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微流控芯片

微流控芯片

微流控芯片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3年内共计7107篇,主要集中在化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94篇、会议论文288篇、专利文献507505篇;相关期刊421种,包括光学精密工程、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生命科学仪器等; 相关会议113种,包括第十一届全国电分析化学会议、第一届国际微纳尺度生物医学分离和分析技术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全国微全分析学术会议、第八届全国微纳生物化学分离分析会议(CMSB 2008)等;微流控芯片的相关文献由934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榕生、秦建华、林炳承等。

微流控芯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94 占比:0.21%

会议论文>

论文:288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507505 占比:99.73%

总计:508887篇

微流控芯片—发文趋势图

微流控芯片

-研究学者

  • 李榕生
  • 秦建华
  • 林炳承
  • 叶嘉明
  • 顾志鹏
  • 聂富强
  • 干宁
  • 许行尚
  • 杰弗瑞·陈
  • 李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尚君鹏; 贺晓伟; 方秋雨; 牟颖
    • 摘要: 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digital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PCR)技术可以针对低浓度的目标核酸分子实现精确的绝对定量检测,在各类疾病的检测与治疗方面有着极大应用价值.针对目前商业数字PCR仪造价昂贵、体积庞大等缺点,基于智能手机与微流控芯片,设计开发了一种低成本、高集成的智能数字PCR设备.介绍了硬件系统的制作以及整机的整合搭建过程.采用PID算法,结合温控电路与半导体制冷片等硬件,进行了PCR温度循环的精准控制.最后,采用自适应阈值分割法对采集到的荧光图像进行了处理,并依据泊松分布的规律对统计结果进行了校正,完成了对PCR反应后采集到荧光图像的结果分析与检测.
    • 任春艳; 于曙光; 马圆圆; 师进生
    • 摘要: 利用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设计并制作的扇形微流控芯片,实现了微流动注射化学发光体系对水中微量Co^(2+)含量的检测。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各种条件对体系检测强度的影响。在确定的最优条件下对Co^(2+)离子进行测定,得到标准曲线、线性范围、相对标准偏差以及检出限。对青岛农业大学虹子湖水和实验室自来水进行了测定,结果与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测定结果基本一致。加标回收实验表明回收率分别为109%、111%。该实验的进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以后学生进行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摘要: 20220208基于微流控芯片的气传病害孢子分离富集方法//DOI:10.25165/j.ijabe.20211405.6375空气传播的病害可导致温室作物减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了实现温室作物气传病害孢子的分离和富集,该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复合场的具有两级分离富集结构的微流控芯片,用于从气流中直接分离富集温室气传病害孢子。该微流控芯片主要由具有电弧结构的预处理通道、半圆形电极结构和收集槽三部分组成。
    • 方元
    • 摘要: 目的解决细胞计数领域即时检测发展需求与传统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不便于携带的矛盾。方法结合同轴无透镜全息显微与微流控技术,设计一种只有芯片大小的细胞计数装置。该装置利用S型微通道和脉冲进样方式,解决了全息拍摄中曝光时间与样品高速流动的矛盾。利用角谱理论得到衍射传递函数,根据图像传感器采集的原始全息图像重建物面清晰的显微图像。使用阈值分割算法得到细胞的数量和大小信息。结果用直径为7μm和15μm微球代替细胞进行实验验证,本方法的分类及计数结果相对误差不超过5.7%。每帧图像的处理时间为5 s,可以检测大约500个细胞。结论本系统能够为直径7μm以上的细胞进行计数检测,为即时细胞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法。
    • 李晓红; 张斌珍; 段俊萍; 王佳云; 屈增; 冀苗苗
    • 摘要: 细胞分选在生物医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其中介电泳分选由于其无需生物标记,对粒子损伤小等优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设计了一种结合三维(3D)电极的介电泳力和收缩-扩张结构的惯性力的微流控芯片,通过COMSOL Multiphysics仿真软件对流体的流速分布、电场分布及粒子的运动轨迹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三维电极相较于传统的平面电极,能够提供粒子垂直运动方向上的非均匀电场,更有助于实现粒子的高效率分选。此外,当粒子随流体运动时,不同的流道收缩-膨胀比分选效果不同,当收缩-膨胀比为3︰1时,分选效果会更好。通过仿真证明了所设计结构的有效性,确定了芯片尺寸,为后续的粒子连续高通量高效率分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 周紫薇; 项郑昊; 周化岚; 张建国
    • 摘要: 微流控技术已成为目前发酵工程中筛选和表征微生物性能的重要方法。本研究从微流控技术的理论出发,将计算流体力学、颗粒-流体两相流动和牛顿运动定律理论用于粒子追踪模型,建立了毕赤酵母微胶囊收集过程的数学模型。借助仿真软件模拟了毕赤酵母微胶囊的收集过程,设计了微流控芯片中收集器结构,并进行了进一步的数值模型模拟,最后搭建了用于分析毕赤酵母微胶囊的实验平台。本研究为研究毕赤酵母单细胞表达重组蛋白奠定了一定基础。
    • 李翔; 董占柱; 陈昊; 孙欣; 包春喜; 李英智; 牛艺卿; 郝明媛; 赵志军; 杜彦丹
    • 摘要: 目的建立并评估基于微流控芯片(MC)技术检测布鲁氏菌(简称布氏菌)核酸的方法,以提高布鲁氏病(简称布病)的诊断能力。方法设计MC核酸提取、PCR和DNA反向斑点杂交相结合的检测布氏菌DNA的全自动技术流程。设计微流控全自动核酸检测(MC⁃PCR)与基因测序符合性测试、与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qPCR)、TaqMan探针法检测比较实验;评估MC⁃PCR法检测布氏菌的重复性、准确性、特异性、最低检出限。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核酸溶解曲线图纵坐标峰值所对应的横坐标一致,呈现单一的溶解峰,温度相同,表示为相同的扩增产物。核酸不同提取方法之间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测序的Kappa值为0.659,与MC⁃PCR具有高度的一致性,MC⁃PCR与基因测序阳性结果符合率100%,总符合率82.5%。准确性:结果符合率为100%;特异性:结果阴性率100%;重复性:结果均可以检出布氏菌;检出限:浓度为825 copies/mL时,MC⁃PCR与qPCR、TaqMan探针法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699,P<0.05),经两两比较,MC⁃PCR检出率高于qPCR和TaqMan探针法。精密度:结果均可以检出布氏菌。结论MC⁃PCR检测布氏菌核酸的检测方法安全、快捷、及时、精准,可以应用于临床。这将提高布病诊断率,对布鲁氏菌病的防治起到重要作用。
    • 任莉莉; 张胜海; 程昆木; 杨凌鉴; 黄九林
    • 摘要: 研究应用芯片灌注模型成功模拟体内环境分析不同管径对血栓形成和溶解的影响,并通过荧光显微镜实时检测了溶栓药物对血栓溶解的作用。通过对比研究,发现血栓容易在细小管道内生成,且溶栓所需时间较长。两种不同溶栓药物纳豆激酶(NK)和蚓激酶(LK)对血栓的溶解情况有明显不同,在相同管径和流速条件下,NK和LK质量浓度均为2.5 mg/mL时溶解血栓时间分别为21、12 min;高质量浓度药物溶解血栓速度更快,且LK作用效果比NK较为显著。通过荧光标记,LK可同时减少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从而高效溶解血栓。
    • 姚延禄; 曹宁; 周新丽
    • 摘要: 采用微流控技术可以将食源性致病菌样品的制备、分离、检测等基本单元集成到仅有几平方厘米的芯片上,与分子检测技术相结合,能够满足对食源性致病菌快速现场检测的需要。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设计制作出一种用于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的离心式微流控芯片。通过离心式微流控核酸等温扩增装置实现微流控芯片上的流体控制、等温扩增及可视化检测,可1次进行5种样品的3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结果显示,基于LAMP的离心式微流控方法用于检测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单增李斯特氏菌,能够在60 min内完成芯片的可视化检测,并且检测结果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及敏感性,检测限为10^(3)copies/μL。将微流控技术用于食源性致病菌的核酸提取、等温扩增及检测,具有集成化、易于携带和快速分析等优势,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中具有应用的潜力。
    • 曹荣凯; 张敏; 于浩; 秦建华
    • 摘要: 循环肿瘤细胞(CTCs)的分离分析一直是肿瘤相关研究中的热点方向,作为液体活检的重要标志物之一,其在外周血中的含量与癌症病发状况密切相关。然而人体血液中CTCs的含量非常低,通常来说仅有0~10个/mL,因此在开展临床血液样本中CTCs的检测前,往往需要对样本进行前处理,以实现CTCs的分离和富集。微流控芯片技术凭借样品消耗少,分离效率高,易于自动化和集成化等特点,在CTCs分离分析研究中具有诸多优势。近年来,利用微流控芯片开展CTCs分离检测的研究进展迅速,多种技术原理和检测方法相继出现。从技术原理角度进行区分,可分为生物亲和法和物理筛选法。生物亲和法主要依赖抗原抗体相互作用,或核酸适配体与靶标的特异性结合,该方法选择性高,但效率和捕获率偏低。物理筛选法则主要依据细胞本身的物理性质,诸如尺寸、密度和介电性质等差异实现分离。例如,可通过芯片微结构对CTCs进行阻隔或捕获,通过外加物理场(声、电、磁)辅助分选,也可以利用微观尺度流体力学作用对混合细胞进行筛分。物理筛选法一般通量较高,但往往分离纯度较低。同时,利用微流控芯片的集成优势将两种方法相结合,往往能得到更好的分离效果。除了以CTCs作为直接目标的正向富集外,还可以采取反向富集的策略,通过将作为干扰项的白细胞等作为靶标进行选择性地去除,可以避免直接筛选方式对CTCs细胞活性产生的影响。该文概述性介绍了利用微流控芯片开展循环肿瘤细胞分离检测的技术原理、芯片原位检测方法和研究进展,并结合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对其未来发展趋势予以展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