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薄储层

薄储层

薄储层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185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球物理学、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8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281368篇;相关期刊54种,包括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理工卷、物探化探计算技术、石油天然气学报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第三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 、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石油学会2015年物探技术研讨会等;薄储层的相关文献由600位作者贡献,包括孙夕平、杨国杰、苏明军等。

薄储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8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81368 占比:99.96%

总计:281490篇

薄储层—发文趋势图

薄储层

-研究学者

  • 孙夕平
  • 杨国杰
  • 苏明军
  • 鲍祥生
  • 刘全稳
  • 刘化清
  • 岳欣欣
  • 张新超
  • 张明
  • 戴晓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程志国; 陈勇; 王晓涛; 陈鹏; 蔡志东
    • 摘要: 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构造复杂,油气勘探潜力大。高探1井获得高产油气流,高泉背斜目的层埋藏深、小断裂发育、储层薄,地面地震采集资料分辨能力非常有限。为此,开展了Walkaway VSP(W-VSP)技术攻关,实施了三条W-VSP三分量资料采集。资料对比分析表明,W-VSP资料分辨率明显高于地面地震,能够较清楚地识别小断裂和薄储层,为高泉背斜主要油气层展布及油气藏分析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W-VSP在新疆油田的应用推广提供了经验借鉴。
    • 蔡志东; 杨飚; 王永生; 马学军; 王腾宇; 王玉伟; 孙金佳杰
    • 摘要: 随着分布式光纤传感仪器的不断革新和光纤数据处理方法的持续进步,人们已经在国内外多个探区开展了光纤井中地震技术的应用试验,解决诸如复杂地质构造分析、井控处理参数提取、储层岩性预测等地球物理问题。在中国西部地区,受储层埋深较大、井下温度压力较高等因素影响,常规井中检波器数据采集受到很大制约,光纤井中地震技术在该地区具有一定的优势。介绍了光纤井中地震技术在中国西部地区的系列试验,并分析讨论了在不同地区的应用效果,第一,在复杂构造地区,设计了光纤与常规检波器联合观测系统,采集得到了理想的井中地震数据,通过光缆噪声压制、一致性校正等处理工作,得到了用于刻画复杂构造特征的井中地震成像剖面;第二,在薄层油气勘探区,设计了光纤井地联合采集观测系统,提取井控处理参数辅助地面地震处理,得到了用于岩性描述和薄层识别的高精度井控地震成果;第三,在复杂表层结构区,提出了光纤深井微测井观测方法,并探索了轻型震源与光纤组合的改进技术,为砾岩、黄土塬等复杂表层结构分析提供支持;第四,在碳酸盐岩储层勘探地区,进行了光纤井中地震地质导向试验,证明了光纤井中地震技术具有时效性好、安全系数高、适用性强等特点。结合光纤井中地震技术在中国西部地区的实际应用情况,建议在未来几年内光纤井中地震技术应该致力于数据信噪比提升处理方法攻关,以及光纤在祼眼井中的井壁耦合工艺等方面的研究。
    • 张正鹏; 熊晓军; 肖尧; 张敏知; 唐松; 刘微; 李明
    • 摘要: 川中地区二叠系栖霞组储层厚度薄且主要发育于栖二地层底部,而栖二底界面的地震反射呈现为中、弱强度的弱连续性的波峰反射和空白反射特征,目前三维地震数据体难以准确地识别栖二底界面的地震反射层位。基于井控反褶积高分辨率处理方法,以研究区完钻井井震标定的合成记录的保真度为质控手段,针对栖霞组地层开展了叠后三维地震资料的高分辨率处理,获得了具有高保真度的叠后高分辨率三维数据体。高分辨率处理前、后的三维数据体的对比分析发现:该方法获得的高分辨率三维数据体不仅栖二底界面的地震反射连续性增强,而且栖霞组顶界面的地震反射由于分辨率提高而消除了复波反射。基于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数据体,完成了栖二段地层的构造解释,获得了可靠的栖二底界面的构造图,为栖霞组薄储层预测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 秦雪霏
    • 摘要: 分布于厚煤系之间的薄砂岩储层在地震响应方面,同时受到储层上、下煤岩及炭质泥岩低频强反射所导致的强烈干涉作用,其中煤岩与砂岩之间的地层厚度、煤系厚度、煤含量等因素使地震反射波复杂多变,储层预测结果不确定性较大。针对存在的难题,以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J井区山1段为例,建立不同频段地震数据的煤系反射强度与实钻煤系厚度交会关系,并以最高相关度为依据,优选出对煤岩刻画最为敏感的频段。在此基础上,建立实钻上下两套煤系之间地层厚度与反射波时差量化关系,明确煤间地层空间展布,对研究区山1段石英砂岩厚度与古地形之间的沉积规律进行定量化描述,实现分布于厚煤系之间薄砂岩储层间接预测。该方法对重构数据振幅依赖度较低,且煤系厚度变化、煤含量及井径扩大等因素对预测结果影响较小,对具有相似岩相组合结构的地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邓永辉; 戴建文; 王华; 衡立群; 杨娇; 潘雪徵
    • 摘要: 针对南海东部惠州油田珠江组L油藏储层沉积特征及演化规律认识不清等问题,综合运用岩心、分析化验、测井及地震资料,分析储层沉积水动力环境及沉积微相类型,开展井震结合的薄储层沉积期次解剖,识别刻画L油藏储层沉积期次及演化过程。结果表明:L油藏属于三角洲前缘沉积,处于河流、波浪、潮汐水动力的共同作用区,三角洲沉积受海洋水动力作用改造明显;识别出古珠江与东沙滨岸砂两支物源体系,北部古珠江三角洲是主控物源体系;L油藏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及席状砂沉积微相,连片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优势储集相带类型;空间上识别出四期三角洲前缘复合沉积体,北部的三期古珠江三角洲沉积体系自西向东叠置发育,形成L油藏的主要储集砂体,南部发育的一期东沙滨岸物源三角洲沉积与L油藏主体区连为一体,是油田开发后期挖潜的目标。
    • 伍泽云
    • 摘要: HX地区沙三上亚段的碎屑岩储层是一套有利储层,但是在火成岩的屏蔽作用下,利用常规叠加地震资料难以有效识别,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的勘探进程。针对该问题,运用wedge模型测试验证了零入射角地震资料在薄储层预测中的优势,以HX地区新采集的“两宽一高”地震资料为基础,制订了零入射角地震资料提取与应用流程,在测井曲线预处理、横波速度预测、叠前CRP道集优化及分析的基础上,提取了零入射角地震资料,并对沙三上亚段的薄砂泥岩储层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零入射角地震资料能够克服叠加结果的先天缺陷,从而获取地层界面垂直反射保幅保真信息,剖面分辨率更高,井震吻合更好,储层预测的精度更高,尤其是对薄储层的刻画能力尤为突出。根据储层预测的结果,在HX地区部署了H34井,钻遇了预测的有利储层,试油结果获得高产,新增石油地质储量超千万吨。研究成果为该区后续井位部署和储量上报提供了依据。
    • 袁成; 苏明军; 倪长宽
    • 摘要: 薄储层是近年来我国油气勘探的重点目标之一,提高地下薄储层识别能力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薄储层预测,由于地震分辨率及邻层干涉等因素的制约,基于反射地震数据直接探测地下薄储层的难度较大.为此,采用一种新的稀疏贝叶斯学习理论开展地震反射系数反演,并在获取地层反射系数的基础上计算地层相对波阻抗信息,通过设计线性FIR滤波器滤除地层相对波阻抗计算过程中的低频累积误差,进而开展薄储层高精度预测.实际资料应用表明:新的基于稀疏贝叶斯学习理论的地震反射系数反演方法可大幅度提高地层反射系数的计算精度,为获取高精度地层相对波阻抗奠定了基础;设计的线性FIR滤波器能够有效拟制地层相对波阻抗中的低频累积误差,提高了薄储层识别精度.与传统地震振幅属性相比,本次研究获取的地层相对波阻抗信息能更精确地表征薄储层平面形态展布特征,并能有效提高薄储层勘探的成功率.
    • 刘威
    • 摘要: 大牛地气田薄储层压裂井缝高失控严重,裂缝内有效支撑效率在50%以下,支撑剂利用率较低,影响裂缝导流能力和压后产量.针对此难题,文中开展了大牛地气田薄储层控缝高压裂工艺技术研究及应用.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改变排量和压裂液黏度,可以有效控制裂缝延伸.中黏、低黏压裂液在提高缝长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低黏压裂液容易形成较窄的缝宽,前置液阶段可采用低+中黏压裂液组合,有效控制缝高,提高缝长和缝宽.开展了支撑剂组合加砂、变黏度多元组合、前置酸预处理和泵注模式优化等薄层配套压裂工艺研究,在有效控制缝高的同时,降低作业风险.研究成果在大牛地气田薄层水平井中取得显著效果,平均无阻流量为8.6×104m3/d,初期平均产气量稳定在2.8×104m3/d,较优化前提高了 55%.
    • 覃素华; 刘雷颂; 李想; 谢亮; 刘运宏
    • 摘要: Q区块目的层为砂泥岩薄互层,常规方法预测的储层精度不能满足油田时下的需求。通过调研,认为薄互层具有各向异性,“两宽一高”地震数据的出现,为各向异性解释提供了数据基础。通过理论分析,采用分方位马尔科夫链地质统计反演预测储层展布规律。该方法将马尔科夫链转移概率与贝叶斯遗传概率相结合,利用地震波组特征进行约束,同时,方位信息的加入为储层预测精度的提高提供了选项。突破了以往只在碳酸盐岩及基岩各向异性反演的认知限制,使碎屑岩薄储层中的各向异性得以体现。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证实了优势方位的储层预测精度优于其他方位。
    • 李昌峰; 冉飞; 温善志; 柯光明; 陈兰
    • 摘要: 元坝气田上二叠统长兴组礁滩相气藏的开发过程中,多种因素引起目的层深度的变化以及储层非均质性,给水平井施工中准确钻遇目标地质体带来了极大困难.为了提高优质储层钻遇率,笔者根据前期生物礁储层分布规律研究成果,结合随钻地质、测井和物探等资料,分析礁体分布地质模式,通过储层深度精确预测、岩性识别、储层评价和地层水识别等技术的结合,建立水平井轨迹优化调整技术,进而确立具底水、多礁体、薄互层和较厚礁体等多种储层水平井轨迹.该技术在元坝气田开发过程中广泛应用,水平井储层钻遇率达82.1%,在提高产能上取得显著效果,测试井平均无阻流量292×104 m3/d,实现了动用储量最大化、多穿优质储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