素和碱土金属元素中的一种或多种。本发明的催化剂针对低H 2S含量的原料气也具有高耐硫催化活性。
    • 孙志刚
    • 摘要: 随着氢气需求的不断增长,新建POX制氢装置以提供氢气成为众多炼厂的首选,其中氢气精制作为制氢装置中的重要单元,主要有甲烷化和变压吸附技术(PSA)两种方案可以实现。本文结合炼厂特点和氢气需求,从工艺流程、产品方案、装置消耗、占地、工厂实际应用情况等方面对PSA方案与甲烷化方案进行对比,得出结论:PSA制氢技术相对更具优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