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震分辨率

地震分辨率

地震分辨率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02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球物理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4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04619篇;相关期刊40种,包括地球物理学报、物探化探计算技术、物探与化探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石油学会第九届青年学术年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一届年会、中国石油学会西部地区2004年第12次物探技术研讨会等;地震分辨率的相关文献由273位作者贡献,包括刁瑞、冯玉苹、关键等。

地震分辨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4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04619 占比:99.92%

总计:104700篇

地震分辨率—发文趋势图

地震分辨率

-研究学者

  • 刁瑞
  • 冯玉苹
  • 关键
  • 冯亮
  • 凌云
  • 刘俊州
  • 刘华夏
  • 刘浩杰
  • 吴兆徽
  • 吴光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栋; 黄旭日; 范廷恩; 尹成; 丁峰
    • 摘要: 地震沉积学应用于油藏开发地质研究是其在新领域的发展,是以解释井间单成因砂体特征为目的,面向油藏开发的小尺度研究.以往的地震沉积学解释方法,注重于对沉积构型单元的沉积相进行刻画,少有直接对地震垂向分辨率(λ/4)以下的不连续性(构型边界)进行预测.因此,采用地震正演模拟方法讨论了沉积构型单元的地震可识别尺度,通过地质模式约束来降低解释多解性,利用神经网络方法进行了构型单元的地震构型相预测,并利用地震属性进行了次级构型单元的边界预测.研究表明:相比于传统相干体方法,利用地震沉积学方法预测地震垂向分辨率以下沉积单元内部构型的边界具有更高的准确度,结合地震构型相预测结果可实现薄层沉积单元的内部结构识别.
    • 杨丽玉; 徐少华; 秦磊; 毛金昕; 李小刚; 尚文亮; 刘家恺
    • 摘要: 文中利用地震正演模拟技术,基于地震反射结构特征对梁家楼地区Es3z(S6层序)的层序边界进行识别,探索Es3z内部低位体系域(LST)在地震剖面上能够识别的地层厚度下限,建立Es3z时期的精细层序格架.研究发现:当地震主频为22 Hz时,梁家楼地区LST在地震剖面上可识别的沉积厚度下限为45 m.由下至上准层序S6-7至S6-6属于高位体系域(HST),准层序S6-5至S6-2属于下降体系域(FSST),准层序S6-1是LST(低位体系域)和TST(海侵体系域)的复合体系域.受气候影响,季节性湖盆可容空间的快速变化导致梁家楼地区LST沉积厚度往往较薄.
    • 王江; 涂国田; 王杰
    • 摘要: 针对断裂复杂、沉积相变化快,含油砂体分布范围小、厚度薄,预测难的问题,将无线电领域的频率域"载波调制"理念引入到地震资料处理中,用基于最大熵(Max Entropy)谱估计的最小二乘上、下三角阵分解(LS-LUD)算法,研发了ButHRS地震高分辨率双向拓频处理技术,将改进型Butterworth带通子波谱的包络作为目标函数,通过L1模计算方法得到谱调制加权因子,将短时窗数据的LS-LUD谱分解得到的振幅包络向改进型Butterworth带通子波谱的包络形态逼近,得到短时窗地震数据高分辨率谱.该技术不但在低频和高频两个方向上拓展了地震频带,有效压制了地震子波旁瓣,而且在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的同时,保持了地震资料的信噪比、相对振幅关系和时频特性,提高了地震资料识别小薄砂体的能力.将该方法应用于乌尔逊断陷铜钵庙断裂带的储层预测,经过三维地震拓频处理,目的层频带拓宽了40 Hz(由10~55 Hz拓宽到8~95 Hz),精细刻画了铜钵庙断裂带南屯组扇三角洲前缘砂体的三维轮廓和有利储层分布,并通过综合分析认为铜钵庙断裂带受东部物源控制,发育扇三角洲—湖底扇—半深湖(深湖)沉积体系.预测结果符合地质认识,与钻井结果吻合度较高.
    • 张毅; 毛宁波; 何丽娟
    • 摘要: WZA-7N构造位于多个物源交汇区,是岩性油藏发育的有利区带,由于受地震资料分辨率的制约,常规的地震资料无法准确地刻画岩性边界,不仅增加了勘探风险,还影响了储量计算结果的可靠性.针对这一勘探难题,根据叠前道集中不同地震道分辨率、成像质量以及反应地质特征的差异性,结合井上合成记录与VSP走廊叠加道上的波组特征,设计了一套优势地震道叠加的技术流程,提高了地震分辨率,重新落实了岩性边界.实践证实,新的岩性解释方案与现有钻井资料吻合较好,进一步表明了优势道叠加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地震分辨率和岩性边界解释精度,是适合该区岩性油藏精细勘探的实用技术.
    • 骆迪; 蔡峰; 吴志强; 闫桂京; 杜润林
    • 摘要: 基于高频震源的海洋短排列、高分辨率多道地震探测方法,具有主频高、频带宽的特点,是海底浅层地质研究,特别是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等方面的重要手段.针对这种地震探测方法不能有效控制电缆沉放深度、虚反射干扰严重且规律性差以及速度分析精度低带来的成像效果差等问题,研究了基于虚反射走时识别与模拟计算的电缆沉放深度计算方法,获得了检波点的准确沉放深度,为虚反射的有效压制提供了保障;采用基于相似性原理的排列长度放大技术,有效地解决了排列长度较短引起的速度谱能量团不聚焦的问题,提高了速度分析灵敏度,确保了地震资料成像处理精度.实际资料的最终成像处理结果表明,地震波组的信噪比和分辨率高,速度结构合理,BSR特征清晰,为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识别和研究提供了高品质资料.
    • 朱博华; 杨江峰; 吕秋玲; 王震; 马永强; 张薇
    • 摘要: 针对塔里木盆地小尺度缝洞储层识别的难题,提出一种基于叠前分频成像的小尺度溶洞识别技术.首先结合地震分辨率概念,通过不同主频地震子波正演模拟,说明高频地震资料对于提高小尺度缝洞体识别精度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然后通过分析实际资料小尺度"串珠状"反射特征,确定小尺度溶洞频带范围,得到分频参数;再对CMP道集进行分频叠前时间偏移,得到高频数据体;最终利用高频数据体检测小尺度溶洞.实际地震数据处理结果表明,叠前分频(高频)数据体能很好地识别常规全频带数据体上难以识别的小尺度溶洞,大大提高了小尺度溶洞的预测精度,更有利于溶洞边界、轮廓的描述,预测结果与实际钻井数据相吻合,可进一步降低勘探、开发风险.
    • 张繁昌; 何晋越; 桑凯恒; 秦广胜; 张佳佳
    • 摘要: 谱反演作为近年出现的一种反演方法,不依赖测井资料等先验信息,只需利用地震数据本身的频谱信息就可反演地层稀疏反射系数,并能突破常规地震资料调谐效应导致的分辨率极限.研究发现,时间域的奇偶脉冲分量与频率域的正余弦分量具有等价性.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直接在频率域利用地震数据谱的正余弦分量进行协同反演的方法,得到高分辨率稀疏反射系数序列.理论模型试验和实际资料应用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能取得精确的反演结果,能识别原始地震剖面上无法分辨的薄层和小尺度地质体.
    • 李蒙; 刘震; 刘敏珠; 马跃华; 邵文潮
    • 摘要: 理论推导与实际资料表明,地震反射分辨率随入射角的增大而显著降低.常规叠后地震资料由不同角度叠前地震数据叠加而成,包含分辨率较低的大入射角反射信息,导致常规叠后地震资料分辨率较低,利用常规叠后地震资料波阻抗反演进行储层预测时效果不够理想.本文提出基于小入射角叠加地震数据的波阻抗反演方法,以提高地震反演储层预测能力.以西非深水区A油田浊积岩储层为例,对比分析了小、中、大入射角叠加地震资料及全角度叠加地震资料的特征、储层成像品质和反演结果,认为:相比常规全角度叠加地震数据反演,小入射角叠加地震数据波阻抗反演结果与测井资料更加匹配,可反映更小尺度储层分布,反演结果更加真实、可靠.小入射角叠加数据体波阻抗反演可进一步推广到目前储层预测效果尚不够理想的其他油气田.
    • 成德安
    • 摘要: 谱反演技术利用偶分量在厚度趋于零时的有效干涉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分辨出小于调谐厚度薄层的,通过反演方法使频率域目标函数达到极小而反演出反射系数数据体,并用该反射系数体与给定的宽频带子波褶积,得到提高分辨率的地震数据体,再对其进行地震属性分析河道砂体识别,谱反演技术提高了地震资料的纵向分辨能力和河道砂体识别精度.针对松辽盆地SZ地区致密薄储层的特点和水平井部署的需求,利用谱反演后地震数据开展了河道砂体识别和实际应用评价,从频谱展布、剖面形态及平面属性方面分析了谱反演处理效果.与常规资料的地震属性分析结果相比,应用谱反演方法可提高识别河道砂体的能力.水平井实例证明,谱反演技术能够有效识别油层组内的薄储层,可指导水平井的轨迹设计,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 Joe Cartwright1; Mads Huuse1; 杜文波(翻译)2
    • 摘要: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3D地震技术的涌现是地球科学中最令人振奋的成就之一。3D地震的反射数据使得解释者能够对数千平方公里的地质构造和地层特征成像,其3D细节的分辨率达数十米。地质“哈勃”的分辨率己经取得了一些令人惊叹的成就,并且它将在近几十年作为主要的因素继续刺激地质过程和结果的研究。学术机构和其他研究机构在使用这些数据方面发挥着主要的作用,他们通过利用包含在3D地震资料中的地质数据来使用他们。本文回顾了近几年使用3D地震数据进行盆地分析的一些进展,内容侧重于构造和沉积地质学、流体-岩石作用和火成岩地质领域。它强调了 3D地震分辨率的提高大大促进了新学说的产生以及新构造的发现,如泥底辟通道、数千米长的天然气喷溢管道、巨型麻坑和砂岩侵入体以及空间易变面的捕获,英国的第一个冲击坑也是应用3D地震资料发现的。地球物理解释这个领域的未来发展潜力是相当大的,并且我们预计,在近几年将会有一些新的发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