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震正演

地震正演

地震正演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132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球物理学、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31376篇;相关期刊50种,包括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理工卷、物探化探计算技术、物探与化探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6年全国高性能计算学术年会 、中国石油学会2015年物探技术研讨会、SPG/SEG2011年国际地球物理会议等;地震正演的相关文献由454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国忱、何光明、熊晓军等。

地震正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1 占比:0.29%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31376 占比:99.68%

总计:31477篇

地震正演—发文趋势图

地震正演

-研究学者

  • 吴国忱
  • 何光明
  • 熊晓军
  • 谢启
  • 刘震华
  • 岳大力
  • 张云银
  • 方刚
  • 李伟
  • 李林峡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莉; 王雅春; 刘蓥霖; 彭朋
    • 摘要: 杏南开发区高8-59、杏13-丁2-125区块扶余油层地层较厚、底部标志不明显、断层两盘厚度有差异、多个断堑打乱了地层厚度的分布规律,导致进行储层含油气预测比较困难。为了较为精确地预测出研究区储层的含油气有利区,首先对已钻井进行地震衰减属性分析然后结合正演模拟得出,频率衰减斜率属性对储层含油气性有较好的指示,从而将其应用到研究区储层含油气预测的工作中。同时引入岩性约束,得出研究区有利区带主要沿着北西向、呈条带状展布,并划分出了3类有利区。本研究提高了油气预测的精度,为流体检测及储层含油气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范洪军; 田楠; 王宗俊; 董洪超
    • 摘要: 低渗储层成因及控制因素多样,相对高渗储层(甜点)分布规律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预测难度大。常规的地球物理方法可以有效区分岩性,但对低渗储层中的甜点区并不能很好地进行甄别。这里以海上某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低渗油田为例,通过总结低渗油藏储层高低渗分布模式特点,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机理模型,研究低渗储层中相对高渗条带的地震正演响应特征规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敏感地震属性优选,最终开展相约束的两步法预测相对高渗条带分布规律,为油田开发井部署提供借鉴。
    • 李德鹏; 陈永红; 谢昆; 但玲玲
    • 摘要: 以三维地质模型为基础,通过拟合地震数据对模型进行了修正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应用模型-地震-模型闭合循环的流程,建立了地质模型返回地震并更新模型的新流程。以实际模型为基础,分析地震敏感参数,通过人机交互的方法修改了三维地质模型的属性数据,使得模型正演地震数据与观测地震数据更加接近,模型更加逼近开发阶段的井震数据并且符合地质规律。
    • 董洪超; 刘向南; 王宗俊
    • 摘要: 地震驱动建模技术建立的地质模型能够保持原始地震响应特征。针对其建立的地质模型转化为油藏模型常规流程,基于岩石物理建模及地震正演模拟,研究地震信息在转化过程中的响应变化,从而使地球物理信息可以约束油藏模型建立的过程,进一步提升油藏模型的精度,为油藏数值模拟奠定基础。
    • 赵容容; 张宇; 周星合; 伍东; 朱卫星; 林旺; 薛宏智; 高义兵
    • 摘要: 由于川中高磨地区灯影组超深层碳酸盐储层横向非均质性强、缝洞较发育、地震分辨率低、优质储层地球物理特征认识不清等突出问题,造成了储层预测不准、探井工艺井储层钻遇率不高等难题,影响勘探评价效果。通过研究超深碳酸盐优质储层及致密层的地震响应特征,以导眼井电测声波数据为基础,构造不同的地质模型,正演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合成地震记录,总结出不同地质组合关系下的储层地震响应记录,并与实际地震记录比对分析,确定优质储层的横向展布特征,为工艺井的部署及随钻决策提供依据,降低钻井风险。经过实际工艺井钻井实时跟踪分析的验证,本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工艺井优质储层钻遇率,达到了勘探目标评价效果。
    • 宋亚民; 戴朝强; 姜建; 周清波; 吴成
    • 摘要: 南海东部地区断层阴影带构造圈闭资源潜力巨大,部分区带老三维地震资料近似平行于新近系控圈断层走向方向采集,断层阴影带照明度低,受断层带、断层两盘地层速度差异等因素影响,阴影带速度各向异性特征明显,准确深度偏移成像面临挑战,断层圈闭构造落实难度大,不利于断层圈闭的评价及油田开发方案部署.基于此,近年开始在油气成藏有利区带垂直于控圈断层走向方向开展二次三维地震资料采集,改善了断层阴影带照明度;针对局部有利目标,通过地震正演研究指导断层阴影带构造假象识别及构造成图,初步落实构造形态,为利用层位、断层约束的精细速度建模提供相对合理的构造趋势;基于不同采集方位角的新、老两批三维地震资料,通过双方位各向异性速度分析及融合偏移处理,进一步改善断层阴影带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效果,落实构造细节,在工作实践中构建了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对策,较好解决了南海东部地区断层阴影带构造圈闭落实难题,在勘探开发实践中取得了良好应用效果,为勘探目标及油田开发早期井位部署和地质储量评估提供借鉴.
    • 陆红梅; 张仲培; 王琳霖; 卞昌蓉; 孙宜朴; 卢颖忠
    • 摘要: 岩石物理特征难以有效区分储层与非储层,黄土塬叠后地震资料品质较差,储层预测成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古生界久攻不克的技术瓶颈,也成为制约该区勘探推进的原因之一.区带评价认为镇泾区块东北部是有利勘探区带,二叠系山西组二段、下石盒子组一段是主要勘探目的层.镇泾3D波形聚类地震相分析结果与镇泾地区物源、砂体展布特征一致,表明地震资料可以用来开展储层预测研究.结合沉积相展布特征的一系列地震正演模拟发现,山二段内与盒一段大套砂体有一定距离、具有一定厚度的砂体能够形成可识别的地震反射,这种地层岩性纵向上的空间组合与区域叠加型及厚层单一型砂体沉积模式吻合,正是周边已发现气藏的典型储盖组合类型.根据正演模拟结果优选的波峰数地震属性储层预测证实,山二段叠加型砂体及厚层单一型砂体呈SW-NE向宽幅条带状展布,进而开展的地震剖面特征同相轴的拾取解释与构造成图,直接圈定了山二段叠加型与厚层单一型砂体岩性圈闭的分布范围与埋深,为该区勘探部署提供了钻探目标.
    • 杨强
    • 摘要: 准确合理的地质模型是地震正演模拟的基础.简单的层状结构建模方法无法描述复杂的地质模型的拓扑结构,基于块体的地质建模方法可以描述断层、尖灭、透镜体等多种复杂地质结构,但建模方法实现比较难.这里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该方法基于Delaunay的地质建模方法,采用带约束的Delaunay三角剖分对复杂模型三角化,在此基础上,以原始线段为索引对剖分结果进行递归查找,形成多边形拓扑结构图和封闭多边形组,再对封闭多边形进行网格化.通过理论和实际模型,验证了本方法的可行性.
    • 李素华; 胡昊; 朱兰; 余洋; 石国山; 贾霍甫
    • 摘要: 川北元坝地区二叠系茅口组顶部生屑滩岩溶储层受古地貌、生屑滩发育程度及岩溶作用等控制,储层薄、非均质性强,精细刻画优质生屑滩岩溶储层分布对该区茅口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在井震标定基础上,根据实际沉积微相相序组合,建立了生屑滩、生屑滩叠加岩溶缝洞2种储层正演模型并模拟总结其地震响应特征的变化规律,建立生屑滩岩溶储层地震识别模式;在单井岩性、测井相和地震波形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地震相和古地貌确定生屑滩发育优势相带;利用波形分解与重构技术去除茅口组顶部强反射界面影响,突出生屑滩储层信息;利用相控高分辨率波阻抗反演确定生屑滩储层厚度;结合分频数据体裂缝预测结果圈定优质生屑滩岩溶储层分布范围.预测结果表明:茅口组顶部生屑滩岩溶储层具有"低频、强振幅、宽波峰"反射特征,3个生屑滩平面上呈北西向分布于工区西南部缓坡坡折带,滩体边界清楚,位于古地貌高部位,储层厚度大,网状微裂缝发育,预测结果与钻井结果相吻合,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了可靠依据.
    • 金宝强; 邓猛; 陈建波; 舒晓
    • 摘要: BZ油田沙河街组低渗储层埋藏深、钻井少、地震资料品质差、相带变化快,储层展布特征认识不清,直接制约油田开发调整及滚动挖潜.针对这一难点,在储层特征、地震资料品质分析基础上,结合井震标定、正演模拟分析,探讨了 90°相位转换技术在BZ油田沙二段低渗储层预测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BZ油田沙二段1-4小层砂层组厚度与地震资料分辨最佳厚度匹配较高,90°相位转换地震剖面中地震零相位反射界面与砂层组岩性界面对应关系好,正演波形能够定量刻画砂层组纵向厚度;基于90°相位转换技术,在砂层组厚度定量表征基础上,运用地震沉积学方法和统计学方法,实现了 BZ油田沙二段主力含油层段砂体厚度的定量预测,新增调整井实钻储层厚度与钻前预测基本一致.该研究成果有效指导了 BZ油田沙二段低渗油藏整体开发方案的部署和实施,也可为类似区块勘探开发提供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