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PIV

PIV

PIV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3年内共计1150篇,主要集中在力学、航空、能源与动力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86篇、会议论文66篇、专利文献398篇;相关期刊284种,包括农业工程学报、农业机械学报、排灌机械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44种,包括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0年燃烧学学术会议、2010国际农业工程大会、第七届全国流动显示学术会议等;PIV的相关文献由2717位作者贡献,包括郭春雨、施卫东、张军等。

PIV—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86 占比:59.65%

会议论文>

论文:66 占比:5.74%

专利文献>

论文:398 占比:34.61%

总计:1150篇

PIV—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高育帼; 李建锋
    • 摘要: 针对实时投料式铝水制氢器中固相产物颗粒在液相工质中的沉降过程,进行冷态模拟试验研究,采用PIV系统对沉降过程进行拍摄观察,获得不同尺度颗粒的沉降过程特性,以及产物颗粒的不同尺度大小对沉降过程的影响规律。试验发现,松散状产物中,小尺度颗粒扩散速度较快,达到稳定状态(悬浮)的时间更短;团聚状产物中,小尺度状颗粒更容易随沉降过程发生逸散,较大尺度颗粒更容易沉降并离开液面。无论产物颗粒尺度大小,均能有效扩散至液相工质中,保证实时制氢反应的连续性和充分性。通过冷态试验,为掌握实时投料式制氢反应器内的产物沉降过程特性以及制氢反应器的投料方案设计,提供试验支撑。
    • 蔡君怡; 姜蕊; 龙艺; 潘龙阳; 周宏伟; 王佳美
    • 摘要: 以景观湖泊、生态湿地等为主要代表的缓慢水体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如何增大水体交换区域,减缓水质恶化趋势,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研究了缓慢水体中双阻隔结构(岛屿)间距比、引水流量、形状对二维流场分布、水体置换率、流场平均速度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引水流量是缓慢水体流场强度变化的主控因素,水动力交换效率和水流的平均速度随引水流量的增大而增大;阻隔结构可明显改善流动范围,增加水体流动性。研究发现三棱柱和圆柱联合扰动下的水槽水体流动性最强,水体置换率最高,Q=6.8 L/min,G/D=6时达到最大置换率72.89%。试验结果将对优化景观湖泊内岛屿的布设有一定的借鉴。
    • 王立宗; 余南辉; 范吉军; 张艺凡; 刘泽军; 张永林
    • 摘要: 针对目前卧式碾米机不能实现米糠、碎米分离的问题,设计一种具有环形风道的上吸风碾米机。运用CFD-DEM耦合技术研究环形风道中流场以及颗粒运动,并等比例搭建试验样机,通过PIVlab软件观测样机中颗粒的运动并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上吸风速为6 m/s时,环形风道内风速分布均匀,流速平均值介于米糠与碎米悬浮速度之间。试验与仿真中观测到的颗粒运动特征基本一致,米糠整体以弧形轨迹贴着风道壁面上浮,并从上吸风口排出,隔板可有效防止米糠下落;碎米则加速下落并从下进风口排出。米糠的最大垂直分速度位于环形风道中间层,约为1.5 m/s;碎米最大垂直下落速度位于下进风口附近,约-0.95--1.1 m/s。研究对碾米机的功能完善和碾米工艺的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 赵田; 张金斗
    • 摘要: 利用液滴观测系统(DSA)及粒子追踪系统(PIV)进行了荧光粒子液滴可视化实验,分析了液滴在不同基底温度上的蒸发过程中的液滴变化规律和相变过程中液滴内部荧光粒子的分布情况。实验结果表明:铜板与镀锌铁板表面的荧光液滴的接触角与时间呈线性递减的关系,接触线也未发生滑移的现象;随着基底温度的升高,蒸发时间逐渐减小,较高的基底温度可以令液滴蒸发演变模式保持固定;在蒸发过程中,液滴中大量的荧光粒子初始阶段在靠近底部固液界面及两侧的气液界面处聚合形成大颗粒,而伴随着液滴高度的减小,在热毛细对流的作用下,小荧光粒子开始在边缘区域发生明显的热毛细运动。
    • 邱奕龙; 陈荟宇; 曾鸿基; 吉雷
    • 摘要: 目的探讨PIV示踪粒子添加方式对管道流场的影响,寻找最合适的添加方式。方法对比单管、多管、L型管加注示踪粒子的方式,采用数值模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结果通过对比可知,L管加注示踪粒子在各流量下对流场的影响均较小,但粒子在管道内的分布极不均匀,几乎全部集中于管道中部。多管加注示踪粒子对流场的扰动与其他方式相差不大。结论L管示踪粒子集中在管道中部,不利于PIV全管道截面流态测量,多管加注的示踪粒子分布最为均匀,为最佳加注方式。
    • 夏晶晶; 林诗涛; 王飞仁; 王广海; 黄远广; 郭嘉明
    • 摘要: 蓄冷板冷量释放受周围气流流动情况的影响。为研究气流流速、蓄冷板迎风面形状等因素对蓄冷板外围气流流动的影响,搭建基于粒子示踪技术(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的蓄冷板外围流场可视化试验平台,研究不同迎风面形状、进风流量以及摆放间距对蓄冷板表面平均风速、气流分布等参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进风流量的增大,蓄冷板外表面和间隙内的空气流速不均匀性逐步增大;在单蓄冷板试验中,蓄冷板的迎风面形状影响表面平均风速的大小和分布,且进风流量越大,影响作用越明显,在小流量Q_(0)和中流量3Q_(0)工况下,采用矩形迎风面的蓄冷板能达到最优的对流效果,在大流量5Q_(0)工况下,采用圆角迎风面的蓄冷板能达到最优的对流效果;在双蓄冷板试验中,蓄冷板间隙内的表面平均风速随进风流量的增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随着蓄冷板间距的增加呈增大的趋势,得到对流效果最优的参数组合为双圆角蓄冷板、进风流量3Q_(0)、摆放间距4 cm,其表面平均风速为1.82 m/s。该研究可为蓄冷板冷量释放效率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 袁延召; 许国辉; 张巍巍
    • 摘要: 为了研究细粉质砂土在扰动状态下的快速固结沉积的机理,本文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粉细质砂土在扰动状态下的流场变化规律以及物理性质变化规律进行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实验分析。结果表明,扰动引起侧边孔隙水压力增大,导致土层的力场由重力场主导主编变为扰动力场主导;结合PIV流场分析可知扰动区域分为上部的下沉重力流,下方形成上升的扰动流,底部由土压力主导的沉积区;并结合沉积土体取样分析,颗粒分选呈现抛射迁移规律,细颗粒在抛射过程呈现密度差,流体在流动过程中呈现速度差分选;通过试验现象以及力学分析建立浆体流膜分选理论分析模型,与PIV测试试验结果分析较为吻合,能够有效解释扰动条件下粉细质砂浆体流场运动及颗粒分选规律,并为相关工程提供理论基础。
    • 韩定强; 赵行; 武逸凡; 李瑞; 杨玲; 邹祥; 杨明金
    • 摘要: 为增强搅拌反应器混合性能,本文基于仿生学思想,设计了一种鲸尾型搅拌桨,即WTT搅拌桨(Whale tail turbine),运用2D-PIV设备进行流场研究.结果表明:WTT搅拌桨相比RT(Rushton turbine)搅拌桨,可以提高流体的最大径向速度以及搅拌罐下部流体的轴向速度,而且远离桨叶时,轴向速度的提高更加明显;WTT搅拌桨和RT搅拌桨都是径向流搅拌器,WTT搅拌桨可以产生更大的速度,能促进流体的混合和能量的传递,还可略微提高搅拌罐底部流体的湍动能,其产生的轴向速度和径向速度的最大Lyapunov指数均大于RT搅拌桨,即WTT搅拌桨产生的流场混沌程度更高,混合性能更好.
    • 岳廷瑞; 李付华; 张鑫; 覃晨; 张逊; 肖亚琴
    • 摘要: 从粒子产生及投放技术、图像拼接技术、反光处理技术、时序调整技术、设备标定技术五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大型风洞PIV试验的关键问题及处理方法;提出了在大型风洞试验中开展粒子投放,应选择经济实用的材料,研制足量可控且可持续供应的粒子发生装置,同时要在适当的位置进行投放;在进行大视场图像拼接时,应选择先分别计算再进行速度场结果进行拼接的方法,并在图像采集前做拼接标定,以获得拼接参数;在反光处理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反光处理方法,如选择移动相机的方法,应在图像处理时进行变形修正;在大型风洞中,应掌握快速高效的时序调整及设备标定方法,提高试验效率。
    • 高学平; 朱洪涛; 刘殷竹; 孙博闻; 陈昊
    • 摘要: 抽水蓄能电站水道系统侧式进出水口因内部分流隔墩等导致流动复杂,其内部双向流动规律尚不清晰。本文以某实际工程进出水口为基础建立典型进出水口试验装置,利用先进的流速量测仪器进行试验研究。基于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量测结果,揭示了侧式进出水口内部双向流动规律,出流工况,中孔扩散段内形成明显的主流且位于孔口中部,扩散段及调整段顶部形成低流速区,边孔扩散段内主流不明显;进流工况,中孔及边孔调整段顶部存在低流速区,水流汇入扩散段后流速分布趋于均匀。基于声学多普勒测速技术(ADV)量测结果,揭示了拦污栅断面脉动流速规律,出流工况,其脉动流速很大,流速脉动值可达到时均值的1.8倍,有别于脉动值较小的一般规律;进流工况,其脉动流速较小,符合脉动值绕时均值上下波动的一般规律。研究成果将为优化进出水口体型参数和分析引起拦污栅振动破坏提供理论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