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古隆起

古隆起

古隆起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94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0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2627篇;相关期刊66种,包括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地质学报、地学前缘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2014年博士后学术论坛——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学院创建10周年学术研讨会等;古隆起的相关文献由666位作者贡献,包括汪泽成、魏国齐、何登发等。

古隆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0 占比:6.39%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32%

专利文献>

论文:2627 占比:93.29%

总计:2816篇

古隆起—发文趋势图

古隆起

-研究学者

  • 汪泽成
  • 魏国齐
  • 何登发
  • 刘树根
  • 姜华
  • 洪海涛
  • 孙玮
  • 徐世琦
  • 杜金虎
  • 杨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余果; 李海涛; 陈艳茹; 郑姝; 刘鑫
    • 摘要: 科学预测油气产量变化趋势对制定能源开采计划及调整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四川盆地中部古隆起震旦系气藏勘探开发潜力巨大,目前已成为四川盆地继磨溪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气藏后又一重要上产领域,成为盆地常规天然气产量增长的主体和天然气上游业务效益贡献的关键,合理的产量规模预测对实现其高质量开发意义重大。因此,从四川盆地中部古隆起震旦系气藏天然气资源地质与开发特点出发,将最终可采储量作为影响产量增长趋势的边界条件,引入到峰值预测产量增长趋势理论的Hubbert与Gauss两种非线性时间序列峰值预测模型中,开展不同探明率条件下的四川盆地中部古隆起震旦系气藏产量预测研究,进一步明确未来勘探开发潜力。模型预测结果表明:①2种预测模型对四川盆地中部古隆起震旦系气藏产量发展趋势都有着较乐观的预测结果,预测结果较为接近;②产量预测结果表明,Gauss模型的预测结果相关性更高;③四川盆地中部古隆起震旦系气藏将在未来20年继续保持产量快速增长趋势,将于2036年达到(140~285)×10^(8) m^(3)/a峰值产量,并在2032—2040年处于相对稳产期,稳产阶段结束时最终可采储量采出程度将超过60%。
    • 摘要: 资源勘探西南油气田作为国内天然气主力产区,“十四五”期间,已进入决胜500亿的历史阶段。《四川盆地中部古隆起震旦系气藏产量增长趋势预测》从资源禀赋特点出发,采用峰值预测理论,科学预测盆地主要产量增长区域的发展目标,明确该领域勘探开发潜力,未来该领域有望成为中国最大碳酸盐岩气藏群,为500亿目标的高效建成提供强力支撑。
    • 孙川翔; 聂海宽; 熊亮; 杜伟; 张光荣; 陈清; 李东晖
    • 摘要: 随着深层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逐步深入,四川盆地威远地区页岩气井出现试采产量高,但产量递减快、单井估算的最终可采储量(EUR)低等特征。基于威远地区深层页岩气成藏条件和勘探开发实践,从“源盖控烃”角度探讨了研究区深层页岩气田富集高产的地质因素。结果表明:①威远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沉积环境受川中古隆起和自流井水下高地的控制,多个笔石带页岩出现不同程度的减薄或缺失,发育于古水深相对较大、缺氧环境中的LM1—LM4笔石带页岩岩性为黑色含灰碳质页岩和含灰硅质页岩,厚度总体较小,页岩品质比焦石坝、长宁地区的稍差;②威远地区后期地层抬升剥蚀强烈,区域盖层三叠系膏盐岩部分遭受剥蚀,区域封闭性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距离古隆起较远地区的保存条件较好;③威远地区深层页岩气藏由于埋深大、温度和压力高,页岩的甲烷吸附能力降低,气体赋存形式以游离气为主。提出源盖条件是威远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试采产量高、但稳产能力较差的重要地质原因,指出LM1—LM4笔石带页岩厚度大、中下三叠统膏盐岩盖层保存完整的区域是页岩气富集的有利区。
    • 梁峰; 张琴; 卢斌; 姜巍; 熊小林; 陈鹏; 姜仁; 梁萍萍; 马超
    • 摘要: 通过对威远地区14口评价井或导眼井五峰组—龙马溪组地层开展系统的笔石生物地层、岩相地层、测井响应、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等特征分析,证实了威远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古隆起的发育,指出古隆起发育控制页岩的厚度及岩相展布,明确优质页岩展布受古隆起发育控制,并提出水平井井位优化部署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从生物地层、岩性地层、电性特征、地层厚度等方面证实在Z4-Z1—WY1—W5—WX井一带存在(水下)古隆起;2)不同时期地层分布及岩相主要受古隆起发育控制,隆起区及周边地层厚度薄,黏土矿物或碳酸盐矿物含量高,坳陷区沉积厚度大,硅质矿物含量高;3)威远地区五峰组页岩沉积期物源多来自其西部或北部,鲁丹阶早期以生物成因石英为主,物源较少,鲁丹阶晚期物源可能来自川南的黔中古陆,不同的物源方向意味着沉积体系的变化;4)鲁丹阶早期(LM1~LM3)地层储层品质最优,产量高,其储层参数平面展布受隆起发育控制,拗陷区域储层品质最好。建议以鲁丹阶早期地层为目标靶体实施水平井,优先部署该层段厚度较大区域水平井,尽量避开隆起发育区。
    • 李珊珊; 姜鹏飞; 刘磊; 雷程; 曾云贤; 陈仕臻; 周刚
    • 摘要: 四川盆地寒武系沧浪铺组具有良好的成藏地质条件和广阔的勘探前景。通过岩心、三维地震数据、钻测井等资料,利用地质与地球物理相结合,对高磨地区沧浪铺组颗粒滩地震反射特征及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高磨地区寒武系沧浪铺组可识别出4种地震反射特征,分别对应4类沉积微相组合,其中强振幅、低频、高连续反射对应的颗粒滩最为发育;(2)研究区颗粒滩发育于沧一段上部,分布于高磨断裂以东,形态为条带状或不规则状,长轴方向近似平行于古隆起边界,并围绕2个古隆起的翼部呈北东东和北北西方向展布;(3)沧浪铺组沉积时期,高磨地区整体为浅海陆棚相沉积,发育大量碳酸盐岩颗粒滩,各类颗粒滩的发育及分布主要受海平面变化、沉积期古地貌及物源供给等因素共同控制。
    • 王步清; 肖粤新; 徐秋晨
    • 摘要: 2013年以来,在四川盆地周缘黄陵隆起南部斜坡带的下寒武统、震旦系取得页岩气勘查的重大发现和突破,开拓了盆外复杂构造区页岩气勘查新方向。依据已有研究成果、区域地质资料、物探资料和钻井资料等,提出黄陵隆起从元古界以来经历了前震旦纪结晶基底形成、震旦纪初的岩体侵入、震旦纪—中侏罗世沉降沉积与隆升剥蚀交替发展、晚侏罗世—古近纪快速隆升削顶4个构造演化阶段。黄陵隆起独特的构造演化史对页岩气成藏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震旦纪—中侏罗世沉降沉积与隆升剥蚀交替发展使早期烃源岩埋深适当,热演化程度和孔隙度适中;而强硬基底则保护了沉积盖层的相对完整性和连续性。考虑构造演化史、基底特征、盖层发育以及烃源岩等因素,对中、下扬子地区类似古隆起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发现四川盆地外围的雪峰隆起、黔中隆起与南华北盆地的霍邱隆起石油地质条件较好,通过进一步的地质地球物理和钻探工作,有望取得油气调查的发现和突破。
    • 包洪平; 何登发; 王前平; 张雷; 张建伍; 严婷; 闫伟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在地质历史上曾存在中央古隆起、乌兰格尔古隆起、渭河古隆起及乌审旗古隆起4个主要的隆起构造。作者通过沉积地层分布及构造演化过程剖析等方法,系统分析了4大古隆起构造演化的差异性及其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的差异,并首次提出“渭河古隆起”的概念。研究表明,4大古隆起分别形成于不同的地质时代和区域构造环境,并经历了不同的演化过程:中央古隆起形成于早古生代拉伸构造环境,在印支期发生构造反转而转化为坳陷沉降区;乌兰格尔古隆起则是自盆地基底形成以来就已存在的长期继承性隆起,但在白垩纪及新生代发生差异隆升—沉降而分化为现今构造的不同单元;渭河古隆起形成于白垩纪的区域挤压构造环境,也是在新生代发生差异隆升—沉降而分化为今构造的不同单元;乌审旗古隆起是前寒武纪即已存在的古地形高地,早古生代并无进一步的发展,因而仅是在寒武纪海侵沉积时突显、奥陶纪开始沉积后即快速消隐。古隆起的控藏差异主要表现为:(1)古生代及之前形成的古隆起对盆地油气成藏多具有控相、控储及控制源—储配置等积极作用,且后期“由隆转坳”的古隆起对油气的成藏演化极为有利;(2)白垩纪以来的较晚期隆起对油气成藏总体以破坏性作用为主,尤以对古生界天然气藏的影响最为显著。
    • 魏柳斌; 陈洪德; 郭玮; 严婷; 蔡郑红; 周黎霞
    • 摘要: 基于钻井及地震地层对比剖面、系统性的寒武系厚度、寒武系各层段超覆尖灭线以及前奥陶纪古地质图等编图研究,发现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除了发育伊盟隆起、吕梁隆起和中央古隆起外,还发育乌审旗-靖边古隆起.乌审旗-靖边古隆起核部缺失整个寒武系,周缘寒武系由老到新依次向古隆起超覆.进一步的古构造分析表明,奥陶纪沉积期受寒武系乌审旗-靖边古隆起的继承性影响,该区仍为低幅度的水下隆起,对盆地中东部奥陶系盐下沉积与储层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乌审旗-靖边古隆起东、西沉积分异明显;二是乌审旗-靖边古隆起、中央古隆起和吕梁隆起的共同障壁作用形成了盆地东部米脂盐洼;三是乌审旗-靖边古隆起上发育浅水沉积特征的丘滩体等有利储集相带,海退期则由于间歇性暴露而利于溶孔型储层的形成,是奥陶系盐下天然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 陈槚俊; 何登发; 孙方源; 田方磊
    • 摘要: 塔北隆起奥陶系大型油气田的发现促进了地质学家对该地区早古生代构造格局的探讨.早古生代不整合的地理、几何和时间变量解析有助于认识塔北古隆起的形成过程.基于大量的钻井和地震资料,解析了塔北隆起地区志留系底、顶部不整合,厘定了古隆起在晚奥陶世末和中泥盆世末的形态和展布范围,最终探讨了古构造应力场的演变.研究表明,塔北隆起地区志留系底、顶部不整合面都具有"下削上超"不整合结构,即不整合面之下的地层被削截,而年轻地层超覆于不整合面之上.隆起范围在晚奥陶世末期近东西向展布,而中泥盆世末期在南部斜坡上转变为3个古凸起(英买力低凸起、轮南低凸起、库尔勒鼻状凸起),整体上呈北东-南西向展布.晚奥陶世末近东西向的古隆起在中泥盆世末叠加了北东-南西向的构造,表明挤压应力场由晚奥陶世的南北向逐渐转变为北西-南东向.为已取得的关于塔北晚加里东期古隆起格局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并给予了详细的论证.
    • 夏青松; 黄成刚; 杨雨然; 彭军; 陶艳忠; 周翔
    • 摘要: 经过数十年的勘探,勘探家们在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获得了万亿方级的探明储量.为研究高石梯—磨溪地区震旦系(≈埃迪卡拉系)灯影组白云岩储层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开展了岩芯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分析、物性测试、扫描电镜观察、主微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分析、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沉积相带划分、宏观构造对成藏控制作用解析等.结果表明:①高石梯—磨溪地区灯影组四段发育优质白云岩储层,包括泥晶藻云岩、砂屑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②灯影组四段优质储集层遭受了桐湾Ⅱ幕的大气淡水岩溶作用和埋藏期热液改造作用,溶蚀孔隙广泛发育,平均孔隙度为4.8%,平均渗透率为0.5×10-3μm2,为"低孔—特低渗"型储层.③有利相带、白云石化作用控制了优质储层的发育和分布,多分布于裂陷槽边缘的台缘带内,尤其是藻丘滩相白云岩为研究区的主力产气层;埋藏期的热液白云石化作用改善了其储集物性和孔隙结构,主要证据包括:裂缝和溶蚀孔洞中可见各种热液矿物、溶蚀孔洞和裂缝中充填的鞍状白云石具有典型的雾心亮边结构、氧同位素组成"偏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平均值高达175.7°C、高含Mn和阴极发光下发明亮红光等.该研究成果对拓展古老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