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热流耦合

热流耦合

热流耦合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114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机械、仪表工业、电工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3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67000篇;相关期刊78种,包括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科学技术与工程、森林工程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4年中国计算力学大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等;热流耦合的相关文献由36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志国、李宝童、洪军等。

热流耦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3 占比:0.14%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7000 占比:99.85%

总计:67102篇

热流耦合—发文趋势图

热流耦合

-研究学者

  • 王志国
  • 李宝童
  • 洪军
  • 尹鑫鑫
  • 谢晨寒
  • 付超
  • 倪俊芳
  • 刘宏磊
  • 刘策
  • 杨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毅诚; 李培超
    • 摘要: 为了探究液滴撞击热多孔介质表面的热流耦合问题,笔者建立了三角锯齿模型来表征多孔材料的表面粗糙度,运用二维轴对称模型来简化三维问题的计算。运用流体体积法(volume of fluid,VOF)来追踪液滴变形过程中两相界面的变化,运用RNG k-epsilon模型来计算湍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液滴的We数越大,润湿能力越强,多孔材料的降温效果也越好;多孔材料表面温度T;越高,液滴的渗透能力越强,多孔材料的降温效果也越好;液滴比热容c;越小,液滴的渗透能力越强,但对多孔材料的降温效果越差;多孔材料表面粗糙度R;越大,液滴润湿能力越差,但对多孔材料的降温效果增加。该研究成果对多孔介质表面湿润、渗流及传热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潘文斌; 戈文昌; 王春雷; 艾永生
    • 摘要: 以中间减速器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其热-流耦合计算模型,运用Fluent仿真技术,设定了机匣外流场的边界条件,对中间减速器机匣内外热平衡特性进行了分析。简化了机匣内热源施加方法,分析了不同气流速度下机匣壁面的压力、对流换热系数及温度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气流速度下,机匣迎风面均出现压力最大值,机匣两端面与背风面处于负压状态,与外部空气流场的进出口位置有关;机匣迎风面温度较机匣背风面的低;随着气流速度的增加,机匣散热性能增强,但壁面压力也在增高。因此,选定气流速度应从机匣散热和强度两方面综合考虑。
    • 姚军; 张旭; 黄朝琴; 巩亮; 杨文东; 李阳
    • 摘要: 缝洞型岩溶热储是一种典型的地热能储层,具有出水量大且地热利用后尾水易于回灌的优势,是我国最具开发利用潜力的地热储层类型之一,但由于其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孔缝洞),且具有复杂的多尺度、强非均质性、多流态特征,因此对于热采过程中所涉及的流动、传热过程及热采动态等特征的认识尚不清晰。为此,基于缝洞型岩溶热储的特点,提出了基于离散缝洞网络方法的热流耦合数值模拟方法,并进行了模型准确性验证。研究结果表明:①提出了多孔介质渗流区采用达西定律描述,溶洞自由流区域采用Navier-Stokes方程描述,两区域间采用Beavers-Joseph-Saffman边界条件进行耦合的流动传热耦合数值模型;②裂缝网络连通性是控制和评价缝洞型热储流动传热效果的关键参数,而溶洞的存在对热储内的流动传热效果起重要影响;③离散缝洞网络热流耦合模型能够有效地描述缝洞型热储的流动传热过程,并发现裂缝网络连通性控制着缝洞型热储的热流耦合过程;④溶洞的存在会严重影响热储的热流耦合过程,一是增多系统内贯穿的高速流动通道数量,甚至使系统从不连通变为连通,二是增大系统内局部流动通道速度。结论认为,该方法对于研究缝洞型岩溶热储开发特征及其热采性能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 林梓圻; 周贺; 牛林华; 付晓; 刘耀中; 孙秋芹
    • 摘要: 电缆载流量是电力电缆运行中的重要参数。为给敷设于隧道中的超高压电缆运行提供参考,文中根据实际电缆隧道结构和内部电缆排布方式,运用COMSOL Multiphysics仿真软件,建立电缆隧道三维几何模型,进行温度场和流体场的耦合仿真计算。采用有限元法,对不同运行方式和环境条件下的温度场和流体场分布规律进行分析,计算隧道敷设超高压电力电缆载流量。研究表明:最高温度出现在电缆导体处,温度沿着电缆径向逐渐降低,出口截面处的温度和风速相对入口截面处有所增大;随着电流负载增加,电缆发热对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也随之增加;双回路和4回路敷设时电缆稳态载流量高于8回路敷设时电缆稳态载流量;电缆表面温度随着通风速率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 马子涵; 邢会林; 靳国栋; 谭玉阳; 闫伟超; 李四海
    • 摘要: 发展清洁、稳定、可再生的干热岩型地热资源对于缓解能源危机、减轻环境污染、改善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增强型地热系统(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EGS)是一项改造干热岩天然储层,高效开发地热能资源的先进技术。以澳大利亚库珀盆地地热储层为研究对象,基于水力压裂实测微震数据,建立了三维分区均质渗透率模型和非均质渗透率模型,分别进行储层温度场、流场及采热性能变化的研究,并对比其差异。结果表明:在同样的注采流量下,由于非均质模型中微震事件集中于井口附近,进而形成明显的优势流动通道,流体从注入井更快流向生产井,温度下降速度相对更快,分区均质模型中优势流动通道没有非均质模型明显,温度下降速度较慢;地热模型运行期间分区均质模型的采热量变化相对稳定,降幅为3.74%,非均质模型采热量降幅较大,为12.72%。分区均质模型的模拟结果相比于非均质模型,温度下降幅度小、采热量高;但实际储层中的渗透率分布不均,分区均质模型的模拟采热量相比实际采热量偏高,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非均质模型的模拟结果对实际工程更具参考意义。
    • 汪丽娟; 袁安冬; 王海涛; 唐文龙
    • 摘要: 为研究影响增强型地热系统高效换热的各项因素,实现对EGS的完整性评价,以单裂隙热储与井筒结合为研究对象,利用COMSOL软件建立热储与井筒结合的热流耦合模型,分析其温度场变化规律和产出井筒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循环流体流量、热储基质渗透率和裂隙渗透率参数变化对EGS渗流与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产出井筒温度随运行时间增加先快速升高后缓慢下降,整体上产出井筒处于向周围地层放热的状态;随运行时间的增加进而改变循环流体流量,运行前期增加注入流量(14 kg/s),后期减少注入流量(10 kg/s)可以提高系统出口温度;出口温度随热储基质渗透率增大而上升,且基质渗透率越大,达到最大出口温度时间越迟;裂隙渗透率对出口温度的影响呈现负相关性,当裂隙渗透率由1.0×10^(-10)m^(2)增加到3.0×10^(-10)m^(2)时,运行10年出口温度下降9.5°C,运行40年出口温度下降21.4°C,下降幅度越来越大。
    • 花维维; 倪俊芳
    • 摘要: 针对双子弹模压机异型模杯成型时出现的黄变、破损等问题,构建UG异型模,采用Fluent进行热流耦合数值模拟,编写UDF程序控制涡旋风入口条件,采用正交试验法进行极差分析,得出最佳异型模模具的参数。通过实测异型模具表面温度,并与数值模拟数据对比。结果表明:双子弹模压机可达到高表面质量的异型模杯成型要求,符合实际生产的模具需求。
    • 余进; 陈炜; 艾志斌; 乔松
    • 摘要: 加氢空冷管束多发铵盐流动腐蚀而泄漏。铵盐腐蚀风险又取决于设备中的气相分压、介质流速和温度等特征参量。为有效预防铵盐腐蚀,探明介质流速及温度等参量间的相关特性与作用机制十分必要。鉴于此,采用对流传热耦合与RANS模型、根据设备在役工况,对空冷设备进口管箱、管束中的多相流介质流场展开流热耦合数值模拟分析,讨论在役空冷设备进口管箱和管束中的流态和温度场变化。流场状态因射流卷吸机制将形成横向脉动,脉动随着时间推移趋于稳定,而湍流动能也会因为介质脉动范围的扩展而耗散、降低。同时,多相流介质全场的温度最低值也将随时间推移而升高并趋于稳定,各管温度场沿介质流出方向会出现高低波动。考察各管流速及温度值还得到了流速同温度间的相关系数,进口管箱中两排管束的流速和温度均存在较高的相关度。之所以温度随时间推移会趋于稳定,而流速、温度二者存在较高相关度可从流场能量方程予以阐释。基于此,工程实际中可参照不同位置管束红外测温结果、估算流速,进而科学预测、有效防范空冷管束铵盐流动腐蚀。
    • 刘钊; 贾哲; 张志欣; 丰镇平
    • 摘要: 为研究高效燃气透平叶片前缘冷却方式,针对GE-E3高压透平第一级动叶前缘的冲击-气膜复合冷却结构进行了热流耦合数值研究,对比分析了冲击-气膜复合冷却和旋流-气膜复合冷却对动叶前缘复合冷却特性的影响.首先对5种湍流模型(标准k-ε模型、RNG k-ε模型、标准k-w模型、SST k-w模型、SST k-ω γ-Reθ转捩模型)在求解冲击-气膜复合冷却时的精度进行了考核,然后对网格无关性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详细对比分析了冲击-气膜复合冷却和旋流-气膜复合冷却条件下透平动叶前缘的综合冷却效率、流场结构和叶片前缘材料内部温度分布,并研究了质量流量比、气膜孔展向角度对叶片前缘冲击-气膜复合冷却和旋流-气膜复合冷却综合冷却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在计算范围内,任意冷气质量流量比和气膜孔展向角度下旋流-气膜复合冷却结构叶片前缘两侧的整体平均综合冷却效率均比冲击-气膜复合冷却结构的整体平均综合冷却效率高6%以上;冲击-气膜复合冷却和旋流-气膜复合冷却结构的动叶前缘平均综合冷却效率均随着冷气质量流量比的增大而增大.
    • 花维维; 倪俊芳
    • 摘要: 针对双子弹模压机异型模杯成型时出现的黄变、破损等问题,构建UG异型模,采用Fluent进行热流耦合数值模拟,编写UDF程序控制涡旋风入口条件,采用正交试验法进行极差分析,得出最佳异型模模具的参数.通过实测异型模具表面温度,并与数值模拟数据对比.结果表明:双子弹模压机可达到高表面质量的异型模杯成型要求,符合实际生产的模具需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