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浅水三角洲

浅水三角洲

浅水三角洲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249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4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451477篇;相关期刊86种,包括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沉积学报、古地理学报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等;浅水三角洲的相关文献由788位作者贡献,包括胡明毅、朱筱敏、周心怀等。

浅水三角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4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51477 占比:99.95%

总计:451724篇

浅水三角洲—发文趋势图

浅水三角洲

-研究学者

  • 胡明毅
  • 朱筱敏
  • 周心怀
  • 朱如凯
  • 郑荣才
  • 吴穹螈
  • 王昌勇
  • 胡忠贵
  • 蔡全升
  • 吴小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尹楠鑫; 罗超; 吴斌; 代洁; 陈岑; 罗波波; 范人杰; 李乐乐
    • 摘要: 针对文南油田文33断块沙二下亚段油藏储层沉积微相展布特征认识不清、开发效果差、开发方案的部署及调整难度大等问题,笔者综合利用研究区的地质、测井等资料,通过岩石成分、结构、泥岩颜色、沉积构造及测井响应等沉积相标志综合分析,再结合研究区区域沉积背景,精细刻画了沙二下亚段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剖析了沉积微相的展布规律。结果表明,文33断块沙二下亚段浅水三角洲由于其湖水较浅,河流营力起主导作用,储层以条带状展布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其次是薄层水下分流河道侧翼和席状砂,河口坝欠发育;储层测井响应存在4个大类、10个亚类的曲线形态特征;最后,根据沉积微相的展布特征建立沙二下亚断的沉积相模式,从而为油田下一步挖潜提供地质依据。
    • 孙靖; 薛晶晶; 费李莹; 宋明星; 贾开富
    • 摘要: 以准噶尔盆地莫北地区侏罗系三工河组为例,基于岩心、录井、薄片、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分析侏罗系三工河组粗粒浅水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及模式。结果表明:莫北地区广泛发育以粗砂岩、中粗砂岩为主的粗粒浅水三角洲沉积,盆1井西凹陷发育控制沉积的两级坡折带和三个区带,凸起—斜坡区发育粗粒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湖泊体系,形成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内前缘、外前缘及砂质碎屑流亚相,整体呈朵状或鸟足状垂直或斜交湖岸分布。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作为前缘骨架砂体,以粗粒、中粗粒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块状和牵引流成因构造发育,物性相对较好。垂向发育多期砂体,侧向砂体相互切割、叠置,连片分布;平面呈近东西方向、宽条带状,发育4支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分布范围广,延伸距离远;类型为温带湿润气候条件下的水进退积、粗粒型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湖盆面积大,物源供给充足。该结果为准噶尔盆地莫北地区及同类区域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 杨昊; 胡明毅; 蔡敏; 王丹; 蔡全升
    • 摘要: 为了研究松辽盆地南部大情字井地区嫩三、四段进积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以及预测有利储层分布,利用岩心、测井及录井等资料,对大情字井地区嫩三、四段沉积相、砂体发育规律等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南部大情字井地区嫩三、四段为一套形成于基准面不断下降时期的进积沉积序列,主要发育湖泊—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受湖平面持续下降的影响,沉积环境逐渐由浅湖、三角洲前缘向三角洲平原过渡,沉积物不断向湖盆中心推进,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构成了进积型浅水三角洲的骨架砂体,砂体发育具有纵向上(自下而上)规模逐渐增大且叠置分布、平面上纵横交错的特征。同时,受短期湖平面波动的影响,席状砂与河口坝在三角洲前缘近湖一侧较为发育。总体上,三角洲砂体的分布范围随着基准面的下降迅速扩张,但发育规模由近源向远源逐渐减弱。基于该研究成果建立了研究区进积型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为该区后续实现扩围增储提供了地质依据。
    • 王少鹏; 李久; 张岚; 秦润森; 张正龙
    • 摘要: 渤海海域南部渤中34地区新近系明下段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储层纵横向变化快,且局部区域受气云影响,地震资料品质低,储层描述难度大。针对研究区浅水三角洲储层发育特征,优化了地震采集参数与震源设计方案,实现了高密度、高覆盖的地震数据采集。引入气云区优势道集模拟技术,依据AVO规律,利用叠前道集中受气云影响小、成像质量高的道集模拟受气云影响大、成像比较差的道集,从而减少了气云对地震资料成像的影响范围;采用潜波层析反演技术,提高速度模型精度,有效改善了气云区内的成像质量。总结了浅水三角洲不同叠置样式砂体的沉积特征,利用等时地层切片、气云区外分流河道砂体发育参数约束气云区影响下河道展布,实现了储层的精细描述。本文方法在渤中34区域应用效果较好,气云区内部新增探明储量300万方,新增开发井10口,新增可采储量82万方。
    • 牛成民; 杜晓峰; 王启明; 张参; 丁熠然
    • 摘要: 通过对渤海海域新生界盆地的构造特征、层序格架下的沉积充填演化和主力烃源岩特征的研究,剖析了该区域规模型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和有利发育区,并明确了下一步的重点勘探领域及攻关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渤海海域大型油气藏的重点勘探层系为古近系沙河街组、东营组和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明下段)。明下段处于湖盆萎缩期,形成了河道、极浅水三角洲和河湖交互体系等3类大型岩性油气藏;东营组形成于坳陷期,受盆外水系供给影响形成滑塌浊积扇和坡移扇2类大型湖底扇岩性油气藏;沙河街组形成于断陷期,受盆内局部物源影响,形成了近源扇三角洲侧向尖灭型、走向斜坡地层超覆型、上倾尖灭型等3类大型岩性油气藏。其中明下段河湖交互体系与沙河街组近源扇体是最有利的领域。(2)黄河口凹陷西段以及部分环渤中凹陷斜坡区的明下段勘探潜力极大,是渤海储量增长最现实的勘探领域;石臼坨凸起西段陡坡带、渤南低凸起陡坡带以及埕北低凸起陡坡带等区域的沙河街组近源扇体为下步勘探的重点突破方向;环渤中凹陷以及辽中凹陷中部和北部东营组湖底扇勘探前景良好;莱州湾凹陷北部等沙三段大型前积三角洲和环渤中凹陷沙一二段滩坝为后续潜在的有利勘探领域。
    • 肖大坤
    • 摘要: 海上油气田受平台规模约束,开发井距大,地质不确定性贯穿开发全寿命历程,对于油藏内部影响开发效果、但无法精确刻画的小尺度(厚度小于5 m、展布范围小于500 m)阻渗屏障体,等效表征是主要解决方案。本文以渤海A油田为例,探讨了小尺度阻渗屏障体的等效表征方法。具体为:首先,基于新近系浅水三角洲地质知识库,从储层构型角度入手,总结了构成潜在渗流屏障的地质界线,包括沙坝-沙坝、沙坝-河道、河道-河道三种界线类型;然后,通过简化界线几何形态模式,开展机理建模,包括两套模型:小尺度网格精细原型模型、大尺度网格粗化等效模型;最后,设定无水采油期、采收率(30年)、剩余油分布规模作为检验条件,开展数值模拟等效实验,落实最优网格方案及渗透性参数,并基于实验结果,建立了A油田典型单元的渗流屏障等效地质模型。
    • 何雁兵; 雷永昌; 邱欣卫; 肖张波; 贾连凯
    • 摘要: 应用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对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东北部韩江凹陷新钻井H4开展了系统分析研究,在其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的基础上,重点对韩江15洼沉积古环境进行了详细分析,初步探讨和阐明了韩江15洼始新世沉积环境及其纵向演化过程,并获得了以下重要成果与认识:(1)重建了韩江15洼始新统古水深、氧化还原条件、古气候、古盐度的演化历史;(2)韩江15洼始新统沉积期主要以浅水环境为主,水体富氧,但文昌组三段水体加深,以弱氧化环境为主;(3)文昌组沉积期气候偏干,进入恩平期气候向湿润转变;(4)韩江15洼文昌期受东南方向海侵影响,水体盐度增高,但恩平期未受海侵影响,以淡水环境为主;(5)根据元素地球化学判别结果、测井相及岩性特征,综合判识韩江15洼始新统文昌组上段(H4探井附近区域)主要为浅水三角洲沉积。上述研究成果及认识,对于深化韩江凹陷始新世沉积环境的认识及海侵影响分析等均具有一定的指导及参考意义。
    • 孙乐; 齐宇; 王波; 房茂军; 李昊; 樊伟鹏; 李文兰
    • 摘要: 康宁气田储层非均质性强、砂体纵向叠置频繁,已钻井揭示康宁气田气层厚度变化快,优质储层的分布较为局限,导致钻井产能差异大。因此,对富气砂体的刻画和沉积体系展布规律的研究是实现康宁气田产能突破的关键。然而,研究区地震资料分辨率低,主频约32 Hz,难以满足砂层组沉积微相分析要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层序地层学、现代沉积学和地震沉积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以二叠系石盒子组四段为研究对象,开展浅水三角洲砂体精细刻画,指导康宁气田高效勘探开发。本文建立了以地震沉积学为理论基础的浅水三角洲河道砂体刻画技术体系,并形成相应沉积演化模式;沉积相展布具有“河道为主,沙坝发育,侧向迁移”的特征;康宁气田盒四段低位体系域和湖侵体系域时期多期砂体叠置是形成盒四段厚层砂岩、砂砾岩展布的核心成因;分流河道微相和沙坝微相是产能贡献的主力沉积相带,为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储集空间。
    • 王曼; 李元昊
    • 摘要: 彬县—长武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油层组是延长组主力勘探层位,但沉积相存在河流、湖泊、深水沉积等多种观点,影响了砂体刻画预测精度,增加了勘探风险。针对此问题,在大量岩心、测井曲线等数据资料和观察野外剖面的基础上,对工区沉积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工区长8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建立了沉积模式图。研究成果丰富了浅水三角洲沉积理论认识,对进一步指导工区砂体刻画及有利区预测提供了理论指导。
    • 赵汉卿; 岳红林; 秦润森; 陈晓明; 刘美佳
    • 摘要: 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BZ油田新近系明下段Ⅱ~Ⅲ油组是其主力含油层位。通过观察分析岩心资料的沉积构造、粒度等特征,综合判定其为浅水三角洲前缘和湖泊沉积环境;应用测井资料、地球物理资料,与钻井资料结合,判定油田范围内浅水三角洲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和分流河道间3种沉积微相,湖泊主要发育滨湖泥岩沉积。BZ油田新近系明下段Ⅱ~Ⅲ油组整体为“泥包砂”环境,厚层砂岩主要发育在水下分流河道,平均厚度在3~5 m,且平面展布相对稳定,砂体连通性较好;薄层砂岩主要发育在水下天然堤,平均厚度在1~2 m,呈窄条状分布在水下分流河道边部,砂体连通性较差,由此总结BZ油田新近系明下段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为油田后期调整和类似油田的储层勘探开发评价提供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