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微流控

微流控

微流控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3年内共计9318篇,主要集中在化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2篇、会议论文27篇、专利文献402323篇;相关期刊237种,包括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华检验医学杂志、光学精密工程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2015年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上海市制冷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5年学术年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可控自组装体系及其功能化”重大研究计划年度会议暨研讨会等;微流控的相关文献由1208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榕生、秦建华、林炳承等。

微流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42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2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02323 占比:99.88%

总计:402792篇

微流控—发文趋势图

微流控

-研究学者

  • 李榕生
  • 秦建华
  • 林炳承
  • 叶嘉明
  • 干宁
  • 许行尚
  • 聂富强
  • 李天华
  • 顾志鹏
  • 杰弗瑞·陈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何家辰; 刘畅; 陈迟迟; 施勤
    • 摘要: 背景:利用生物材料作为细胞载体能够提供3D培养微环境,支持细胞活力和功能,并有可能扩大细胞治疗的数量和治疗效果,因此寻找一个合适的生物材料显得十分重要。目的:制备可注射甲基丙烯酰化明胶多孔水凝胶微球,探究其生物相容性及负载细胞用于组织工程的潜力。方法:利用微流控技术制备可注射甲基丙烯酰化明胶多孔水凝胶微球,表征微球的微观形貌与硬度。分别采用正常培养基(对照组)与微球浸提液(实验组)培养MC3T3-E1细胞,利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死细胞染色法检测细胞存活。将微球与CD3+T细胞共培养,以单独培养的CD3+T细胞为对照,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微球是否对T细胞活化产生影响,Dapi染色观察微球负载T细胞的形态,流式细胞术验证与微球共培养是否对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比例产生影响。结果与结论:①倒置显微镜下可见,冻干前后的微球均保持高度分散且大小均一,直径大小满足可注射条件;扫描电镜下可见,冻干后的微球为多孔结构,孔隙均匀分布;微球的弹性模量为(9.76±2.04)kPa。②CCK-8检测与活死细胞染色显示,两组MC3T3-E1细胞的增殖趋势与增殖活性无明显差别。③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培养2 d时微球未引起CD3+T细胞的活化,也未干预CD3+T细胞的活化,CD3+T细胞分布于微球表面及孔隙内。④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微球未影响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比例。⑤结果表明,通过微流控技术制备了一种可注射甲基丙烯酰化明胶多孔微球,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不会对细胞产生不利影响,是一种在组织工程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生物材料。
    • 何家辰; 刘畅; 陈迟迟; 施勤
    • 摘要: 背景:利用生物材料作为细胞载体能够提供3D培养微环境,支持细胞活力和功能,并有可能扩大细胞治疗的数量和治疗效果,因此寻找一个合适的生物材料显得十分重要.目的:制备可注射甲基丙烯酰化明胶多孔水凝胶微球,探究其生物相容性及负载细胞用于组织工程的潜力.方法:利用微流控技术制备可注射甲基丙烯酰化明胶多孔水凝胶微球,表征微球的微观形貌与硬度.分别采用正常培养基(对照组)与微球浸提液(实验组)培养MC3T3-E1细胞,利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死细胞染色法检测细胞存活.将微球与CD3+T细胞共培养,以单独培养的CD3+T细胞为对照,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微球是否对T细胞活化产生影响,Dapi染色观察微球负载T细胞的形态,流式细胞术验证与微球共培养是否对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比例产生影响.结果 与结论:①倒置显微镜下可见,冻干前后的微球均保持高度分散且大小均一,直径大小满足可注射条件;扫描电镜下可见,冻干后的微球为多孔结构,孔隙均匀分布;微球的弹性模量为(9.76±2.04)kPa.②CCK-8检测与活死细胞染色显示,两组MC3T3-E1细胞的增殖趋势与增殖活性无明显差别.③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培养2 d时微球未引起CD3+T细胞的活化,也未干预CD3+T细胞的活化,CD3+T细胞分布于微球表面及孔隙内.④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微球未影响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比例.⑤结果表明,通过微流控技术制备了一种可注射甲基丙烯酰化明胶多孔微球,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不会对细胞产生不利影响,是一种在组织工程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生物材料.
    • 李俊豪; 韩冠华; 林晓涛; 吴力强; 钱纯亘; 徐军发
    • 摘要: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的早期诊断能够降低患者发生重大疾病的风险。临床上常用的EBV抗体的检测方法存在耗时长、试剂消耗大和效率低等缺点。相比于传统的检测方法,微流控(microfluidics)技术具有高通量、试剂消耗少,污染少和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磁免疫荧光技术具有检测效率高、信号强等优点,将两者的优势结合,能够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鉴于此,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作为芯片原材料,经过激光切割及真空热压加工工艺能够快速获得芯片。将包被抗原的磁珠及包被抗人抗体的荧光微球经过冷冻干燥工艺快速冻干成小球并嵌入芯片内,经过孵育和清洗后,进行检测。通过图像分析快速得到检测结果。通过精密度、特异性、剂量-反应曲线及检出限测试,进行性能验证。通过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检测的临床样本比对,进行方法学与临床应用评价。结果显示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10%。与多种常见的病原体抗体均无交叉反应。EB病毒衣壳抗原(Epstein-Barr viral capsid antigen,EB VCA)IgG项目的检出限为1.92 U/mL,线性范围为1.92~200 U/mL,阳性符合率为95.77%(68/71),阴性符合率为86%(43/50);EB VCA IgA项目的检出限为2.79 U/mL,线性范围为2.79~200 U/mL,阳性符合率为92%(46/50),阴性符合率为92.96%(66/71);EB病毒核心抗原1(Epstein-Barr nuclear antigen 1,EB NA1)IgG项目的检出限为3.13 U/mL,线性范围为3.13~200 U/mL,阳性符合率为92.96%(66/71),阴性符合率为92%(46/50);EB NA1 IgA项目的检出限为1.53 U/mL,线性范围为1.53~200 U/mL,阳性符合率为90%(45/50),阴性符合率为91.55%(65/71)。4个项目能在20 min内快速完成检测,且与临床上使用CLIA方法测试的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以为临床提供一种快速、灵敏、简便、自动化程度高和易于基层推广的检测方法。
    • 成雅芝; 王前; 任慧; 闫涛
    • 摘要: 含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CL-20)和铝粉的炸药及推进剂表现出优良的能量性能,Al/CL-20基含能材料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以聚偏二氟乙烯(PVDF)作为黏结剂,以纳米铝粉和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CL-20)为原料,采用微流控技术制备了nAl@PVDF和nAl@PVDF@CL-20复合微颗粒。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激光粒度分析仪对两种复合微颗粒进行形貌和粒径分析,并用扫描电镜观察复合微颗粒的剖面表征其内部结构,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进行结构分析,采用热重-差示扫描量热仪(TG-DSC)进行热分析。结果表明,制备的两种复合微颗粒球形度高,分散性好,粒度分布均匀,粒径为10~20μm;复合微颗粒内部各组分分布均匀,各组分之间是物理复合,不存在化学键。热分析结果表明,nAl@PVDF和nAl@PVDF@CL-20复合微颗粒中PVDF和nAl表面的氧化层之间均发生了预点火反应,预点火反应放出的热量能够促进PVDF的分解;与nAl和PVDF复合能够促进CL-20的分解反应;与机械混合的nAl/PVDF/CL-20材料相比,微流控技术制备的nAl@PVDF@CL-20复合微颗粒各组分分布更加均匀。
    • 郭冰冰; 胡秀枋; 宋子玥; 黄馨雨; 沈亦纯; 邹任玲; 谷雪莲; 邸元帅; 郭宛星; 徐秀林
    • 摘要: 为了满足患者对于高质量精准诊疗服务的需求,实现智能化、高通量、高检出率的无创早期筛查,研发一台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循环肿瘤细胞(CTCs)检测仪。仪器提供高度集成和自动化微流控芯片,采用精准高效的荧光检测系统进行单细胞水平的CTCs检测,并通过检测系统进行程序化检测。仪器可对病人血液中的CTCs进行分离、富集和检测。将人体外周血液样本通过微流控分选芯片得到CTCs富集液,再通过微流控检测芯片和光路检测系统由上位机计数得到血液样本中CTCs的数量。使用裂解红细胞后的模拟血液样本进行了6次实验,在达到0.2 mL/h的最佳流速时,CTCs平均检出率能够达到75.9%以上,组内相关系数大于0.8,证明了该仪器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和良好的可靠性,可为相关领域的技术突破提供良好的研究设施。
    • 许晶冰; 蔡灵利
    • 摘要: 现阶段,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应用最广泛的是酶抑制率法,此法在市场监管的基层执法中应用最多,但其先天存在很多不足,也使其使用效果大打折扣。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的优势虽然在于定性能力强、检出限更低,但其成本较高且只能做单一农药残留,在基层应用中效率太低从而未被广泛应用。微流控技术可以结合酶抑制率法的优势,在短时间内完成全自动检测,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叶朝付; 杨笑鹤; 曾叶; 寇艳芹; 王宇航
    • 摘要: 本文从医疗器械注册审评的角度梳理、对比了中国、美国、欧盟等对自测用血糖监测系统的监管要求,结合该产品的上市注册情况以及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和注册审评问题,分析了该产品的系统性监管风险变化趋势。针对该产品申报过程中陆续涌现的独立软件、微流控、多参数测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给出监管建议,以期为该领域的产品研发生产以及审评审批和上市后监管提供技术参考。
    • 胡章鹏
    • 摘要: 表面活性剂驱是以表面活性剂溶液作为驱油剂的一类常用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表面活性剂能够显著降低两相的界面张力提高洗油效率,研究表面活性剂驱剩余油的分布情况对油藏开发及采收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微流控模型实验,对比水驱和表面活性剂驱后的最终采收率及两种不同浓度的表面活性剂驱的微观剩余油分布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注入表面活性剂后采收率明显提高;两种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最终采收率几乎相同。
    • 郑力升; 王一鸣; 李保庆; 褚家如
    • 摘要: 颗粒或细胞的检测与分选是许多生物医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然而,当前的许多颗粒分选方式需要首先对目标对象进行标记,这增加了实验的复杂度,还有可能影响生物对象的活性。本文研究了微流控电阻抗检测技术,对聚苯乙烯小球的电阻抗信号进行实时检测,将峰值幅度作为选择标准识别目标颗粒,通过对系统运行过程中各类时间的合理计算准确预测颗粒在管道中所处的位置,并结合压电分选技术,成功实现了不同大小的颗粒的无标记分选。针对10μm与7μm的混合聚苯乙烯小球溶液的分选,10μm颗粒的分选纯度为94.9%,通量可达1.6 Hz。这种基于电阻抗检测的微流控分选技术,可用于细胞的无标记分选,在单细胞检测与单细胞组学研究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 沈素雅; 黄建钊; 李小怀
    • 摘要: 循环肿瘤细胞(CTC)是从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部位脱落至循环系统的极少量的肿瘤细胞,与肿瘤的转移密切相关。从血液样本中分离出CTC并对其进行后续分析,对了解细胞水平的肿瘤转移和疾病临床管理都至关重要。由于CTC在血液中含量极少,难以被富集,因此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近年来,随着富集分离技术的不断进步,CTC作为肿瘤生物标志物对疾病进行预后评估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文章综述了CTC分离技术的最新进展,介绍了该类技术的临床应用并讨论其优缺点、未来展望和技术难题,力求为后续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