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岩石破裂

岩石破裂

岩石破裂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264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地球物理学、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4篇、会议论文53篇、专利文献13153篇;相关期刊92种,包括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地震学报、地球物理学报等; 相关会议43种,包括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五次学术大会、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等;岩石破裂的相关文献由627位作者贡献,包括唐春安、唐世斌、李连崇等。

岩石破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4 占比:1.23%

会议论文>

论文:53 占比:0.40%

专利文献>

论文:13153 占比:98.38%

总计:13370篇

岩石破裂—发文趋势图

岩石破裂

-研究学者

  • 唐春安
  • 唐世斌
  • 李连崇
  • 赵兴东
  • 冯夏庭
  • 朱万成
  • 杨天鸿
  • 刘建坡
  • 李元辉
  • 王川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魏炯; 高富强
    • 摘要: 自然界所有的物质都处于由空间和时间构成的四维时空之中,任何力学过程都是与空间和时间相关的过程。但准静态加载条件下的时间维度往往为人们所忽略。文章通过数值计算,解释了准静态力学问题简化为静态问题的合理性,证明了准静态加载条件下动态分析的正确性,讨论了其时间步长的选取原则。研究表明:动力问题和静力问题(准静态问题)具有统一性,在准静态加载条件下选择动态求解器计算是可行的,应力波的传播、透射和反射对计算结果没有影响;在动力计算中,时间步长选取不但与单元尺寸和波速有关,而且与加载速率相关,在准静态加载条件下,选择较大的时间步长依然可以保证计算精度;时间步长对岩石的应力应变曲线和损伤与破裂模式影响较大。为保证岩石应力应变曲线和破裂模式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时间步长应小于0.03tp。
    • 周建华; 杨成祥; 孔瑞; 陈祥艳
    • 摘要: 为研究真三向应力下硬岩破裂过程3个主应力方向超声波波速变化规律及其与岩石破裂的关系,对云南砂岩开展了一系列真三轴试验,获得了砂岩破裂过程中3个主应力方向的波速变化特征,发现了3个方向波速具有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最大波速、波速初始下降时的σ和峰后波速变化特征。波速分析表明,最小主应力方向波速最能够反映岩石破裂过程。将基于最小主应力方向波速计算的损伤变量与裂纹体应变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损伤变量能较好地反映岩石破裂演化过程。为了更好地描述岩石破裂演化过程,用Power函数拟合了岩石破裂增长阶段损伤变量的演化曲线,建立了多阶段破裂演化方程。试验数据拟合结果表明,该方程与试验数据拟合良好。
    • 贾蓬; 祝鹏程; 李博; 徐雪桐
    • 摘要: 岩石损伤破裂过程的实时声学特性与其损伤发展密切相关,为获得岩石破坏过程中的实时超声波声学参数与岩石应力及损伤的内在关系,利用实时超声波声学参数预测岩石的应力状态以获得破坏前兆信息。首先,采用HS-YS403B型岩石声波参数测试仪对花岗岩、红砂岩和大理岩试样在单轴压缩过程中的实时超声波进行测试,获得不同岩石压缩过程中的实时纵、横波波速变化规律、岩石动弹参数与岩石受力状态的内在关系;然后,基于实时超声波声学参数,提出评价岩石损伤和预测岩石破裂的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实时横波波速变化可分为快速上升阶段、平稳增加阶段和下降阶段,分别对应岩石裂纹的萌生、扩展和贯通;进入下降阶段后,实时横波波速先于实时纵波波速达到峰值点,表明实时横波波速峰值点可以作为岩石,尤其是渐进性破坏特征明显的岩石破裂的前兆;压密方向的实时纵波波速和横波波速与岩石所处的应力状态呈指数函数关系,可用于预估岩石的应力范围;利用实时首波振幅定义的损伤变量能够有效反映岩石内部损伤发展的程度,实时纵、横波谱面积与主频幅值均能有效预测岩石破裂,其中实时横波的预测效果优于实时纵波的预测效果。
    • 杨战伟; 才博; 范文同; 王辽; 韩秀玲
    • 摘要: 针对深层致密储层杨氏模量高、地应力高导致破裂压力高难以压开这一难题,通过室内实验研究岩石破裂特性,对储层改造过程中降低破裂压力的技术方法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了岩石破裂损坏过程中内部岩石结构的变化,结合岩石抗压强度实验论证了循环加载对应力峰值的影响,通过分析脉动压力在岩石孔隙中的传播机理,阐述了波动能量对岩石造成的疲劳破坏.研究表明,岩石在循环加载外力作用下,其刚度即峰值应力会逐渐降低,利用脉冲式水力激荡循坏加载的方法可实现降低地层破裂压力.利用该技术对中石油南方勘探公司三水区块及塔里木塔北区块两口水平井较致密层段进行压裂改造,分别进行9次及4次加压泄压施工,对水平井整体改造作业的成功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 陈孜虎
    • 摘要: 针对矿山开采领域爆破存在的问题,采用储能30、80、100 kJ冲击波发生装置对大尺寸页岩进行不同次数的冲击波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冲击波装置能量从30~100 kJ时,随着增加单次脉冲能量的强度,作业次数逐渐减少,破碎效果显著增强;随着能量增大到80~100 kJ时,会对岩体产生较大裂缝,在钻孔周围形成很多破碎区域和较多裂纹,达到破碎的目的,验证了脉冲冲击波破碎岩石的可行性。控制冲击波单次冲击能量和作业次数,可以实现破碎影响范围的可控化,降低传统爆破手段产生的不利影响。
    • 陈孜虎
    • 摘要: 针对矿山开采领域爆破存在的问题,采用储能30、80、100 kJ冲击波发生装置对大尺寸页岩进行不同次数的冲击波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冲击波装置能量从30~100 kJ时,随着增加单次脉冲能量的强度,作业次数逐渐减少,破碎效果显著增强;随着能量增大到80~100 kJ时,会对岩体产生较大裂缝,在钻孔周围形成很多破碎区域和较多裂纹,达到破碎的目的,验证了脉冲冲击波破碎岩石的可行性.控制冲击波单次冲击能量和作业次数,可以实现破碎影响范围的可控化,降低传统爆破手段产生的不利影响.
    • 樊文杰; 艾萨·伊斯马伊力; 冯丽丽; 李霞; 管贻亮; 何畅; 廖晓峰; 贺曼秋; 刘素珍; 袁文秀
    • 摘要: 基于国家地磁台网中心的地磁秒采样数据,采用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法,计算了 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全国各地磁台站的极化值,对2019年中国大陆西部(110°E以西)极化异常进行了分析,研究了 2020年于田Ms6.4等中强地震前地磁极化异常变化特征及其与后续地震的关系.研究发现:①地磁极化异常具有空间成组特征,即空间上多个地区可以同时出现地磁极化异常;地磁极化异常一般被认为是震前震源区发生断层蠕动或岩石破裂导致的电磁辐射,这意味着震前可能会有多个地区同时发生断层蠕动或岩石破裂,这一现象似乎表明有一个"力源"在主导多区域同时发生断层蠕动或岩石破裂.②地磁极化异常的后续地震具有成组特征,即一个地区出现极化异常后可能发生多次地震.该现象对日常会商分析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即此类异常发生预期地震后可能还会有类似地震的发生.③以往的一些研究认为地磁极化异常一般在震前2-3个月出现,但本研究发现极化异常出现后10个月在异常区域仍然会发生地震,这表明电磁辐射异常可能不仅仅是短临异常,还可能具有中期指示意义,即断层蠕动或岩石破裂发生时间可能在震前近1年左右便已开始.这一发现对目前许多类似地震电磁异常研究仅仅分析异常后3个月左右内地震提出了挑战.
    • 唐世斌; 孙康; 张永亮; 吴斐
    • 摘要: 大量的岩体失稳与节理、裂隙的起裂、扩展和贯通密切相关,裂纹扩展机理及分析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工程意义.数值模拟作为一种有效的岩石破裂分析方法备受研究者青睐,但目前的模拟方法在分析压剪闭合等复杂裂隙的力学行为时,还存在诸如扩展路径锯齿化、网格依赖、扩展步长受限等问题.基于此,以巴西圆盘为基本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初始裂隙类型(张开、闭合、填充)、接触摩擦、裂隙倾角等物理力学参数对裂纹扩展特性的影响及破裂机理的研究.首先,基于岩石断裂力学理论和裂纹尖端应力场,运用最大周向应力准则(MTS)研究了张开、闭合等初始裂纹扩展过程,分析了产生锯齿状扩展路径的内在原因,以及传统方法在快速、有效的裂纹扩展路径模拟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准脆性材料破裂局部化理论的岩体断裂模拟方法,避免了断裂参数计算不准的难题,显著提高了计算的易操作性和精度.此外,通过裂纹尖端区域的局部网格自动重划分,单步的扩展长度并不受网格大小的限制,解决了裂纹扩展的网格依赖问题.最后,通过对裂纹扩展过程力学特性以及起裂角度、扩展路径等分析,获得了整个破裂过程中裂隙面的接触、分离及再闭合等状态以及裂纹扩展的力学机理.该研究提高了岩石破裂过程模拟的效率和准确性,弥补了目前有关压剪应力状态下闭合裂纹扩展研究的不足,实现了破裂路径的精细模拟.
    • 张帅; 杨润海; 谭俊卿
    • 摘要: cqvip:1研究背景声发射是指岩石在受力过程中发生变形和破裂,其应变能释放所监测到的一种物理现象,而b值是表征地震震级—频度关系的参数,研究人员发现,b值具有非线性特征,且与岩石破裂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岩石试件变形破坏过程中产生的声发射事件模拟地震,进而研究不同加载条件下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的声发射b值变化特征,可用于监测岩石受力破坏过程中内部预存微裂隙的活动状态,有助于揭示岩石损伤机理及岩石的破坏程度,也可作为岩石失稳预警参数,捕捉地震发生的前兆信息。
    • 张凯月; 张思远
    • 摘要: 通过对自然状态花岗岩进行双轴加载试验,八通道收集声发射信号,分析破裂过程的大能量信号前后的相位谱变化.结果 表明:自然状态的花岗岩每阶段大能量点之前的线性相位占比情况均小于大能量点之后的线性相位占比情况,且大能量点的相位谱均为线性相位,随着破裂的进行,自然状态的花岗岩的破裂更加集中.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