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珠江组

珠江组

珠江组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06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18259篇;相关期刊53种,包括沉积学报、沉积与特提斯地质、中国地质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等;珠江组的相关文献由282位作者贡献,包括杜家元、周小康、汪瑞良等。

珠江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5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18259 占比:99.91%

总计:118365篇

珠江组—发文趋势图

珠江组

-研究学者

  • 杜家元
  • 周小康
  • 汪瑞良
  • 傅恒
  • 郑荣才
  • 张昌民
  • 胡晓庆
  • 施和生
  • 李云
  • 秦成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童璐一; 李标; 王文涛; 卢艳; 李潇潇
    • 摘要: A油田生产层位为ZJ_(1)Ⅱ_(下)油组,平面上分为A1、A2两个井区生产。在过去的研究中,普遍认为ZJ_(1)Ⅱ_(下)油组属于一套临滨砂坝沉积。随着油田的开发生产,A1井区和A2井区在生产动态特征上表现出较大差异,用原先的沉积模式已经不能进行合理解释。通过古生物分析、FMI成像测井分析、岩心观察和地震相分析,提出了新的沉积模式认识:ZJ_(1)Ⅱ_(下)油组沉积时期属于浅海沉积环境,A1井区属于滨外滩坝沉积、A2井区属于滩砂沉积,两套砂体为不同期次的沉积物,因此并不连通。该认识不仅解释了之前沉积模式无法解释的种种矛盾,更为油田后续挖潜提供了有力的地质依据。
    • 张晓钊; 吴静; 彭光荣; 许新明; 郑小波
    • 摘要: 恩平凹陷南带是油气有利富集区,具有发育岩性圈闭的沉积背景,但由于该区岩性油藏勘探起步较晚,对其形成的岩性圈闭条件的研究不够深入,制约了岩性圈闭勘探进展。为了落实恩平凹陷南带岩性圈闭的发育条件及勘探潜力,在高精度层序格架和沉积充填序列的基础上,应用测井、岩心和地震资料,对该区河流-波浪联控体系沉积特征、沉积相展布及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进而解剖河流-波浪联控体系下砂体的识别标志、分布规律及岩性圈闭发育特征。结果表明:恩平凹陷南带中新统发育河流-波浪联控的三角洲沉积体系,EP1,EP2和EP3油区为岩性圈闭发育有利区,韩江组五、六段和珠江组一段为岩性圈闭发育的有利层段,波浪改造砂岩为岩性圈闭的主要储集体。该研究成果对恩平凹陷南带岩性勘探具有指导作用。
    • 邓永辉; 戴建文; 王华; 衡立群; 杨娇; 潘雪徵
    • 摘要: 针对南海东部惠州油田珠江组L油藏储层沉积特征及演化规律认识不清等问题,综合运用岩心、分析化验、测井及地震资料,分析储层沉积水动力环境及沉积微相类型,开展井震结合的薄储层沉积期次解剖,识别刻画L油藏储层沉积期次及演化过程。结果表明:L油藏属于三角洲前缘沉积,处于河流、波浪、潮汐水动力的共同作用区,三角洲沉积受海洋水动力作用改造明显;识别出古珠江与东沙滨岸砂两支物源体系,北部古珠江三角洲是主控物源体系;L油藏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及席状砂沉积微相,连片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优势储集相带类型;空间上识别出四期三角洲前缘复合沉积体,北部的三期古珠江三角洲沉积体系自西向东叠置发育,形成L油藏的主要储集砂体,南部发育的一期东沙滨岸物源三角洲沉积与L油藏主体区连为一体,是油田开发后期挖潜的目标。
    • 戴宗; 张青青; 衡立群; 孙润平; 刘可禹; 王健; 罗东红; 王亚会
    • 摘要: 根据钻测井资料及地震资料,对番禺4洼珠江组层序地层进行研究,明确砂体发育特征与层序地层的关系,进一步分析二级层序不同演化阶段海平面变化、物源供给、构造沉降要素对砂体发育的影响,并建立二级层序控制要素作用下砂体发育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珠江组可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5个三级层序,各三级层序均只发育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不同三级层序的结构特征存在差异,其中三级层序SQ1和SQ2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均较为发育,而三级层序SQ3~SQ5以高位体系域为主;砂体发育特征与二级层序基准面演化及三级层序结构密切相关,二级层序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砂岩含量整体有降低趋势,单层砂岩厚度减小;二级层序基准面下降半旋回,砂岩含量整体有增大趋势,晚期单层砂岩厚度明显增大;三级层序SQ3~SQ5砂体主要发育在高位域;全球三级海平面升降旋回控制研究区三级层序的发育及结构类型,进一步控制不同结构三级层序的砂体发育规律;物源与二级相对海平面共同控制二级层序内砂体的垂向叠置样式和平面演化.
    • 吴婷婷; 周小康; 张丽丽
    • 摘要: 根据岩心观察和镜下薄片分析资料,对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珠江组礁滩相储层主要成岩作用及演化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珠江组礁滩相储层成岩阶段可划分为同生-准同生期、早成岩期以及中-晚成岩期等3个阶段;主要成岩作用可划分为积极成岩作用(如溶解作用、包壳作用、藻类-生物相互穿插、生物钻孔等)和消极成岩作用(如胶结作用、泥晶化作用和压实-压溶作用等)两大类,其中溶解作用是礁滩相储层中次生孔隙形成的关键因素,而胶结作用是礁滩相储层中孔隙减少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了该地区珠江组礁滩相储层演化模式,认为只有那些经历过成岩阶段强烈溶解作用改造的礁滩才能形成良好储层,为珠江组礁滩有利 目标的搜索与评价提供了重要指标.
    • 向巧维; 丁琳; 芮志锋; 龙更生; 李小平; 张晓钊; 李潇
    • 摘要: 珠江口盆地惠陆地区至东沙隆起一带珠江组时期位于陆架坡折之上,在持续海侵的背景下,发育了碎屑岩及碳酸盐岩两大岩性,为了厘清不同岩性之间的层序对应关系,利用岩性组合、生物组合、暴露标志以及地震反射特征,确定了海平面升降是控制层序样式的主要因素,识别出6个三级层序界面(SB23.03、SB21.00、SB18.00、SB17.25、SB17.10、SB15.97)及1个全区最大海泛面(MFS19.10),建立了碳酸盐岩—碎屑岩共生区的等时地层格架.在层序对比基础上建立了碳酸盐岩 碎屑岩共生区层序发育模式:海平面上升时期,主要发育退积式三角洲与向高部位退缩的碳酸盐岩地层;海平面下降时期,主要发育进积式三角洲与向侧面扩张的碳酸盐岩地层.
    • 刘君毅; 王清辉; 冯进; 管耀; 杨清
    • 摘要: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珠江组和珠海组沉积时期,由于母岩类型和沉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目的层发育多种类型中低渗砂岩储层,不同类型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渗流性能和岩电规律差异显著,传统分区分层位建模的方法存在模型选择针对性不强、解释精度偏低等生产难题.为提高储层参数解释精度,文章从岩石物理相分类入手,基于岩心资料优选粒度均值、矿物含量、孔隙度、渗透率和孔隙结构特征参数表征储层的岩石物理特征,将储层分为长石石英中—细砂岩相、含黏土长石石英细砂岩相、含黏土长石石英粉砂岩相及钙质石英中—细砂岩相4类岩石物理相.进一步根据不同岩石物理相的测井响应特征提取敏感曲线,用判别分析方法建立不同类型岩石物理相的测井识别标准.在此基础上,利用实验数据刻度建立每一类岩石物理相的储层参数精细解释模型.实际应用效果表明,基于岩石物理相分类的方法,孔隙度、渗透率及含水饱和度的计算精度较传统方法得到明显提高,满足储量计算的要求,新井的测井解释结论与DST测试结果吻合良好.
    • 徐海春; 张磊; 王继成; 张鹏
    • 摘要: 文昌8-3油田位于珠江口盆地琼海低凸的东北部末端,呈近椭圆状,油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较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岩心、录井、测井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珠海组沉积相垂向分布是由底部的潮坪沉积逐渐向滨-浅海相过渡;②对研究区测井相进行了识别,珠一段的潮坪沉积以潮间带沉积为主,珠二段以砂坝为沉积主体,并发育临滨泥沉积;③建立了研究区的沉积模式,发现在水体深度和地形的综合影响下,沉积微相由研究区的中间向两侧逐渐过渡.通过对研究区沉积相的精细研究,可以为研究区下一步的勘探开发部署提供有力的分析依据.
    • 邢作昌; 张忠涛; 林畅松; 张博; 洪方浩; 宫越
    • 摘要: 针对珠江口盆地荔湾凹陷内重力流沉积特征不清楚的问题,在大量高精度地震及少量钻孔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地震相组合分析,对荔湾凹陷珠海组—珠江组底部重力流体系的沉积类型、时空演化及控制因素进行归纳.根据地震相组合的差异,认为研究区存在前三角洲浊积扇、块体搬运沉积、水道化斜坡扇、盆底扇4种重力流沉积类型:前三角洲浊积扇为与陆架边缘三角洲同期形成的较小规模浊积扇体(裙),富砂可能性大;块体搬运沉积以头部具有断坡崖和多条小型滑脱断裂、内部显示滑移和挤压等变形构造、整体向东南移动为特征;水道化斜坡扇头部发育多条小型水道,沉积相由浊积水道、堤岸复合体等微相构成;盆底扇以双向下超丘形强振幅连续中频地震相为识别标志,可识别出下切谷、水道充填、前缘决口扇、席状朵叶体等微相.推测构造、气候、海平面变化及沉积物供给的耦合作用造就了研究区内的重力流沉积,在基准面旋回变化的不同阶段发育不同类型的重力流沉积.该研究成果可为盆地超深水区重力流沉积规律的总结和油气勘探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