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液滴

液滴

液滴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3年内共计5888篇,主要集中在力学、化学工业、能源与动力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25篇、会议论文89篇、专利文献340660篇;相关期刊471种,包括物理教学、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内燃机学报等; 相关会议71种,包括北京力学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格力—华中科技大学第六届制冷空调研究生学术年会暨湖北省第二届制冷空调研究生学术年会等;液滴的相关文献由9587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文军、苏世圣、郭永等。

液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25 占比:0.27%

会议论文>

论文:89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340660 占比:99.70%

总计:341674篇

液滴—发文趋势图

液滴

-研究学者

  • 杨文军
  • 苏世圣
  • 郭永
  • 白宇
  • 岩田裕二
  • 荆高山
  • 臼田秀范
  • 刘赵淼
  • 三浦弘纲
  • 王勇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叶致君; 段俐; 康琦
    • 摘要: 液滴热毛细迁移是微重力流体科学中的典型科学问题,微重力液滴动力学研究不仅具有流体力学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建立了二维轴对称激光驱动液滴迁移模型,通过仿真计算研究微重力环境下激光驱动液滴迁移的过程,研究了液滴直径、母液参数等对液滴迁移速度及行为的影响.首先研究了母液和液滴对激光系数均较小,液滴初始位置不同时液滴的迁移行为;然后研究了母液对激光吸收系数较小,液滴对激光吸收系数较大时,不同液滴直径与母液宽度比条件下液滴的迁移行为.仿真结果表明:当母液和液滴对激光的吸收系数都很小时,液滴迁移的方向主要受到液滴初始位置的影响;当母液对激光的吸收系数较小,液滴对激光的吸收系数较大时,液滴会朝激光方向迁移,液滴初始位置对迁移方向影响较小,但液滴直径与母液宽度之比会影响液滴迁移行为.将模拟结果与YGB理论对比,仿真结果与理论结果趋势一致.研究激光驱动液滴迁移的物理机制,探索界面张力作用机理,得到激光驱动液滴迁移的规律,探索对液滴的驱动控制方法.
    • 马杰; 郭明钢
    • 摘要: 闪蒸喷雾冷却技术是利用工质的过热度来提高制冷量,当工质所处环境压力突然降低,低至工质初始温度所对应的饱和压力以下时,液体由于突然变为过热状态,从而发生剧烈的破碎雾化,并伴随着液滴强烈蒸发。研究闪蒸喷雾冷却技术对医疗、电子及航空等领域有着重要意义。闪蒸喷雾冷却过程中当液滴撞击热壁面时会出现一种莱登弗罗斯特现象,这种现象会大幅降低冷却效率。本文针对这种现象从液滴撞击壁面的动态特性及液滴、液膜闪蒸、流动、沸腾两个方面对闪蒸喷雾冷却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并指出了闪蒸喷雾冷却技术的研究发展方向。
    • 张天昊; 许浩洁; 吴天一; 李步发; 王军锋
    • 摘要: 为探究电场强化基面液滴蒸发的原理,本文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外加电场作用下的固体基面上液滴的蒸发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比了不同电导率液滴的蒸发过程,分析了电场、液滴蒸发速率和内部流动的影响及其成因,以及液滴在电场作用下的内部流动与液滴传热传质的关系,结果表明,电场力的作用能够显著强化液滴内部的流动,对液滴的传热传质具有促进作用。此外,本文分析了温度对电场下基面液滴蒸发及内部流动的影响,发现温度对电场、液滴内部流动及蒸发的强化作用也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对于电导率较低的纯水液滴,当电场强度低于和高于临界值6kV/cm时,温度对电场强化液滴内部流动和蒸发的影响有所不同;对于电导率较高的盐酸液滴,温度对电场强化液滴内部流动和蒸发的影响随电场强度升高均较大。本文为发展高效静电喷雾冷却技术提供了研究基础。
    • 刘毅诚; 李培超
    • 摘要: 为了探究液滴撞击热多孔介质表面的热流耦合问题,笔者建立了三角锯齿模型来表征多孔材料的表面粗糙度,运用二维轴对称模型来简化三维问题的计算。运用流体体积法(volume of fluid,VOF)来追踪液滴变形过程中两相界面的变化,运用RNG k-epsilon模型来计算湍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液滴的We数越大,润湿能力越强,多孔材料的降温效果也越好;多孔材料表面温度T;越高,液滴的渗透能力越强,多孔材料的降温效果也越好;液滴比热容c;越小,液滴的渗透能力越强,但对多孔材料的降温效果越差;多孔材料表面粗糙度R;越大,液滴润湿能力越差,但对多孔材料的降温效果增加。该研究成果对多孔介质表面湿润、渗流及传热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王其锶; 王贞涛; 杨诗琪; 张永辉; 夏磊; 蒋轶敏
    • 摘要: 基于高速摄像技术对不锈钢双毛细管产生的静电雾化进行了可视化研究,探讨了液滴分离周期与电压以及雾化模式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电压的增加,乙醇双毛细管静电雾化过程中依次出现了滴状(倾斜滴状)、纺锤、脉动锥射流、鞭式射流与多股射流等多种雾化模式;雾化射流中心线与毛细管轴线之间的夹角与雾化模式紧密相关,滴状模式下夹角随着电压的增大而增大,纺锤模式下夹角变化较小,射流模式下夹角变化较为剧烈;液滴分离周期与雾化模式相关,在滴状与纺锤模式下,液滴分离周期随电压的增加而线性下降;在脉动与鞭式射流模式下,雾滴分离周期极短;雾化液滴粒径变化较大,在滴状与纺锤模式下雾滴粒径较大,而在连续射流模式下雾滴粒径较小.
    • 李学亮; 刘诗斌
    • 摘要: 针对连续流光寻址电位传感器微分析系统样品溶液消耗量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液滴型光寻址电位传感器微流控芯片系统。该液滴芯片以电渗微泵驱动微流体,通过电渗流动将样品溶液引流至微流路内,形成单个样品液滴。研究了样品液滴I/t特性曲线,当样品液滴流经检测点时,光电流突然升高至0.1μA左右,当样品液滴流出检测点时,光电流降至最小。研究了不同pH值、体积均为1μL样品液滴的I/V特性曲线,得出光寻址电位传感器的灵敏度为47.7 mV/pH;其他条件不变,改变微流路深度,获得不同pH值体积均为200 nL的样品液滴的I/V特性曲线,得出光寻址电位传感器的灵敏度为45.8 mV/pH。结果表明:该液滴型光寻址电位传感器微分析系统有望应用于微量化学/生物样品的分析。
    • 赵田; 张金斗
    • 摘要: 利用液滴观测系统(DSA)及粒子追踪系统(PIV)进行了荧光粒子液滴可视化实验,分析了液滴在不同基底温度上的蒸发过程中的液滴变化规律和相变过程中液滴内部荧光粒子的分布情况。实验结果表明:铜板与镀锌铁板表面的荧光液滴的接触角与时间呈线性递减的关系,接触线也未发生滑移的现象;随着基底温度的升高,蒸发时间逐渐减小,较高的基底温度可以令液滴蒸发演变模式保持固定;在蒸发过程中,液滴中大量的荧光粒子初始阶段在靠近底部固液界面及两侧的气液界面处聚合形成大颗粒,而伴随着液滴高度的减小,在热毛细对流的作用下,小荧光粒子开始在边缘区域发生明显的热毛细运动。
    • 唐纯逸; 李瑞娜; 刘帅; 王忠; 李立琳
    • 摘要: 亚/跨临界状态对不同燃油液滴的蒸发规律有很大影响,通过搭建高温定容液滴蒸发测量装置,测量了处于不同临界状态的C_(12)H_(26)、C_(14)H_(30)、柴油和生物柴油液滴液滴寿命、液滴直径、液滴蒸发速率等参数,分析了4种不同组分液滴的蒸发过程、蒸发特性.结果表明:与亚临界状态(温度为573 K)相比,4种液滴处于跨临界状态(温度为973 K)时,蒸发速率分别增加了1.25、1.03、0.71、0.51 mm^(2)·s^(-1),单组分液滴的蒸发速率高于多组分液滴;液滴寿命降幅较大,分别降低了86%、89%、93%、89%;跨临界状态时,生物柴油液滴蒸发的膨胀阶段较短,液滴直径d的平方不随时间线性减小,不符合d^(2)定律;C_(12)H_(26)、C_(14)H_(30)、柴油液滴不存在膨胀阶段,液滴直径d的平方随时间线性减小,符合d^(2)定律.
    • 常浩东; 单彦广
    • 摘要: 针对目前热门的固着双液滴蒸发的实验研究,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二维固着双液滴蒸发模型,并将模拟结果与实验进行比较,模拟了不同液滴分离度及液滴接触角情况下的固着双液滴蒸发过程。结果表明:双液滴的初始间距越小,对液滴之间的蒸发抑制越强烈,且单侧液滴呈现非对称状态,其靠近对称中心的一侧受蒸发抑制明显,而另一侧影响较小,并且随着蒸发的进行,液滴间的抑制作用逐渐下降;不同接触角对固着双液滴蒸发也有影响,接触角越大,对固着双液滴的蒸发抑制越明显。
    • 高志远; 谢忠强; 蔡勇超; 尤晖
    • 摘要: 为研究离心驱动下液滴在螺旋微流道中的流动特性,建立了液滴流动物理模型;提出表面耗散的表达式并结合离心实验对其进行修正;利用仿真软件COMSOL计算黏性耗散公式中的系数;根据驱动功与耗散能守恒进而得到流速的理论公式;展开多因素多水平实验测量液滴的实际流速。结果表明:实际流速略小于理论预测值,但各因素对实际流速的影响与预测公式相符;液滴流动的特征表现为,毛细数和离心-邦德数呈正相关的线性关系,且较高的离心-邦德数对应的线性度更强。为其他方式驱动的液滴研究和相关应用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借鉴和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