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循环加载

循环加载

循环加载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3年内共计402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金属学与金属工艺、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8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208710篇;相关期刊160种,包括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第十五届北方七省市区力学学会学术会议、四川省第二届实验力学学术会议、四川省力学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等;循环加载的相关文献由112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润、杨显杰、王乐等。

循环加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8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08710 占比:99.87%

总计:208989篇

循环加载—发文趋势图

循环加载

-研究学者

  • 刘润
  • 杨显杰
  • 王乐
  • 高庆
  • 黄茂松
  • 王学军
  • 迟毅林
  • 单治钢
  • 吴金标
  • 廖蔚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婉颖; 余玉洁; 田沛丰; 聂熙哲; 丁发兴; 余志武
    • 摘要: 钢材经历火灾高温和冷却后其材料力学性能会发生不同程度退化,已有研究主要关注过火后钢材的残余静力性能。为研究经历火灾高温且不同方式冷却后高强钢的残余静力和滞回性能,对于历经500°C~1000°C高温后高强Q690在自然冷却和浸水冷却后的钢材进行了单调拉伸试验以及4种不同加载制度下的循环加载试验。结果表明,当过火极限温度不高于600°C时,在自然冷却和浸水冷却模式下,高温后Q690钢材单调拉伸和循环荷载下强度发展基本与常温未处理钢材类似。未过火高强Q690钢在循环荷载下表现出应变强化和循环软化效应。过火温度高于600°C且自然冷却下,过火后Q690钢随过火温度提高,其初始屈服强度下降。在浸水冷却下,过火冷却后高强钢初始屈服强度提升。且在循环荷载作用下,高温过火后Q690钢均表现出更为显著的应变强化效应,以及在等应变幅循环下均由未过火状态时的循环软化逐步转化为高温过火后的循环硬化效应。根据试验结果拟合了过火后Q690钢的Chaboche循环本构模型参数,可用于火灾后Q690钢结构的残余抗震性能评估。
    • 包胜; 赵政烨; 杨健; 顾益斌
    • 摘要: 以往的研究已经证明加载速率会对铁磁性材料的力学行为和周围压磁磁场产生影响,为了进一步研究历史加载速率对后续压磁磁场演变规律的作用,对Q345工程结构钢进行了一系列循环拉伸试验,采用磁通仪对试件压磁磁场进行在线监测,研究试件在经历不同的历史加载速率后,其压磁磁场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加载速率历史是影响压磁磁场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 冯师; 盛华; 张海军; 包小华; 沈俊
    • 摘要: 双轮铣槽机开挖地下连续墙碰到硬岩层时,需要借助辅助破岩施工措施,通过降低岩石强度使岩石生成裂隙,再到逐渐破碎,岩石的破碎过程持续时间很短。为了探讨不同角度裂隙对岩石体破碎的影响,使用无预制裂隙口0°、30°、45°、60°、90°共5种带有不同角度预制裂隙的青砂岩进行循环加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0°和30°预制裂隙的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下降最多;45°预制裂隙的岩样的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随循环加载次数的增加,变化更为明显;45°预制裂隙岩样循环加载次数为10~50次,随着循环次数增加,单轴抗压强度不降反升,达到30次后强度趋于稳定。
    • 黎嘉涛; 杨毅
    • 摘要: 在实际检测中梯凳进行循环加载试验,验证加载部位相关零件的耐久性时发现验证周期长且费用昂贵。通过有限元分析手段,结合实际比例建模对整体试验进行了仿真分析。且分别设置了模拟实际加载与计算结果后处理两种不同方案,将分析结果与实际试验结果进行比对。其中有限元分析结果数据极为逼近实际测试数据。综合分析后可表明:文中采用的方案分析方法合理,该方案可供后续类似结构及试验方法借鉴和参考。
    • 陈健华; 刘俊; 秦海雅
    • 摘要: 针对某加固计算机电路板开展PCB设计、热设计和热循环加载条件下的应力、应变分析,开展CCGA焊点在热循环加载条件下的应力应变过程分析是可靠性研究的重要内容。CCGA焊点在热循环过程中,由于陶瓷芯片载体与基板材料之间的热膨胀失配而导致焊点的蠕变疲劳失效问题。本文建立CCGA三维焊点模型,进一步建立CCGA封装元件PCBA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了CCGA焊点在热循环条件下的应力应变过程。与试验结果图片比对分析了CCGA焊点破坏机理。
    • 徐颖; 卜静武; 刘雨夕; 徐英才
    • 摘要: 为了研究循环荷载下橡胶掺量对混凝土断裂力学性能的影响,对5种不同橡胶掺量(0、5%、10%、15%、20%)的带缺口混凝土梁分别开展了单调和循环加载断裂试验。根据断裂试验获得的荷载裂缝口张开位移(P-CMOD)曲线计算了橡胶混凝土的断裂能和耗散能,结合典型橡胶混凝土试件的破坏形态,综合分析了加载工况及橡胶颗粒掺量对混凝土断裂力学性能及能量耗散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橡胶掺量的增加,橡胶混凝土强度和弹性模量逐渐降低,而断裂能值逐渐增大。在循环加载工况下,混凝土耗散能随循环加载过程的持续逐渐累积过程与裂缝口张开位移的累积过程类似,损伤破坏过程呈现“三阶段”特征。总耗散能随橡胶掺量增加而增加,但始终不超过其断裂能。
    • 沈溱原; 黄忞; 魏俊超; 张琦; 吴润发
    • 摘要: 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3种不同修复基台循环加载前后扭矩丧失以及基台沉降。方法将30枚内六角种植体随机分为3组,每组10枚种植体,并连接相应修复基台。A组种植体连接原厂成品基台,B组种植体连接铸造基台,C组种植体连接第三方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基台。通过光学影像测量仪测量3组基台莫氏锥度。使用数显扭矩计测量循环加载前后的移除扭矩。试件在疲劳机上进行循环加载,循环载荷应力振幅范围为0~250 N,以10 Hz的频率施加10万个周期的循环载荷,循环加载后测量基台沉降值。配对t检验用于分析组内循环加载前后扭矩丧失量。方差分析及TukeyHSD检验用于比较基台莫氏锥度、移除扭矩丧失量和基台沉降值的组间差异。结果配对t检验显示3组基台循环加载前后扭矩丧失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所有组中基台经循环加载后螺丝扭矩均有显著下降。不同基台与种植体连接部位之间存在差异。就本实验有限的数据提示成品基台在经过循环加载后对基台螺丝扭矩的维持效果优于铸造基台和第三方CAD/CAM基台。
    • 张静; 温森; 周志勇
    • 摘要: 目的研究混凝土在复杂三轴循环载荷下的动力本构模型,为探求混凝土结构在复杂荷载作用下的累积变形与破坏规律提供基础理论。方法在梨形边界面模型的框架下,针对混凝土在应力偏平面上的三轴拉-压加载情况,提出一个细化模型。该模型包含一个加载面和一个形状相似的边界面,采用非相关流动法则,通过加载面和边界面在应力空间的演化来描述混凝土在加卸载作用下的循环塑性、损伤、变形累积的特性。结果运用模型对混凝土试块在偏平面上的两种循环加载情况—沿着拉伸-压缩方向以及仅沿着压缩方向的试验结果进行了预测,得到的广义剪应变-平均应变关系曲线和应力-应变关系曲线与试验曲线的变化规律相同。结论该模型模拟的应力-应变曲线比较合理,能够反映滞回曲线形状和面积的变化情况,能够描述应力-应变曲线的上升-下降段,能够表现出混凝土的剪胀特性。
    • 王海泉; 周子龙; 李俊平; 赵源
    • 摘要: 岩柱是地下工程中关键性支护构件。地震发生时,地下关键岩柱势必遭受主余震序列荷载和其他受损岩柱迁移载荷的动力扰动。通过大理岩循环加载试验,本文研究了主震损伤对关键岩柱在余震阶段的损伤演化与破坏特征的影响。试验首先采用4级不同预应力(10、30、50和70 MPa)模拟主震不同损伤程度,随后施加相同幅值循环应力(10 MPa)模拟余震过程,直至岩石试件破坏。研究结果表明:主震损伤会明显弱化地下岩柱在余震阶段的承载强度和变形抵抗性能。同时,主震损伤会明显影响关键岩柱的最终破坏模式,导致小尺度岩屑的比例显著增加。本研究有助于了解地下未加固岩柱的抗震性能和优化地下岩柱工程设计。
    • 张国发; 沈勇; 周观根; 杨海平; 吴旖文
    • 摘要: 为满足实际工程对钢板组合剪力墙多样化的需求,提出了新型钢板组合剪力墙,用Abaqus软件对新型钢板组合剪力墙创建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分析计算以研究新型钢板剪力墙的受力性能。分析结果表明,钢板组合剪力墙在竖向加载、水平拟静力推覆及水平循环加载下均表现出较好的承载能力,受力及变形趋势与现有常用钢板剪力墙相一致,符合理论预期;增加墙体厚度可明显提高组合墙的竖向承载力,但考虑到建筑功能及构造要求,墙体厚度不宜过大,一般墙厚取为150~200mm较为合适;通过有限元计算承载力与规范公式计算承载力比较,验证了轴压承载力、压弯承载力作用下规范公式的适用性,通过规范公式计算的承载力可以为新型钢板剪力墙应用于实际工程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