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松辽盆地南部

松辽盆地南部

松辽盆地南部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86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3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365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世界地质、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第三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等;松辽盆地南部的相关文献由50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立、张振强、赵占银等。

松辽盆地南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3 占比:31.40%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2.36%

专利文献>

论文:365 占比:66.24%

总计:551篇

松辽盆地南部—发文趋势图

松辽盆地南部

-研究学者

  • 刘立
  • 张振强
  • 赵占银
  • 刘娜
  • 唐振兴
  • 宋立忠
  • 杨会东
  • 王立武
  • 黄志龙
  • 梁春秀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肖菁; 秦明宽; 郭强; 蔡煜琦; 宁君; 贾立城; 刘鑫; 严张磊
    • 摘要: 上白垩统为松辽盆地南部含铀目标层位,前人大部分研究仅聚焦于铀矿带范围内的姚家组,对南部区域以及整个上白垩统研究程度较低,缺乏系统认识。文章通过系统梳理南部大量钻孔的岩心、测井资料,结合地质背景,对研究区晚白垩世主要含铀目的层特征(泉头组、青山口组和姚家组)及地层充填样式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运用沉积地层学及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对研究区的地层结构以及主要含矿段地层结构进行了系统总结,认为:研究区晚白垩世时期地层受坳陷盆地结构及架玛吐隆起的影响,区域上地层厚度变化较大,呈现凹隆相间的格局;地层展布整体呈现西缘超覆东缘抬升剥蚀的特点;根据各个矿区及其外围含矿层位和矿化特点的不同,总结出研究区具有下红上灰式“泥-砂-泥”型、基底接触式“砂-泥”型、两红夹一灰式“泥-砂-泥”型、砂泥岩接触面型4种含铀地层结构。该研究首次全面系统的阐述了松辽盆地南部上白垩统的地层结构和含矿段地层结构,完善了该地区基础地质理论研究,可为南部砂岩型铀矿找矿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指导。
    • 钟佳霖; 张振强; 夏毓亮
    • 摘要: 针对地浸砂岩型铀矿资源量估算偏差问题,按照《地浸砂岩型铀矿资源储量估算指南》进行估算参数计算和修正。在野外综合取样和室内分析测试的基础上,对湿度、铀-镭平衡系数、镭-氡平衡系数、有效原子序数和钍钾元素等物性参数进行计算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矿石平均湿度为12.29%,铀-镭平衡系数为0.7650、镭-氡平衡系数为0.8775,有效原子序数算术平均值为12.40;钾含量平均为3.38%,U与K相关系数为-0.043;钍含量平均为9.50×10^(-6),w(Th)/w(U)远远小于0.1,U和Th相关系数仅为0.0705。资源量估算时,应做湿度、铀-镭平衡系数、镭-氡平衡系数修正;不需要做有效原子序数、钍和钾系数修正。运用这些参数,对钱Ⅱ块334潜在铀资源量进行修正,资源量提高了30.70%。
    • 刘思琦; 李晓松; 李金池
    • 摘要: 松辽盆地南部下白垩统火石岭组、沙河子组及营城组发育富有机质泥页岩,是重要的烃源岩。通过典型井岩心观察,结合扫描电镜、有机地球化学、全岩X衍射、低温氮气吸附等实验,对松辽盆地南部下白垩统泥页岩地质特征和孔隙发育特征进行了精细研究,并探讨了孔隙发育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南部下白垩统泥页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以Ⅱ型为主,热演化程度已进入高成熟—过成熟阶段,广泛发育有机质孔隙、颗粒内孔、粒间孔隙及微裂缝;泥页岩孔隙发育受沉积环境、热演化程度、有机碳含量、黏土矿物、钠钾长石的溶蚀等多种地质因素控制。
    • 杨昊; 胡明毅; 蔡敏; 王丹; 蔡全升
    • 摘要: 为了研究松辽盆地南部大情字井地区嫩三、四段进积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以及预测有利储层分布,利用岩心、测井及录井等资料,对大情字井地区嫩三、四段沉积相、砂体发育规律等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南部大情字井地区嫩三、四段为一套形成于基准面不断下降时期的进积沉积序列,主要发育湖泊—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受湖平面持续下降的影响,沉积环境逐渐由浅湖、三角洲前缘向三角洲平原过渡,沉积物不断向湖盆中心推进,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构成了进积型浅水三角洲的骨架砂体,砂体发育具有纵向上(自下而上)规模逐渐增大且叠置分布、平面上纵横交错的特征。同时,受短期湖平面波动的影响,席状砂与河口坝在三角洲前缘近湖一侧较为发育。总体上,三角洲砂体的分布范围随着基准面的下降迅速扩张,但发育规模由近源向远源逐渐减弱。基于该研究成果建立了研究区进积型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为该区后续实现扩围增储提供了地质依据。
    • 徐兴友; 刘卫彬; 陈珊; 白静; 李耀华
    • 摘要: 松辽盆地自下而上发育下白垩统断陷层和上白垩统凹陷层双层结构,其中沙河子组二段和青山口组一段分别是断陷层和凹陷层的重要的页岩富集层系。为查明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凹陷、梨树断陷页岩油气资源潜力,围绕关键地质和工程问题,系统开展古环境恢复、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储层精细评价、参数井钻探和地层含油气性测试等工作,部署实施的吉页油1HF和吉梨页油1井分别获高产工业油流和气流,实现了松辽盆地南部陆相页岩油气勘查突破。研究结果表明:(1)长岭凹陷青一段发育陆相高TOC深水层理型和陆相中—高TOC半深水纹层型页岩,其中层理型页岩有机质丰度高、总含油量高,储集空间以层理缝为主,纹层型页岩有机质丰度中等,可动油含量高,储集空间以粒间孔隙为主;(2)梨树断陷沙二段发育一套富钙质、富硅质、富凝灰质的混积页岩,其沉积受控于火山活动、咸化湖盆、层序有序叠置等多重地质事件,该套页岩具有较好的生烃、储集、保存和压裂条件。(3)长岭凹陷青一段实施的吉页油1HF井水平井,首次实施超临界CO_(2)+高黏液造缝复合储层压裂后,获得16.4m^(3)/d的高产页岩油流;梨树断陷沙二段吉梨页油1井,用超临界CO_(2)+N_(2)拌注增能体积压裂后,获得7.6×10^(4)m^(3)/d的高产页岩气流。结论认为,松辽盆地陆相页岩油和页岩气调查的突破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助力“碳中和”具有双重意义,创新形成的超临界CO_(2)高效开发页岩油气与碳地质封存联用技术为实现“增产+去碳”双重目标提供了新思路、新技术。
    • 卢天军; 刘鑫; 姜山; 张亮亮; 宁君; 王海涛; 苏连驰; 武飞; 翁海蛟; 宫天琦
    • 摘要: 文章通过对比分析近年在松辽盆地南部施工的钻孔资料,划分上白垩统找矿目的层泉头组、姚家组、四方台组和明水组的层序地层,并编制岩相古地理图,结合粒度分析,探讨区内沉积演化及其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并以此为依据开展远景预测。研究发现,盆地在填平补齐过程中,主力物源先后经历由盆地南缘→盆地西南缘→盆地西缘的转变。自南向北的姚家期的河流受到高海拔、高落差的古隆起阻挡,发生曲流河向辫状河的逆向转变,在钱家店铀矿床区域内沉积了大规模有利于铀成矿的山间辫状河砂体。盆地南部晚白垩世沉积演化过程中,构造活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控制作用,大断裂夹持的古隆起带之间的山间河谷砂体沉积环境有利于铀成矿砂体的发育,大断裂交汇部位的凹陷区是铀成矿有利区。
    • 段书新; 陈聪; 师钦俊; 汪硕; 刘祜
    • 摘要: 为探究广域电磁法在砂岩型铀矿勘查中的应用效果,以松辽盆地南部宝龙山地区的实测数据为例,从采集频率、视电阻率曲线、探测深度及效果等角度将广域电磁法(WFEM)和音频大地电磁法(AMT)进行了对比,认为:以传统AMT方法所采用的AMTC30探头为例,两种方法高、中频点基本一致,但WFEM最低有效频率远低于AMT;WFEM不存在死频带现象,视电阻率曲线更光滑;WFEM的测深能力、水平成层性和纵向分辨能力均优于AMT方法。宝龙山地区WFEM的应用实例表明:WFEM对浅部沉积地层的水平分层能力和纵向分辨能力较强,可较好地应用于浅层砂体识别等砂岩型铀成矿环境探测中;同时,该方法具有较传统AMT方法更深的探测能力,可探索应用于松辽盆地北部等较深沉积地层的砂岩型铀矿勘查。
    • 佟术敏; 臧亚辉; 封志兵; 李继木; 柳东良; 崔磊; 杨文达; 王智健
    • 摘要: 近年来,松辽盆地南部的找矿成果突出,HLJ地区是该区新探明的铀矿产地。文章对松辽盆地南部HLJ地区进行钻孔岩心的观察、姚家组Th、U质量分数的统计分析、钻孔连井剖面以及地震-钻井资料对比等研究,结果表明:区内铀矿体多呈板状,具有多期次成矿特征,铀矿化集中产出在河道边缘和河流分叉口的位置;部分褐黄色、褐红色氧化砂体存在后生氧化现象,表现出明显的层间氧化作用;铀矿体与断裂空间关系密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HLJ地区铀成矿的主控因素包括多期河道控矿、层间氧化带控矿以及构造控矿3个方面,三者在铀成矿和保矿过程中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 郑健; 王璞珺; 朱建峰; 边伟华; 洪一鸣; 程泽宇; 季金礁
    • 摘要: 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断陷龙凤山地区火石岭组火山碎屑岩已被证实为有效油气储层.笔者选取研究区6口钻井中钻遇火石岭组火山碎屑岩代表性井段,通过岩芯观察、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分析、孔隙度与渗透率测试等,探究火山碎屑岩储层孔隙的发育特征和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火石岭组火山碎屑岩主要为安山质火山碎屑岩及火山碎屑熔岩,岩相以爆发相空落亚相为主;凝灰质胶结火山角砾岩的孔隙度界于3.86%~8.76%之间,平均渗透率为0.397×10-3μm2,储集性能最优.在后期成岩作用过程中,充填作用破坏了绝大部分原生孔隙,溶蚀和构造作用形成的次生孔缝构成了现今有效孔隙的主体,有效孔隙组合以网状微裂缝+溶蚀微孔为主.
    • 丛琳; 李欣欣; 赵国石; 张国臣
    • 摘要: 松辽盆地南部M区块构造复杂,原构造解释成果是基于二维地震资料得出的,随着近些年的开发,已经不能满足生产需求。近年来补充了很多测井、地质资料,并且对M区块西侧进行了三维地震资料的采集。本文通过对三维资料的解释以及三维资料未覆盖的二维地区的重新解释,最后将解释成果通过软件拼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研究区地震构造解释的精度。本次断层解释所得到的断层与原断层相比,主要在断层数量和断层形态上有所不同,并且通过此次构造解释,一些典型问题也得到了良好的解决,为有利区块的优选和布井方案编制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提高了老地震资料精度以及地震勘探解决问题能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