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震源参数

震源参数

震源参数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46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测绘学、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4篇、会议论文38篇、专利文献75428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地震、地震学报、中国地震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五次学术大会、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等;震源参数的相关文献由971位作者贡献,包括郑斯华、刘杰、叶建庆等。

震源参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4 占比:0.53%

会议论文>

论文:38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75428 占比:99.42%

总计:75870篇

震源参数—发文趋势图

震源参数

-研究学者

  • 郑斯华
  • 刘杰
  • 叶建庆
  • 张洪由
  • 赵翠萍
  • 秦嘉政
  • 华卫
  • 张永久
  • 陈章立
  • 乔慧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梁世川; 瞿伟; 陈海禄; 高源; 李久元; 李达
    • 摘要: 针对2020-07-23西藏尼玛MW6.3地震发震构造的复杂性(无明显地表破裂、发震断层倾向存在争议等),利用哨兵-1A升、降轨影像数据获取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并以此为约束通过设置两组可能性断层滑动模型及结合区域余震分布和地质构造背景,探讨此次地震发震断层的活动方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反演获得断层面滑动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发震断层为依布茶卡地堑东侧NWW向正断层,断层走向为207°,倾角为33.1°,平均滑动角为-89.27°,以正断倾滑为主;地震破裂主要集中在沿断层面5.4~9.3 km深处(未破裂至地表),最大滑动量约1.7 m,矩震级为6.3级.此次地震的发生是青藏地块现今构造运动变形的结果.
    • 许英才; 曾宪伟
    • 摘要: 2021年11月18日20时42分54秒,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灵武市发生M;4.0地震,灵武市及周边区域震感明显,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Hypo2000定位方法、初至P震相定位方法和gCAP方法研究了该地震的震源参数,计算了现今区域应力场体系在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两个节面上产生的相对剪应力和相对正应力.结果表明,灵武M;4.0地震的初始破裂深度为20 km,震源矩心深度为19 km,震源较深. gCAP计算的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280°、倾角61°、滑动角30°,节面Ⅱ走向174°、倾角64°、滑动角147°,矩震级为M;4.1.全矩张量解显示灵武M;4.0地震双力偶成分占全矩张量解的85.18%,属于天然地震事件,结合震源区所在的莫霍面、地壳深部热结构以及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初步分析认为灵武M;4.0地震发震机理可能与银川地堑上地幔物质上涌活动有关,并且热物质对断层有着一定的弱化作用,震源区不易形成较大的应力积累,使得本次灵武地震以中等程度的地震方式释放.现今应力场体系在灵武M;4.0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上产生的相对剪应力为0.689,而在节面Ⅱ的剪应力为0.817.通过比较两个节面、主压应力轴以及节面上剪应力等,认为灵武M;4.0地震震源机制节面Ⅱ上的剪应力相对较大是由于区域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轴和节面Ⅱ之间的夹角要大于和节面Ⅰ之间的夹角所致,两个节面理论上都有可能是发震破裂面,但结合相对剪应力和已有地质断层右旋走滑的性质来看,本文认为该地震在节面Ⅱ上剪切滑动的可能性要大于节面Ⅰ,为此节面Ⅱ为发震破裂面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区域构造应力的主压应力不等同于震源机制P轴,P轴的走向和震源机制两个节面一样均属于震源机制节面的固有属性,主要和节面的走向有关;区域构造主压应力方向和地震破裂面之间的夹角是影响破裂面上剪应力大小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其夹角并不能影响其P轴的走向.
    • 唐杰; 刘英昌; 李聪; 高翔; 孙成禹
    • 摘要: 震源参数反演是微地震监测中的关键技术,常规走时或逆时定位方法可以快速获取震源的空间位置,但是会忽略震源的时间信息.全波形反演(FWI)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利用完整的波形信息,通过选用合适的优化算法对微地震事件震源参数进行迭代反演,虽然存在计算量大的问题,但是反演出的结果信息丰富并且精度较高.本文依据微地震震源的特点,提出了基于谱投影梯度组稀疏约束的优化算法来进行震源参数全波形反演,模型测试结果表明:该算法相比于逆时定位定位精度更高,且可以反演子波波形信息;对低信噪比微地震记录具有一定的鲁棒性;对不同时刻的多震源参数反演也能得到较好的结果;该方法对速度模型具有敏感性,通过微地震数据更新速度模型再进行震源参数反演可以提高反演准确性.
    • 梁姗姗; 邹立晔; 刘艳琼; 张雪梅
    • 摘要: 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台网记录的宽频带波形资料,采用近震全波形反演方法得到2022年1月1-31日发生在中国大陆地区的M_(s)≥4.0共13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逆断型1次,走滑型9次,未知型3次。
    • 梁姗姗; 邹立晔; 刘艳琼; 张雪梅
    • 摘要: 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台网记录的宽频带波形资料,采用近震全波形反演方法得到2022年2月1日—3月31日发生在中国大陆地区的M_(S)≥4.0共20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逆断型5次,走滑型14次,未知型1次。
    • 朱贵旺; 任波; 余国锋; 汪敏华; 党保全; 罗江发; 李连崇; 牟文强
    • 摘要: 以淮南矿区潘二矿12123工作面开采A组煤所面临的复杂断层带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微震监测系统,获取了构造发育区的微震活动数据,分析了断层带岩体劣化过程的微震事件分布及震源参数的响应特征,揭示了诱发微震响应的力学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随回采与断层间存在的时空关系,微震事件表现出显著的时空强特征;累计能量、b值、能量指数以及累计视体积等随回采呈现阶段性变化,能够有效反映断层围岩的破坏状态;受回采线与结构面所构成的岩体“三角孤岛区”影响,应力区域性的集中分布所诱发的岩体破坏释放能量呈现时空迁移特性。
    • 魏云杰; 王婷; 杨成生; 吕森
    • 摘要: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地区发生M_(w) 6.4级地震,然而发震区的活动构造前期研究薄弱。针对此次地震开展监测与震源参数反演研究,对深入掌握漾濞地区及其邻近区域的孕震及发震机理和构造活动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利用欧洲航天局两个轨道的Sentinel-1A SAR卫星影像获取了升、降轨的同震形变场,并利用Okada矩形弹性位错模型反演了震源参数以及同震的滑动分布。监测结果显示,同震破裂引发的最大隆升和最大下沉形变均超过10 cm。同震位错模型反演结果表明:漾濞M_(w) 6.4级地震是由长度12.2 km、宽度5.0 km、走向132°、倾角83°的断层引发的;此次地震是一次显著的右旋走滑运动的破裂事件,其平均滑动量为0.19 m,平均滑动角为-153.6°,矩震级为M_(w) 6.1,与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全球矩心矩张量(GCMT)计划等公布的震源机制解结果一致。同时,同震库伦应力变化计算结果显示,同震引发的库伦应力变化为4.21×10^(25)dyne·cm^(-1),相当于矩震级M_(w) 6.38,并且库伦应力分布反映出此次地震以应力释放为主,进一步触发走滑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 梁世川; 瞿伟; 陈海禄; 高源; 李久元; 李达
    • 摘要: 针对2020-07-23西藏尼玛M_(w)6.3地震发震构造的复杂性(无明显地表破裂、发震断层倾向存在争议等),利用哨兵-1A升、降轨影像数据获取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并以此为约束通过设置两组可能性断层滑动模型及结合区域余震分布和地质构造背景,探讨此次地震发震断层的活动方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反演获得断层面滑动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发震断层为依布茶卡地堑东侧NWW向正断层,断层走向为207°,倾角为33.1°,平均滑动角为-89.27°,以正断倾滑为主;地震破裂主要集中在沿断层面5.4~9.3 km深处(未破裂至地表),最大滑动量约1.7 m,矩震级为6.3级。此次地震的发生是青藏地块现今构造运动变形的结果。
    • 梁姗姗; 邹立晔; 刘艳琼; 张雪梅
    • 摘要: 为了填补测震台网地震震源参数目录常规数据产出方面的空白,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台网记录的宽频带波形资料,采用近震全波形反演方法对2021年12月1—31日发生在中国大陆地区的M≥4.0共6次地震进行震源机制反演。结果显示逆断型3次,走滑型2次,未知型1次。
    • 王宏伟; 任叶飞; 温瑞智; 周影
    • 摘要: 非参数化谱反演是研究地震动震源、传播路径及场地效应的关键技术,反演的可靠性对地震震源物理的准确认识及地震危险性的有效预测具有重要影响.为分析震源和场地项权衡的约束条件、单步法/两步法的选择、震源参数估计等关键环节对反演可靠性的影响,以2016—2017年意大利中部地震序列的地震动谱反演为例,给出确保反演可靠性的合理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参考场地的选择显著影响反演可靠性,在综合考虑场地地质资料、观测记录水平/垂直(H/V)谱比等初选基础上,根据震源谱、震源参数等的试算结果最终确定合适的参考场地;非参数化谱反演的单步法和两步法的选取显著影响远场高频路径衰减的反演结果,一定程度上影响高频震源谱,对震源参数估计结果的影响较小,由于两步法的路径衰减项易被场地项干扰,单步法是最佳选择;利用网格搜索方法估计反演震源谱的矩震级、拐角频率和高频衰减参数时,为尽可能避免拐角频率和高频衰减参数之间的权衡,应利用中低频震源谱估计矩震级和拐角频率,当拐角频率大于0.5 Hz时,可不考虑矩震级和拐角频率的权衡对其估计的影响,对于拐角频率较小且震级较大地震可直接利用地震矩计算结果,以提高震源参数估计的可靠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