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大牛地气田

大牛地气田

大牛地气田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670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工业经济、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50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2478篇;相关期刊146种,包括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第二届非常规油气成藏与勘探评价学术讨论会、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第十届石油钻井院所长会议等;大牛地气田的相关文献由950位作者贡献,包括何青、邓红琳、张永春等。

大牛地气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50 占比:20.65%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64%

专利文献>

论文:2478 占比:78.72%

总计:3148篇

大牛地气田—发文趋势图

大牛地气田

-研究学者

  • 何青
  • 邓红琳
  • 张永春
  • 王贵生
  • 陈付虎
  • 徐卫峰
  • 周瑞立
  • 李国锋
  • 秦玉英
  • 赵彦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梁志彬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和东胜气田单井建产模式建产周期长、投资成本高、经济有效开发难度逐年增大。为了有效降低建产投资、提高建产效率,借鉴“地质工程一体化”低成本开发理念,以大牛地气田和东胜气田所部署丛式井组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水平井组、定向井组和混合井组部署模式相适应的工厂化压裂作业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顺序式”和“拉链式”工厂化作业模式能够提高不同井组的施工效率;(2)一体化在线混配压裂技术能有效解决丛式井组压裂施工用液量大、用液速度快的难题;(3)丛式井组部署和工厂化压裂能有效缩短建井周期和作业成本,提高改造效果。结论认为:大牛地气田和东胜气田采用“水平井”“定向井”和“定向井+水平井”3种混合井组部署模式和工厂化压裂施工,能够有效提高天然气储量动用率、缩短建井周期、降低建产投资,是实现强非均质性致密低渗透气藏效益开发的必由之路。
    • 何发岐; 董昭雄
    • 摘要: 煤成气理论指导下煤系“源外型”大气田的陆续发现有效促进了中国天然气工业的发展,而“源内型”煤层气却发展缓慢。研究认为“源内型”深部(2000 m以深)煤层气同样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以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为例,通过石炭系-二叠系含煤地层取心系统开展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煤系岩石普遍含气,其中煤层中存在原地游离气且煤层气资源丰度最高为3.86×10^(8) m^(3)/km^(2);结合地层埋藏和热演化史,认为层状非均质地层中泥岩和灰岩的喉道半径较小,毛管阻力封堵形成了以砂岩和煤岩为主的煤系岩性圈闭,煤岩(性)圈闭是其中游离气形成的主控因素;煤岩心含水饱和度介于6.5%~30.1%,较低的含水饱和度使常规煤层气开采过程中的“排水减压”变成了“排气降压”,有利于深部煤层气的动用;原生-碎裂型煤体结构也是储层压裂改造的有利特征。研究认为深部煤层气是煤系“甜点”资源,辅以科学合理的技术和经济手段可实现有效开发。
    • 杨兵; 张泰来; 李佳; 赵建军; 王成锋
    • 摘要: 大牛地气田下古气藏地层水矿化度高、呈偏酸性,多采用井下节流工艺,导致气田广泛使用的两性泡排剂起泡、稳泡性能差,无法满足高效、低成本排水采气的需求。国内外虽已形成几十种泡排剂,但针对大牛地气田下古气藏特性研制的泡排剂未见报道。针对下古气藏流体和工艺特点,考虑高矿化度地层水的影响、对pH的敏感度及泡沫通过节流器时的稳定性等因素,构建一种以磺化AEO3(椰油醇聚氧乙烯(3)醚)与月桂酰胺丙基磷酸甜菜碱为主剂、椰子油脂肪酸单乙醇酰胺为助泡剂、油患子精华素为稳泡剂的新型两性非离子复合型泡排剂。室内评价表明,两性非离子复合型泡排剂在高矿化度、酸性环境下具有较强的起泡、稳泡、二次起泡和携液能力;现场试验应用后,气井排液能力提升、油套压差降低、产气量增加,应用效果和经济效益前景良好。两性非离子复合型泡排剂填补了大牛地气田下古气藏泡排剂的空缺,可改善下古气藏气井携液不足的技术难题,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 姜超
    • 摘要: 为了提高致密砂岩气藏采收率,以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下二叠统太原组太2段障壁砂坝气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气藏的储层特征,指出了储层非均质性、储层渗透率、气水两相渗流是影响太2段障壁砂坝气藏采收率的主要因素。通过泄气范围评价法和数值模拟方法明确了剩余气分布及主要类型。基于不同剩余气的分布类型开展了井网加密调整提高气藏采收率研究,提出了不同类型剩余气对应的调整挖潜对策,并通过开展加密井生产效果分析,结合经济评价,得出了不同加密调整方式下的提高采收率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太2段障壁砂坝剩余气主要以靶点间和大井距井间未控型为主,挖潜方式以部署加密井为主;(2)通过采取靶点间斜插的方式挖潜井间剩余气,加密井未发生干扰,但水平段与主应力夹角小,压裂改造效果差;(3)井间剩余气采取排间平行加密和排间错位加密两种方式挖潜,排间平行加密井距小于600 m时,干扰井数在总井数的占比为75%,排间错位加密井距400~800 m时,干扰井数在总井数的占比为75%。加密后井距为500 m时干扰严重,加密井天然气可采储量降幅达50%,但仍能实现经济效益,井组采收率可提高5%。
    • 张军义; 何德清; 何斌斌; 毕明清; 赵毅博
    • 摘要: 大牛地气田是典型的"三低"气藏,水平井尾管固井完井频次增加。为提高大牛地气田尾管固井质量,实现气井长效密封开发,针对大牛地气田尾管固井顶替效率低、易气窜、水泥环密封完整性要求高等难点,通过优选耐压70 MPa的尾管悬挂器及配套回接装置,优选微膨胀弹韧性防气窜水泥浆体系,优化前置液段长和性能,配套井筒准备措施、不留上塞技术和辅助加压等技术措施,提高固井质量和水泥环密封完整性。本项固井技术在大牛地气田现场应用14口井,其中优质13口,合格1口,固井质量良好,为后续施工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 韩玉娇
    • 摘要: 大牛地气田储层复杂,矿物组分多样、储集空间复杂、非均质性强,导致流体识别困难。为提高该气田复杂储层流体识别的准确率和解释效率,以广泛发育的低阻气藏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Adaboost机器学习算法,分别以逻辑分类、决策树等主流智能算法作为弱分类器,集成了4类强分类器模型。基于低阻气藏成因机理分析优化了模型输入参数,基于常规测井和试油、试采资料进行了参数优选,并将上述模型应用到6口实际井资料中。结果显示,其中以决策树为弱分类器集成的强分类器取得了最佳识别效果,流体识别准确率达到86.5%,F1得分达到86.6%。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作为低阻气藏常规测井资料识别流体的有效手段,为流体评价提供了新思路。
    • 张盛华
    • 摘要: 可钻性是用来描述石油钻井作业的一个指标,是岩石破碎困难或者容易程度的综合评价数据,有时也可以用来评价钻进速度。声波时差、钻时等测井或者录井资料,涵盖了地层的有效信息。文章研究大牛地气田可钻性三维模型,首先综合考虑测井数据和录井数据,建立PDC和牙轮的综合模型;然后运用Petrel三维建模软件,模拟地下地层的展布形态,在Petrophysical模块进行序贯高斯模拟,建立单井剖面、连井剖面以及区域地层的三维可钻性参数模型,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牛地气田的可钻性分布规律。运用可钻性模型可有效服务现场生产,指导钻头选型、井身结构设计、定向井井眼轨迹设计等工作,提高机械钻速,减少钻头磨损,具有良好的现场应用价值。
    • 程豪华
    • 摘要: 大牛地气田储层发育非均质性强,砂泥薄互层分布、砂体透镜状发育。针对致密储层的特点,文章开展了相关的正演模型研究,采用储层的地震物理模拟和地震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应用Tesseral 2D正演软件,系统地研究在储层厚度、含气性变化时地震的响应特征,认为地震振幅和储层厚度、含气饱和度呈正相关,当储层厚度增加时,地震振幅增强;含气饱和度增加时,振幅增强,频率变低,为后续的储层定性预测及含气性反演预测提供依据。实际生产数据验证该认识规律基本合理,能够指导现场气层预测,为测试选层提供参考依据。
    • 徐宁宁; 张守鹏; 王永诗; 邱隆伟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分布有大面积致密砂岩储层。鄂北地区杭锦旗探区和大牛地气田储层的埋藏—成岩作用具较大差异性。两者的对比性研究有助于深刻理解致密砂岩的成储过程。运用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等储层测试方法明确了两者储层成岩作用和孔隙发育特征。研究表明:埋深差异、断裂作用和后期抬升作用导致两者储层的成岩阶段分别为中成岩A1期和中成岩B期。泊尔江海子断裂以北杭锦旗探区储层中发育广泛的高岭石胶结,长石含量约10%。孔隙以长石溶孔、铸模孔和粒间溶孔为主,加之张裂缝的沟通作用,孔隙条件较好,属“隆起区长石溶蚀增孔—张裂缝沟通孔隙”的形成机制。断裂以南的杭锦旗探区储层和大牛地气田相似。大牛地气田储层持续埋深,成岩演化程度高,长石溶蚀殆尽。孔隙条件较差,孔隙主要以岩屑溶孔和微孔隙为主,属“斜坡深埋区岩屑溶蚀增孔”的形成机制。
    • 李雷; 江学庆; 薛林青
    • 摘要: 针对目前大牛地气田储层品味下降,增产难度加大,无阻流量降低的现状,开展强交联压裂液体系研究,旨在降低压裂液成本,减小储层伤害。本文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开展交联剂的优选、胍胶浓度的优化实验,建立一套适合大牛地气田开发的强交联压裂液体系。优化出的强交联体系采用0.3%胍胶浓度,加入强交联剂后在90°C、170 s^(-1)条件下,剪切120 min后压裂液的黏度为140 mPa·s;加入破胶剂后,破胶液表面张力22 mN/m,破胶后破胶液残渣为150~180 mg/L。强交联压裂液体系大幅度降低胍胶用量和残渣含量,实现降本增效的目的。目前已完成2口水平井的压裂施工,平均无阻流量9.3×10^(4)m^(3)/d,取得良好的改造效果,为强交联压裂液体系进一步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