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有效应力

有效应力

有效应力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920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石油、天然气工业、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0篇、会议论文86篇、专利文献112152篇;相关期刊353种,包括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科学技术与工程、煤矿安全等; 相关会议71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第六届全国天然气藏高效开发技术研讨会、第十四届全国弹簧学术会、第十二届全国弹簧失效分析讨论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弹簧专业研讨会等;有效应力的相关文献由216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闽、谢定义、肖文联等。

有效应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70 占比:0.68%

会议论文>

论文:86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112152 占比:99.24%

总计:113008篇

有效应力—发文趋势图

有效应力

-研究学者

  • 李闽
  • 谢定义
  • 肖文联
  • 李传亮
  • 谢康和
  • 邢义川
  • 康毅力
  • 汤连生
  • 熊伟
  • 许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于航; 戚承志; 朱守东; 赵发; 王晓娇
    • 摘要: 水合物的存在和分解对能源土的抗剪强度有双面影响。为了研究水合物对于海洋土抗剪强度的影响,考虑到水合物的存在增大了土颗粒之间的接触面积,引入胶结面积比的概念,采用理论推导的方法,修正了考虑水合物影响的有效应力表达式,并提出能够同时考虑水合物种类以及赋存模式的黏聚力表达式。根据摩尔-库伦准则,得到抗剪强度随着水合物饱和度变化的关系式。此外,考虑甲烷气体的溶解,修正了水合物分解后的孔隙压力表达式。最后,借助于沉积物三轴剪切试验和水合物分解的数值模拟结果来验证公式的合理性。结果表明:所提公式能较好地反映水合物含量、水合物赋存状态、高水压对强度的影响;同时修正孔压模型有助于更好地分析海底斜坡稳定。
    • 吴建发; 樊怀才; 张鉴; 胡浩然; 苑术生; 李佳峻
    • 摘要: 目前,国内外生产实践均证实,通过控制生产压差有利于降低支撑剂嵌入、破碎及运移程度,最大限度保持裂缝的导流能力来提高气井EUR。但支撑剂容易发生压实、变形、破碎、嵌入及运移等现象,造成页岩人工裂缝表现出较强的应力敏感性。为此,以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以下简称川南地区)龙马溪组龙一12层位岩心为研究对象,基于变流压测试的页岩人工裂缝实验评价技术,开展不同铺砂浓度、排采制度和生产制度条件下渗透率变化规律模拟实验,形成了指导页岩气井排采制度和生产制度优化的原则。研究结果表明:①定围压变流压测试方法可以模拟支撑剂变形、嵌入、破碎及运移生产规律,测试过程更符合生产实际;②人工裂缝无支撑剂时,渗透率应力敏感程度为中等偏强;人工裂缝铺置支撑剂时,渗透率应力敏感性中等偏弱,且渗透率应力敏感性随支撑剂浓度增加而下降,但下降幅度逐步减小,压裂时要综合考虑裂缝导流能力提升程度、人工裂缝应力敏感性及经济效益等因素优化加砂强度,排采时要控制生产压差避免支撑剂运移;③作用在裂缝和支撑剂上的初始应力较大,容易造成人工裂缝渗透率不可逆伤害,应采取油嘴由小到大的方式开展排采测试;④有效应力增加幅度越大,人工裂缝渗透率下降越明显,排采和生产中应控制每级油嘴更换的尺寸;⑤人工裂缝渗透率恢复率随有效应力增大呈“两段式”变化特征,应把渗透率恢复率突变点对应的生产压差作为生产制度优化的重要依据。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支撑了川南地区页岩气百亿立方米产量的实现,对于其他地区优化页岩气井加砂强度、排采制度及生产制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徐建荣; 王兴旺; 王建新; 何明杰; 张伟狄; 刘耀儒; 杨强
    • 摘要: 高拱坝蓄水期间均监测到一定程度的库岸变形,且变形量值和变形规律不一,这对超静定结构的高拱坝的工作性态和长期安全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对白鹤滩拱坝的谷幅变形、坡体内部变形和库盘变形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了白鹤滩工程库岸变形的时空分布规律。通过建立谷幅变形的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分离出水位分量、温度分量和时效分量。建立了有限元数值模型,基于裂隙岩体有效应力原理,利用弹塑性有限元方法,计算了白鹤滩拱坝初期蓄水到800 m高程时产生的谷幅变形。监测资料分析表明:大部分测线基本表现为收缩变形,且都与水位的上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从顺河向方向来看,上游侧的谷幅变形值大于下游侧;从断面不同高程上的测线来看,谷幅收缩变形呈现自高而低依次减小的分布规律;坡体内部处于拉伸状态;库盘变形以下沉为主。多元回归分析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谷幅变形监测值与800 m水位下有效应力计算值在上游侧的测线量值较为接近,两者在空间上也具有相同的分布规律,可以认为有效应力改变是初期蓄水库岸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
    • 李百迎
    • 摘要: 文章依托于某长江二桥管桩基础工程项目,利用ABAQUS数值模拟软件计算了锤击法预应力管桩的桩端楔形体对沉桩贯入过程中引起的有效应力场和孔压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沉桩造成管桩周围较大区域内的土体发生应力改变,其中径向有效应力表现出“上凸”的规律;竖向有效应力表现出“下凹”的规律;环向有效应力表现出靠近桩周“上凸”,远离桩周“下凹”的趋势。在数值上,最大径向有效应力出现在桩身与桩端楔形体连接处;桩身与桩端楔形体连接处竖向与环向有效应力均减小。超孔压分布于桩端楔形体以上1/3桩长区域,径向影响范围大致为10d,对桩端下土体影响范围在5d左右。在数值上,最大超孔压随着沉桩长度的增加而呈现出线性增大的趋势,孔压最大值出现在桩端楔形体处,孔压造成桩端楔形体附近土体的环向有效应力减小。
    • 那庆; 王勇
    • 摘要: 首先,从Terzaghi有效应力原理定义出发,证明了有效应力原理在深锥浓密机泥层压力分析中的适用性.其次,以压缩系数与泥层压力之间的关系为纽带,建立了不同情况(为常数和为变量)下泥层高度和底流浓度数学模型.然后,结合矿山实例对数学模型进行工业应用和差异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情况下泥层高度与底流浓度均呈幂函数关系;在为常数时,随泥层高度增加,泥层高度变化率(dh/dc)逐渐减少,并且泥层高度为29.4 m时底流浓度就达到100%,与现实不符;在为变量时,随泥层高度增加,dh/dc逐渐增加,泥层越来越不容易被压缩,该模型与现实相符合.最后,根据数学模型表达式及实际应用,将深锥浓密机中尾矿划分为混合沉降区、减速压缩区和极限压缩区.泥层高度与底流浓度关系的揭示对实际生产中底流浓度的精准控制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 贾立锋; 董擎; 梁冰; 孙维吉
    • 摘要: 为了验证煤体变形是煤基质吸附膨胀(解吸收缩)变形和有效应力变形的叠加,在吸附膨胀变形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吸附作用下煤体变形叠加关系的验证方法;利用该方法结合实验数据对吸附作用下煤体变形叠加关系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无烟煤、瘦煤、1/3焦煤等温吸附变形理论值比例系数和实验值比例系数相对误差的平均值为4.27%;煤体变形、煤基质吸附膨胀变形、有效应力作用煤体变形三者符合叠加关系;经讨论得出的煤体变形叠加关系验证方法适用于解吸曲线为可逆变形、残余变形情况,不适用于富裕变形情况。
    • 戴巍; 侯文腾; 李清; 冯青山
    • 摘要: 粤赣高速公路高边坡锚固结构已服役十多年,长期处于地下水丰富、排水不畅、水质具有腐蚀性的环境,锚索的锚固性能可能受到锈蚀影响造成预应力损失,使边坡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文章通过对五处锚索锚固边坡的外观检查和锚索工后有效应力检测,分析了锚索腐蚀性及有效应力检测情况。结果表明:粤赣高速公路边坡锚索检测主要病害为锚头轻微锈蚀,预应力损失情况与锚头腐蚀程度情况成正比,其中,开锚后锈蚀较为严重的强风化花岗岩地层锚索预应力损失近55%,与砂岩、板岩地层相比,强风化花岗岩地层锚头锈蚀和锚索有效应力损失更为严重。
    • 陆泓; 刘红军; 邓乃匀
    • 摘要: 目前广泛应用于大面积软基处理工程中的加固方式主要是排水固结法,而不同形式的排水固结法自有特性有所不同。为更好理解不同形式的排水固结法的差异,本文基于有效应力原理,对三种不同形式排水固结法在加固软基过程中的加固机理、加固特性、软基强度增长原理以及土体微观特性进行分析总结。
    • 周斌; 许江; 彭守建; 赵鹏翔; 秦雷; 白杨; 程亮
    • 摘要: 受载突出煤体在内外应力作用下发生破坏从而诱发煤与瓦斯突出(简称“突出”),为进一步明确该过程中煤体破坏模式及力学作用机理,本研究基于大型突出物理模拟试验结果,分析了突出过程中的煤体力学状态、破坏模式及倾向性,研究结果表明:突出初期,高瓦斯压力梯度和应力共同作用下低强度煤体发生破坏,瓦斯压力和应力同时跌落;突出中期,煤体将再次表现出一定承载能力,应力和瓦斯压力将因此升高,而当其达到煤体的极限承载能力时,煤体会被再次破坏,应力和瓦斯压力将再次下降;突出后期,煤体的内外荷载无法达到其破坏强度,导致其所承受的应力荷载会产生大幅回升,瓦斯压力下降速率减缓。突出过程中瓦斯对煤体施加的作用力可等效为张拉作用,温度变化则可等效为对煤体的压缩作用。突出过程中有效应力集中区会反复地向煤体深部转移,并在突出终止时逐渐恢复至原始位置,有效应力值表现为间歇式的减小和增大过程。随着突出的持续发展,卸压区和集中区的突出煤体应力圆心位置将周期性的向剪应力-正应力图的原点处靠近,但每个周期移动的距离逐渐缩短。此外,卸压区煤体在突出过程中最大主应力方向发生改变,且突出后期主应力差基本表现为持续增大的过程,而集中区的主应力差总体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的过程。突出煤体在压缩和张拉状态的动态演变过程中,表现出间歇性的趋于破坏和稳定状态,卸压区和集中区突出煤体在经历一个趋于破坏的力学状态后,将会随即进入另一个趋于稳定的状态。
    • 胡南丁; 杨进; 于辰; 包苏都娜; 周健一; 王佳康; 丁益达
    • 摘要: 表面摩擦力对海上钻井表层导管承载力和井口稳定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关于表层导管喷射过程中和喷射完成后的表面摩擦力变化机理尚不清楚。为此,建立了表面摩擦力的计算模型,分析了导管喷射过程中和喷射完成后土体应力状态的变化情况,认为在表层导管喷射下入过程中超孔隙水压力的形成和消散是表面摩擦力变化的主要原因。现场模拟试验结果表明:表层导管底部传感器测得的径向应力较大;各层的有效应力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在达到一定值后又逐渐增大,这与钻井过程中桩的径向应力变化规律吻合;喷射完成后,土体表面摩擦力随时间的延长呈现出非线性增加的趋势,变化率在前12 h逐渐上升,72 h之后表面摩擦力曲线逐渐趋于平缓。研究结果可为表层导管的现场作业和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