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应力路径

应力路径

应力路径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600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93篇、会议论文66篇、专利文献83407篇;相关期刊206种,包括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工程地质学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 相关会议53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第九届全国建设工程FRP应用学术交流会、2014年中南地区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等;应力路径的相关文献由1340位作者贡献,包括王靖涛、姚仰平、路德春等。

应力路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93 占比:0.59%

会议论文>

论文:66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83407 占比:99.33%

总计:83966篇

应力路径—发文趋势图

应力路径

-研究学者

  • 王靖涛
  • 姚仰平
  • 路德春
  • 何世秀
  • 周葆春
  • 杜修力
  • 施建勇
  • 冯夏庭
  • 彭芳乐
  • 程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覃万里; 艾洲洋; 郑莉; 蔡军
    • 摘要: 为研究高陡边坡岩体开挖卸荷过程中的变形问题,结合实际高陡边坡岩体开挖应力变化特征,分别开展了室内三轴加载试验及卸围压卸轴压、卸围压恒轴压、卸围压增轴压3种应力路径下的分段变速卸荷试验。结果表明,在每种应力路径下,岩样分段变速卸荷的变形模量都随初始围压的升高而增大,变形模量随卸荷当量的增加而减小。卸荷当量为0~60%时,变形模量基本都随卸荷当量线性下降,降幅一般都在0~5%之间;卸荷当量为60%~100%时,变形模量降幅突然变大,岩样临近破坏。不同应力路径对于砂岩的变形特性影响各不相同,卸围压恒轴压的影响最为显著,卸围压卸轴压次之,而卸围压增轴压的影响最小。
    • 刘和艺; 丛宇; 张黎明; 郑颖人; 王在泉; 阿比尔的; 刘立鹏
    • 摘要: 为探究小跨度隧洞围岩在不同应力路径下的破坏机制,依据现场工况设计相似模型试验可以直观了解围岩的破坏过程,同时数值模拟技术为洞悉岩体内部的破坏机理提供了可视化手段。本文依托某隧洞工程设计了相似模型的加、卸荷破坏试验,并利用颗粒流分析软件PFC进行数值仿真。对比宏、细观两种尺度下的试验发现,隧洞两侧直墙中部岩体的切向应力峰值最低,该处易受拉破坏。拱肩和拱脚处的围岩因应力集中而松动,该处产生的裂隙与直墙处裂隙贯通后将岩体切割成块是隧洞破坏的主要形式。开挖卸荷的应力路径下,隧洞整体的承载能力更强,但破坏时剥落的岩体更加破碎,围岩的损伤深度更大且内部剪切裂纹占比更多,最终形成的破坏面接近“V”型,同时开挖卸荷还会形成开挖扰动区,使拱顶和拱底处岩体的切向应力峰值降低,部分岩体的承载能力下降。
    • 王璐; 魏俞杰; 唐时美; 阚子威
    • 摘要: 为揭示深埋大理岩在不同应力路径下的变形特征和能量演化特征,基于大理岩的常规三轴试验和卸荷三轴试验,分析了大理岩变形破坏过程中变形和能量演化的围压效应和应力路径影响。结果表明:大理岩在加卸荷条件下均表现出显著的围压效应;卸荷条件下大理岩的损伤扩容应力阈值和峰值强度较加载条件下的低;加载应力路径下能量耗散阶段占比更大,卸荷应力路径下能量聚集阶段占比更大;加卸荷条件下损伤扩容点对应的总能量和弹性应变能与围压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针对峰值应力对应的总能量、弹性应变能及耗散能,加载应力路径下其均与围压具有正线性关系,而卸荷应力路径下均与围压成指数关系。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了确定大理岩破坏点的定量方法,结合应力-应变关系曲线,有效地解决了高围压作用下大理岩破坏点难以确定的问题,为深埋洞室围岩的稳定性分析提供依据。
    • 汪中卫
    • 摘要: 通过K_(0)固结条件下GDS常规三轴和侧向卸荷三轴试验分析了应力路径对上海地区⑤_(1)层灰色粘性土的强度与变形特性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围压条件下侧向卸荷三轴试验有效应力路径基本呈倒“L”形,而常规三轴试验则呈“S”形。侧向卸荷三轴试验的负孔压数值随围压减小而单调增加,其最终值与围压大小正相关;侧向卸荷三轴压缩试验应力应变关系与常规三轴压缩试验有较多相似,其峰值强度都随体积应力的增加而提高,但破坏时应变值明显较常规压缩试验偏低。归一化土体模量与应力水平呈幂次关系,其幂指数m值与《上海市基坑工程技术标准》中对浅层土建议值基本相同。
    • 陶波; 谢晟
    • 摘要: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高速发展的城市工程建设与城市紧张的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工程建设中基坑的深度也越来越大。基坑工程中决定工程安全性的最重要因素为基坑支护结构的变形,这不仅影响自身建筑物的安全,而且与周边环境的安全也密切相关。学者对基坑支护工程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刘国彬等[1]研究了开挖卸载条件下土体的强度变化规律及对主、被动区土压力的影响;李景林等[2]通过离心模型试验模拟基坑开挖的应力路径变化过程。
    • 姜锋利
    • 摘要: 基床系数是岩土工程中一个重要参数,文章利用全自动三轴仪模拟土的原始应力状态,得到应力应变关系曲线,计算出土的基床系数,同时介绍了三轴试验法的原理、结果的影响因素以及其合理性、便捷性和经济可行性。
    • 赵丹旗; 付昱凯; 侯晓坤; 李同录; 李萍; 李燕; 张林
    • 摘要: 土体的力学特性往往因应力状态和应力路径而异。为了探讨垂直加载和等剪路径下饱和土的力学特性,制备饱和重塑黄土试样,通过固结不排水(CU)和常剪应力排水剪(CSD)三轴试验,分别测定并绘制其应力-应变曲线、孔隙水压力变化曲线和应力路径曲线。试验结果表明,饱和重塑黄土在2种路径下有明显不同的变形特点:CU路径下的应力-应变曲线皆呈弱软化型,孔隙水压力先快速上升后逐渐趋于稳定;CSD路径下维持偏应力为一常量,施加孔隙水压力后的很长时间内试样变形很小,当孔隙水压力增大至试验围压的60%~75%时,试样迅速破坏。CSD路径无偏应力峰值,文中根据轴应变随平均有效应力变化曲线定义了等效峰值破坏线。通过对比发现,2种路径下饱和重塑黄土的有效峰值强度指标差异明显,而有效残余强度指标相近,表明有效残余强度指标是重塑黄土内在属性,受应力路径的影响不大。该研究结果可为实际工程选取正确的应力路径试验提供参考。
    • 段钊; 董晨曦; 郑文杰; 马建全; 李晓军
    • 摘要: 近年来,土体冲击液化引起的工程地质问题已经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但目前对于土体冲击液化机理的研究尚不够完善。本文通过冲击液化试验及相关微观试验,揭示了不同冲击能下砂质粉土的孔压发育与微观结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从微观角度对砂质粉土冲击液化机理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砂质粉土受冲击液化会出现明显的孔压激增现象,且单位冲击能下激发的孔压随落距增大而减小,并伴随明显的微结构变化;冲击液化作用主要从土体颗粒接触关系、颗粒形态,孔隙大小、形态及方向等方面改变了土体的微观结构;颗粒骨架破坏与孔隙收缩是土体冲击液化的主要微观机理,不同冲击能下土体的液化机理也由于骨架破损和孔隙收缩程度不同而产生出相应的差异。
    • 张小倩; 李明广; 陈锦剑; 林立华
    • 摘要: 花岗岩残积土在非饱和状态下的工程性质良好,但其极易受到降雨影响。厦门石鼓山西通道项目的实测数据表明,降雨入渗引起残积土中基坑围护桩变形显著增加。本文采用PLAXIS有限元软件建立数值模型,通过瞬态渗流分析,探究降雨入渗加剧非饱和残积土中基坑变形的机理。结果表明,降雨入渗会显著加剧非饱和残积土中基坑变形,降低基坑的稳定性,其原因是降雨入渗使基坑内外土体饱和度增加,基质吸力降低,进而导致土体抗剪强度减小,同时导致主动土压力增大。相比于低渗透性土,饱和渗透系数较高的残积土层中基坑持力层土体强度更易受到降雨的影响。墙后土体应力路径表明,降雨过程土体所受剪力基本保持不变,基坑变形增加较小,降雨后的清淤开挖使桩后土体达到临界抗剪强度,导致基坑变形急剧增加。
    • 李丽华; 盛宏志; 廖新超; 刘一鸣; 裴尧尧; 徐维生
    • 摘要: 为了研究砂土宏观应力变形特征与配位数、接触力组构等微观参数的紧密相连性,基于离散元模拟方法开展了砂土等平均应力路径和等小主应力路径真三轴试验,分析了不同应力加载路径下砂土应力-应变关系、体变-应变关系,以及中主应力比(b)对配位数、法向接触力、组构各向异性等砂土微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b值的增大,等小主应力路径下试样峰值应力不断增大,而等平均应力路径下则相反;体积应变均表现为先剪缩后剪胀,且在剪缩阶段b值越大剪缩现象越明显;相同应力比下,沿常规轴对称拉伸的剪切比轴对称压缩诱发的组构各向异性更高;在轴对称拉伸应力路径上,低平均应力下组构各向异性诱导程度更明显;b值对于强偏组构线性关系的斜率几乎没有影响,但随b值的增加,强偏组构峰值减小;2种应力路径下整体强偏组构均随b值的增大而减小,但等平均应力路径下比等小主应力路径下表现更加明显。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