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震异常

地震异常

地震异常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155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3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51655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防灾减灾学报、地震、地震学报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1海洋和综合地球物理发展研讨会、2010“大陆地震成因与强震预测”学术研讨会、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等;地震异常的相关文献由418位作者贡献,包括邓志辉、耿杰、陈梅花等。

地震异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3 占比:0.28%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1655 占比:99.72%

总计:51802篇

地震异常—发文趋势图

地震异常

-研究学者

  • 邓志辉
  • 耿杰
  • 陈梅花
  • 张昭栋
  • 申旭辉
  • 马晓静
  • 冯丽丽
  • 司秀根
  • 平建军
  • 张学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艳芳; 付虹; 胡小静; 王赟辉
    • 摘要: 通过对2022年1月2日宁蒗M_(S) 5.5地震前震中附近地区地震学、地下流体、定点形变等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本次地震前多学科异常呈现以下特征:①M_(S) 5.5地震发生在宁蒗地区M_(S)≥5.0地震平静近10年背景下,震中附近M_(L)≥3.0地震于震前1年形成空区,主震发生在空区边缘,空区长轴180 km,按照川滇地区统计公式计算,未来发生地震的震级为5.8±0.5,与宁蒗M_(S) 5.5地震大小相当;2015年以来,震中附近50 km范围内M_(L)≥3.0地震呈平静—活跃—平静—发震的特征;②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均于震前7个月内出现,集中分布在滇西北地区距震中300 km范围内,且水温和水位测项异常出现较早;③定点形变采用NS向与EW向幅值相加来描述同一观测资料的变化,数据曲线幅值增大可作为临震异常3个月短期指标,距震中越近,观测台项异常比例越高;④大部分宏观异常出现在震前3个月内,宏观异常增多可作为时间预测判据。综合上述多学科异常,认为地震学异常出现最早,可用于判定发震区域,用流体和定点形变观测异常追踪时间,宏观异常更多作为短期判定指标,可为宁蒗地区M_(S)≥5.0地震资料积累提供跟踪思路和方法。
    • 解滔; 卢军; 杜学彬
    • 摘要: 本文提出一种自适应计算变化幅度的方法,用于提取直流视电阻率中短期异常。采用傅立叶滑动方法计算日均值或月均值曲线的年变化成分,将观测值减去年变化得到去年变数据;之后采用小波分解方法提取去年变数据的趋势变化,以去年变后曲线每一次穿过趋势线时的观测值为起点,计算之后数据相对于该起点值的变化幅度,并采用整个分析时段内变化幅度的2.5倍累计均方差均值作为异常阈值线。该方法有效缓解了在传统原始曲线分析中对异常起始时间的界定问题;基于多年常态变化幅度的异常阈值线,可用于提取变化幅度低于现有异常阈值1%的中短期异常。
    • 鲍志诚; 查小惠; 高小其; 赵影; 赵爱平; 许志山; 陈江贻; 蒋雨函
    • 摘要: 对江西省九江地震台2号观测井井水、大气降水、马尾水泉水及天花井水库水的常量化学组分、氢氧同位素及氚活度数据进行分析,讨论九江台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成因及补给循环过程,揭示九江地震台2号井对构造活动响应灵敏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发现九江台2号井水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Mg型;氢氧同位素指示九江台2号井水属于大气降水成因型,补给高程为647 m;氚活度分析给出的地下水年龄显示九江台2号井既有老水补给又有近10年的新水补给。分析结果表明,九江台2号井既有浅表水特征又有深循环水的特征,暗示两个不同补给源的含水层通过不同循环路径上升至浅表,而深部含水层可能携带部分深部构造活动的氡,并在瑞昌—阳新M_(S)4.6地震前出现较显著的异常信息。
    • 杨牧萍; 钱庚; 张学民; 孔祥瑞; 申旭辉; 张萌; 翟丽娜; 金艳铭
    • 摘要: 利用我国第一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电场探测仪(EFD)载荷记录到的ULF/ELF频段电场功率谱密度(PSD)数据,限制Dst≥-30 nT和K_(p)<3排除空间磁环境扰动后,分4个频段对2020年唐山古冶M_(S)5.1地震和2019年吉林松原M_(S)5.1地震前后空间电场时空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2020年唐山古冶M_(S)5.1地震4个频段扰动幅度均显示出震前先抬升至最高点超过2倍均方差,而后在下降过程中发震,震后恢复的规律,且第2频段异常尤为明显;4个频段扰动幅度时间序列特征相似,且震前均超过2倍均方差。2019年吉林松原M_(S)5.1地震不同频段的扰动幅度时间序列特征不同,仅有第2频段超过2倍均方差。2次地震均在第2频段(371~879 Hz)出现震前异常扰动,认为该频段是地震异常提取的优势频段。
    • 樊文杰; 艾萨·伊斯马伊力; 冯丽丽; 李霞; 管贻亮; 何畅; 廖晓峰; 贺曼秋; 刘素珍; 袁文秀
    • 摘要: 基于国家地磁台网中心的地磁秒采样数据,采用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法,计算了 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全国各地磁台站的极化值,对2019年中国大陆西部(110°E以西)极化异常进行了分析,研究了 2020年于田Ms6.4等中强地震前地磁极化异常变化特征及其与后续地震的关系.研究发现:①地磁极化异常具有空间成组特征,即空间上多个地区可以同时出现地磁极化异常;地磁极化异常一般被认为是震前震源区发生断层蠕动或岩石破裂导致的电磁辐射,这意味着震前可能会有多个地区同时发生断层蠕动或岩石破裂,这一现象似乎表明有一个"力源"在主导多区域同时发生断层蠕动或岩石破裂.②地磁极化异常的后续地震具有成组特征,即一个地区出现极化异常后可能发生多次地震.该现象对日常会商分析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即此类异常发生预期地震后可能还会有类似地震的发生.③以往的一些研究认为地磁极化异常一般在震前2-3个月出现,但本研究发现极化异常出现后10个月在异常区域仍然会发生地震,这表明电磁辐射异常可能不仅仅是短临异常,还可能具有中期指示意义,即断层蠕动或岩石破裂发生时间可能在震前近1年左右便已开始.这一发现对目前许多类似地震电磁异常研究仅仅分析异常后3个月左右内地震提出了挑战.
    • 平建军; 单连君; 马栋; 平彩鹏
    • 摘要: 1999年11月1日,山西大同阳高地区发生5.6级地震.震前,根据华北地区中强以上地震的一些中短期预测指标,结合晋冀蒙交界地区出现的地震活动性和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对该地震做出预测.文章回顾大同-阳高5.6级地震的预测过程,积累的工作经验可为晋冀蒙交界地区地震预测提供参考,也为今后该地区的地震预报研究提供借鉴.
    • 李军辉; 姜楚峰; 吴迎燕; 范文华; 冯丽丽
    • 摘要: 本文研究了地磁日变化感应电流的短期原地重现异常(简称重叠异常)与两次强地震前重力变化的关系,结果显示,两次强震前都出现感应电流重叠异常,在异常后半年内,重叠段端部附近区域出现重力负异常,其后发生地震.感应电流的重叠段与上地幔和壳内高导带走向基本一致,线状集中分布的地磁日变化感应电流的量级达数千安培,推测其孕震机理可能是某种因素导致上地幔和地壳内高导带出现"裂纹",深部流体进入"裂纹"形成"短时间高导通道",当"短时间高导通道"持续多天,或短期内原地不同日期出现"短时间高导通道"后,出现重叠异常,感应电流在重叠段端部高阻区产生热量,介质的热膨胀导致其上方地面发生变形,引起重力下降,并导致地壳水平挤压高应力处断层间摩擦阻力变小,发生地震.
    • 李滔; 孙丽; 丁宁霞
    • 摘要: 通过对2021年5月22日玛多7.4级地震前,青海省内部分区域的地震拟合优度进行计算,显示自2018年6、7月起,青海东部、南部区域的地震拟合优度出现低值持续异常,但不同区域的异常进程存在差异。经过分析认为出现异常的区域均与南北地震带有较为密切构造关系。
    • 冯志生; 倪晓寅; 戴苗; 李鸿宇; 姜楚峰; 冯丽丽; 李军辉; 戴勇; 黄颂; 姚丽; 章鑫; 袁桂平
    • 摘要: 通过分析台站之间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相关性,研究中国大陆南北带地区90°E~110°E,2009~2018年地磁日变化感应电流线状集中分布现象与Ms≥6.0地震关系.统计发现,我国每月平均出现约2次感应电流集中分布现象,且10天左右内有原地重复出现现象——感应电流集中分布重叠异常,原地重现的集中分布感应电流日期间隔一般在10天左右以内,原地重现日期一般不连续,重现次数一般仅有2次.研究发现,我国南北带2009~2018年共出现重叠异常23次,20次重叠异常出现后18个月内重叠段发生Ms≥6.0地震,对应率高达87%,地震基本发生在重叠段端部250km以内,重叠段发生2次Ms≥6.0地震的比例较低,约35%;重叠段2个端部均发生Ms≥6.0地震的比例极小,仅约9%.部分重叠段走向与已经发现的上地幔和地壳高导带埋深走向基本一致,推测重叠异常发生在上地幔和地壳高导带附近,是来自上地幔和地壳内高导带附近的地震异常信息.目前已知,中国大陆强地震主要发生在上地幔高导层的隆起区一带及其壳内高导层发育地区,深部电性测深结果表明,大震易于发生在电导率急剧变化的梯度带,但这些地区何时发生地震还未得知,本文发现的重叠异常解释了这些地区1~2年内是否发生地震这一问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