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铀成矿作用

铀成矿作用

铀成矿作用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12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原子能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1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53370篇;相关期刊36种,包括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岩石学报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全国铀矿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方法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等;铀成矿作用的相关文献由332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子颖、刘红旭、张字龙等。

铀成矿作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1 占比:0.19%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53370 占比:99.79%

总计:53482篇

铀成矿作用—发文趋势图

铀成矿作用

-研究学者

  • 李子颖
  • 刘红旭
  • 张字龙
  • 林锦荣
  • 范洪海
  • 蔡煜琦
  • 余达淦
  • 夏毓亮
  • 夏菲
  • 康世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学科

年份

    • 江文剑; 秦明宽; 范洪海; 黄少华; 郭强; 肖菁
    • 摘要: 碎屑岩成岩作用过程中铀元素迁移、聚集规律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文章通过对松辽盆地西南部含矿目的层姚家组碎屑岩成岩作用特征研究,探讨了成岩演化过程中板状铀矿床的形成机理。研究表明,研究区姚家组含矿砂岩主要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成岩作用强度达到中成岩A期,可划分为同生期、早成岩A和B期、中成岩A期和表生成岩期等4个成岩阶段,同时,将成岩演化过程中的铀成矿作用划分为预富集阶段(沉积-同生期)、排铀阶段(早成岩期)、叠加改造作用阶段(表生成岩期)等3个阶段。在沉积-同生期,含矿层段中暗色泥岩发生了铀的强烈预富集作用,其富集的铀可能是铀成矿过程中最主要的铀来源;在早成岩期,压实作用导致铀从高含量暗色泥岩中排泄到邻近砂岩中可能是最重要的成矿作用,铀主要富集在靠近铀源的灰色砂岩中,其成矿流体迁移方向主要是沿垂向上的;在后期表生作用阶段,地表氧化流体对铀矿体产状进行了改造,促使其形成板状矿体。砂岩型铀矿体的产状可能与其铀的来源有着十分密切关系。
    • 徐勇; 姚振凯; 黄宏业
    • 摘要: 纳米比亚纳米布铀成矿区,拥有白岗岩型铀矿床11处,钙结岩型铀矿床15处,矽卡岩型铀矿床1处,铀总资源量超65万tU。前人多从岩浆分异成矿角度研究罗辛等白岗岩型铀矿床,或从表生成矿角度研究兰格海因里希等钙结岩型铀矿床,少有涉及复成因成矿分析罗辛等白岗岩型铀矿床的次生叠加成矿,及表生钙结岩型铀矿与罗辛等铀矿床区域铀成矿的内在联系。运用活化构造理论及大地构造与铀成矿演化分析方法,根据含铀岩石建造、成矿构造及铀矿床类型,探索成矿区大地构造成矿特征。得出成矿区铀成矿具多阶段构造演化、多种铀矿成因、多种成矿铀源,前后累积迭增的铀成矿特征。
    • 贺锋; 刘鑫扬; 刘卫红; 武正乾; 张字龙
    • 摘要: 文章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为例,将“源”到“汇”的研究思路应用到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研究中来,提出将含铀物质从风化剥蚀到汇流、富集的整个物理化学过程看成一个完整“源—汇”系统,以此来探讨砂岩型铀矿的富集机理和成矿规律。鄂尔多期盆地西南缘下白垩统的铀源岩主要为北部、西南部的沉积岩、花岗岩,混杂了少量长英质岩和中性火成岩。沉积期富铀沉积岩和西南部富铀蚀源区为成矿提供了铀源条件,沉积期铀的预富集为铀成矿奠定了部分物质基础;盆缘古隆起区和下切沟壑古地貌单元是铀成矿时期的两种主要汇流通道,含氧含铀水在重力的驱使下沿着古隆起区和下切沟壑向盆内渗透性好的砂岩迁移流动,形成后生氧化蚀变,在氧化带前锋线附近,受有机质、黄铁矿等还原性物质作用富集成矿。砂岩型铀矿“源—汇”系统研究有助于对铀成矿规律的研究和总结,为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下一步铀矿地质勘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禹宝利; 张振强
    • 摘要: 地浸砂岩型铀矿作为水成铀矿,地下水的参与是成矿的关键。在地质调研和样品分析测试基础上,对钱家店凹陷的地下水成矿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姚家组含水层被剥蚀出露,构成直接补给区,其地下水为中性-弱碱性、氧化环境、低矿化度的重碳酸型水;地下水通过剥蚀天窗、断裂排泄;铀以[UO_(2)(CO_(3))_(3)]4-迁移为主,与Ca^(2+)、Na^(+)、Mg^(2+)组成配合物迁移进入姚家组含水层;从补给区至径流区(氧化还原过渡带),地下水矿化度、铀含量大幅增高,溶解氧降低;预示后生氧化成矿作用的发生。铀成矿作用包括沉积期铀预富集、埋藏期铀成矿、隆升剥蚀期铀叠加成矿3个阶段。
    • 郝朋; 郭煦劼; 童勤龙; 叶发旺; 刘波
    • 摘要: 巴音戈壁盆地塔木素铀矿床为典型的扇三角洲层间氧化带型,主要目的层为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上段,为扇三角洲-滨浅湖沉积。沉积特征及层序地层对铀成矿的制约尚不清楚,影响下一步的找矿预测工作。文章通过矿床的目的层层序、体系域的划分、层序界面的识别、沉积体系域的重建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研究,分析扇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与成矿的时空关系,建立其层序-沉积与成矿模型,探讨铀成矿规律。低位体系域扇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和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发育,与上覆湖侵体系域湖相泥岩构成有利的地层结构(泥-砂-泥),有利于含铀含氧水的运移。扇三角洲砂体中赋存的有机质和黄铁矿、扇三角洲湖沼泥岩和分流间湾暗色泥岩等为铀成矿提供了还原介质。矿体主要位于低位体系域扇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中,部分位于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建立层序-沉积与成矿模型,可以为后续勘查及扇三角洲型铀矿找矿预测提供理论基础。
    • 肖振华; 杨忠鼎; 刘学文; 李春华
    • 摘要: 诸广山复式岩体地处湘赣粤三省交界,为我国重要的铀多金属成矿岩体、成矿带,内含著名的鹿井铀矿田。岩体内产出的铀矿床均属花岗岩中低温热液型铀矿床,铀矿床成因和空间上均与花岗岩体有着密切的关系。诸广山复式岩体规模巨大,为多期次、多阶段的复式岩基,热液活动十分强烈。铀成矿作用主要与印支-燕山期岩浆岩活动有关。铀矿床属于地幔流体成矿作用范畴。与铀矿化有关的热液活动大体可分矿前期、成矿期、矿后期。成矿流体中的铀主要来源于地幔流体在上升过程中与地壳岩石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浸取。铀矿田均处于区域深大断裂交汇区,铀矿床定位于主干构造交汇处,铀矿体多赋存于次级构造产状的变异部位。在总结该区铀矿床产出的地质背景、铀成矿基本特征和主要控矿因素的基础上,总结了区内铀矿成矿模式,指出了区内主要的铀矿找矿标志和找矿方向,为区内下一步铀矿勘查工作提供借鉴。
    • 王贵; 王伟; 王刚; 李涛; 刘涛
    • 摘要: 红石泉矿床在中国是最为典型的伟晶岩型铀矿床.近几年,通过系统工作,发现红石泉矿床具有多期次铀成矿的特点,不同成矿期形成了不同的矿石、铀矿物和蚀变特征.分别对不同铀成矿作用的拆分研究发现,在中条晚期花岗质岩浆演化到后期形成了富含晶质铀矿的浅肉红色伟晶花岗岩矿石,基本无蚀变,矿体集中于伟晶花岗岩体核部;在海西期含矿热液沿伟晶花岗岩与黑云母斜长片岩接触破碎带发生钠交代成矿作用,形成紫红色伟晶花岗岩矿石,形成沥青铀矿物;矿石发育钠长石化、赤铁矿化、碳酸盐化和绿泥石化等蚀变.因此,伟晶花岗岩体核部以及伟晶花岗岩与片岩接触破碎带可以作为重要的找矿部位.
    • 杜鹏飞; 康世虎; 苗爱生; 刘武生; 张锋
    • 摘要: 哈达图铀矿床位于内蒙古二连盆地齐哈日格图凹陷北部,是近年国内北方沉积盆地中发现的又一大型砂岩型铀矿.通过研究区钻孔岩心详细观察,结合电子探针和扫描电镜分析,表明铀矿化多产于下白垩统赛汉组上段,其形态主要呈板状,矿石矿物以沥青铀矿为主,铀石次之.空间上,铀与黄铁矿和有机质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吸附态和充填于裂隙、孔隙两种.结合研究区构造演化特征及年代学研究成果,探讨了哈达图矿床铀成矿作用,以期为后续矿床勘查提供依据.
    • 聂逢君; 谈顺佳; 张进; 康世虎; 宁君; 杨建新; 申科峰; 蔡建芳; 严兆彬; 夏菲; 何剑锋; 张成勇; 封志兵; 张鑫; 杨东光; 陈梦雅
    • 摘要: 长期以来,盆地中砂岩型铀矿的成矿与找矿仅关注表生低温氧化作用形成的铀矿化,忽视了复杂地质演化过程中多阶段、多模式的成矿作用.中国北方东部盆地自晚中生代以来经历了伸展-挤压-伸展的多阶段演化过程,铀成矿作用必将对这种多阶段构造演化密切响应.本研究通过中国北方东部巴音戈壁盆地塔木素矿床、二连盆地哈达图矿床、松辽盆地南部钱家店—白兴吐矿床等大型、巨型砂岩型铀矿床的精细解剖,分析矿床中矿体的变化特征和含矿目的层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标记,探索矿床形成的构造、沉积、铀源、还原剂等成矿控制因素,尤其是(古)太平洋板块在不同阶段、以不同的方式俯冲给研究区盆地带来的深刻影响.以区域构造演化为主线,确定早白垩世至晚白垩世早期,盆地在古太平洋板块高角度俯冲下发生伸展裂陷和拗陷作用,厘定砂岩型铀矿含矿目的层巴音戈壁组(K1b)辫状三角洲、赛汉组(K1bs)辫状河、姚家组(K2y)辫状河及曲流河等沉积环境.晚白垩世晚期,由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由高角度转变为低角度,盆地首次出现由伸展裂陷转变为挤压抬升的正反转演化,表生含铀含氧流体与砂岩相互作用,形成以赤铁矿、褐铁矿化等氧化作用为标志的早期氧化带型"卷状"铀矿化.始新世以来,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再次由低角度转变为高角度,盆地构造由挤压抬升转变为伸展张裂的负反转演化,导致正断层与基性岩浆活动,并伴随热流体与含矿目的层砂岩相互作用,出现大量的Fe、Mg碳酸盐、热液硫化物、绿泥石、绢云母等蚀变组合,铀矿体形态由原来的"卷状"变成了"透镜状"、"囊状"、"板状",并伴有高温钛铀矿的出现,形成晚期热液叠加铀矿化.两个成矿时期和两种不同方式的成矿作用被本文凝练为"双阶段双模式"铀成矿.结果表明,针对在中国北方东部提出的"双阶段双模式"铀成矿作用模型,下一步找矿上既要关注早期的氧化带型铀矿化,更要注重晚期的热流体叠加改造型铀矿化.
    • 姚振凯; 黄宏业; 徐勇
    • 摘要: 非洲大陆为全球第二大古陆块,拥有常规铀资源量超400万t.依据活化构造理论,以铀成矿大地构造单元为基础,引入成矿区铀矿床数量和铀资源量的量化标准,对非洲大陆铀成矿进行三级大地构造区划,从小至大分为10个铀成矿区,3个铀成矿省,统归为非洲—阿拉伯铀成矿域.非洲大陆大地构造和铀成矿演化极为复杂,分别按陆核、先期地槽、先期地台、地槽、地台和活化等6个大地构造阶段,进行铀成矿分析.陆核阶段未能形成铀矿床,更未形成铀成矿区,共列出6种不同铀成矿大地构造模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