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损伤演化

损伤演化

损伤演化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662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力学、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45篇、会议论文64篇、专利文献26205篇;相关期刊252种,包括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复合材料学报等; 相关会议60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2015年全国塑性工程青年学术会议暨第九届泛珠江三角塑性工程年会、北京力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暨北京振动工程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等;损伤演化的相关文献由189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礼立、刘立、唐春安等。

损伤演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45 占比:2.03%

会议论文>

论文:64 占比:0.24%

专利文献>

论文:26205 占比:97.73%

总计:26814篇

损伤演化—发文趋势图

损伤演化

-研究学者

  • 王礼立
  • 刘立
  • 唐春安
  • 王永刚
  • 陈建康
  • 任建喜
  • 李飞
  • 王云飞
  • 王波
  • 纪洪广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皇新宇; 纪强; 张宪堂; 焦淑军; 魏海霞
    • 摘要: 为研究地应力作用下岩石爆破破岩机理,基于RHT本构建立岩石四孔掏槽爆破模型,对不同地应力条件下掏槽爆破岩石损伤裂纹的演化规律和炮孔周围应力场动态变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地应力抑制了掏槽爆破损伤裂纹的扩展,随着地应力的增大,掏槽损伤区域减小,切向拉应力峰值降低;侧压系数的变化体现了爆破损伤裂纹扩展的各向异性,损伤裂纹扩展趋向最大地应力方向;设置空孔能够对爆炸应力波产生导向作用,促进炮孔间损伤裂纹的贯穿和发育,改善掏槽爆破破岩效果。
    • 吕昌昊; 许慎微; 张艳伟; 刘坤; 黄小忠
    • 摘要: LaPO_(4)界面作为在Al_(2)O_(3f)/Al_(2)O_(3)复合材料体系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弱界面收到了广泛研究,制备了LaPO_(4)@Al_(2)O_(3f)/Al_(2)O_(3)复合材料和Al_(2)O_(3f)/Al_(2)O_(3)复合材料,根据现实尺寸,在有限元软件ABAQUS中进行建模,编写了以三维Hashin准则作为失效准则的渐进损伤模型和连续损伤模型,研究LaPO_(4)界面的加入对Al_(2)O_(3f)/Al_(2)O_(3)复合材料损伤演化的影响。
    • 张慧梅; 袁超; 慕娜娜; 张婵; 路亚妮
    • 摘要: 针对寒区煤矿巷道工程出现的冻融灾害问题,以冻融煤矿砂岩CT图像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值滤波和直方图均衡化等技术对图像进行处理。结合分形理论,研究分形维数随冻融次数的变化规律,分析冻融作用下煤矿砂岩的细观损伤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通过对CT图像进行中值滤波和均衡化等预处理,可以有效降低图像噪声,提高图像分辨率;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不同截面的CT图像分形维数均呈现降低趋势,且不同冻融次数下的分形维数曲线具有相同的波动形式;冻融损伤可分为孔隙率增加导致的有效面积损伤和孔隙空间分布变化引起的结构性损伤,两者的耦合作用共同导致岩石性能的劣化。从细观角度出发,研究冻融作用下煤矿砂岩的损伤演化规律,为分形理论在岩石损伤方面的应用提供思路。
    • 曾志伟; 梁剑; 曾宇鑫; 余波
    • 摘要: 声发射技术可以评估混凝土的损伤演化过程。为合理描述混凝土的受压损伤演化过程,开展了轴压和偏压状态下混凝土损伤全过程的声发射试验,分析了轴压和偏压状态下混凝土损伤全过程声发射特征参数的演化规律,进而合理遴选了描述混凝土损伤演化过程的声发射特征参数,揭示了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特征点与声发射特征参数特征点之间的对应关系。分析表明:振铃计数、持续时间、幅值、信号强度和平均频率可以较好地表征轴压与偏压状态下混凝土损伤的演化规律;混凝土试件受压破坏过程中声发射特征参数特征点与应力-应变曲线特征点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其中声发射特征参数特征点中的第一个分界点对应于应力-应变曲线弹性阶段的起点,第二个分界点对应于应力-应变曲线的峰值应力点,信号强度的最大突变点对应于应力-应变曲线的开裂点。
    • 杨永强
    • 摘要: 为解决砂质页岩条件下,地层复杂力学行为和变形演变过程引发的围岩大变形和结构失稳问题,有待进一步认识砂质页岩的应力应变过程、变形特点以及支护结构承载机理。以桃子溪隧道工程为研究背景,结合砂质页岩的工程地质特点,基于能量耗散、释放原理,采用室内三轴试验方法分析其应力应变损伤演化过程,并采用现场实测手段分析砂质页岩的变形时空特征以及支护结构的应力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砂质页岩的应力应变损伤演化过程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在第Ⅲ阶段的损伤速度呈非线性增加;受地层产状、围岩各向异性等因素影响,支护结构体系的受力和围岩的变形特征在空间分布上均呈现为非对称性;在时间分布上,砂质围岩隧道的力学行为特征和围岩变形具有收敛时间长的特点。
    • 尚志刚; 郑山锁; 郑淏; 姜叶子; 贺钧; 杨丰
    • 摘要: 为研究酸雨腐蚀后RC框架节点的抗震性能,采用人工气候法模拟酸雨环境,对8榀RC梁柱节点试件进行加速腐蚀试验,而后进行拟静力试验,观察酸雨腐蚀后试件表观现象,并分析腐蚀循环次数、轴压比及硫酸根离子浓度对节点与其核心区破坏特征、滞回性能、剪切性能、受剪承载力等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引入损伤指数,并确定损伤模型参数取值,进而定量化揭示节点试件在加载过程中的损伤演化规律.试验与分析结果表明:酸雨腐蚀虽会使试件发生骨料外露、结晶析出、蚀洞形成等现象,但腐蚀后试件的核心区最大剪力仍小于现行规范计算的抗震受剪承载力阈值;随着腐蚀循环次数与硫酸根离子浓度的增加,试件梁端弯曲裂缝与核心区剪切裂缝出现较早且发展较快,节点承载能力、变形能力与耗能能力均逐渐减小,而核心区剪切占比与损伤发展速率则不断变大;具有较大轴压比的试件,节点承载能力相对较大,但变形能力较差,核心区剪切占比及损伤发展速率较大.
    • 杨飒; 周伟; 姬晓龙; 刘佳; 马连华
    • 摘要: 纳米纤维素作为一种低成本的可再生资源,在复合材料的增强改性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本文使用纳米纤维素对碳纤维复合材料进行辅助增强,在弯曲加载下开展声发射监测实验。基于k-means方法确定不同损伤模式的特征频率范围和累积声发射能量,并采用扫描电镜对增强后复合材料的界面强度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纳米纤维素增强后复合材料的损伤起始得到延缓,损伤演化过程中出现较少的声发射信号;且断裂时声发射信号的能量显著下降,基体开裂和纤维/基体脱黏的累积声发射能量分别减少了78.1%和87.6%。扫描电镜结果表明:纳米纤维素提高了纤维/基体界面的结合强度,改善了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从而提高了其抗弯强度。
    • 杨立云; 林长宇; 张飞; 谢焕真; 汪自扬
    • 摘要: 采用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方法(3D-DIC)对不同玄武岩纤维(BF)体积分数的玄武岩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BF-RPC)进行单轴压缩破坏过程观测,分析破坏过程中BF-RPC裂纹扩展过程、损伤规律和破坏模式.结果表明:BF-RPC破坏过程可分为原生裂纹闭合、弹性变形、裂纹稳定扩展和裂纹加速扩展4个阶段;BF-RPC的损伤在扩容应变前较小且增长平缓,在扩容应变后迅速增长,在峰值破坏时随BF体积分数的增大而增大;BF体积分数影响BF-RPC的破坏模式,未掺入BF的活性粉末混凝土破坏模式为拉伸破坏,BF体积分数为0.5%和1.0%时,BF-RPC破坏模式均为拉剪破坏,BF体积分数为1.5%时,BF-RPC破坏模式为剪切破坏.
    • 周大卫; 刘娟红; 段品佳; 程立年; 娄百川
    • 摘要: 针对全混凝土液化天然气储罐面临的超低温冻融循环问题,自主设计了一种高强耐低温混凝土(LHC);对不同超低温冻融循环次数下LHC和C60混凝土进行了单轴和三轴压缩试验.结果表明:LHC和C60混凝土强度均随循环次数增加而降低,且相同超低温冻融循环次数下,LHC的强度均高于C60混凝土;利用Weibull分布,以弹性模量作为损伤变量,得出了单轴和三轴应力状态下损伤演化速度和最终损伤度随超低温冻融循环次数的变化规律;通过压汞(MIP)和核磁共振(NMR)试验,分析了不同状态下LHC和C60混凝土孔隙特性的变化规律,证明了孔隙水是影响混凝土抗超低温冻融循环能力的重要因素,并从微观上解释了LHC具有更好抗超低温冻融循环能力的机理.
    • 崔新壮; 李骏; 齐辉; 张小宁; 郝建文; 李向阳; 包振昊; 王艺霖
    • 摘要: 本文研发了一种新型智能土工合成材料,即传感型土工带(SEGB),用以改善岩土结构的健康监测。一方面,SEGB作为导电聚合物,其电阻可以随着形变而有规律地变化,可以用作变形监测传感器。另一方面,SEGB是一种土工带,可以作为筋材来加强土工结构。为了研究其在不同使用温度下的长期力学性能,对其在−20°C~40°C的服役温度范围内进行应力松弛试验。结果表明,SEGB的应力松弛最终会稳定在一定的应力水平上,而不是下降到零。此外,应力松弛的过程伴随着损伤的演化。基于这一现象,建立了反映SEGB本构关系的三元件物理模型,以及涉及损伤演化、温度和初始应变在内的应力松弛模型。应力松弛模型可以用来描述SEGB在不同服役温度下含损伤的应力松弛过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