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测量
大地测量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3年内共计1381篇,主要集中在测绘学、地球物理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32篇、会议论文242篇、专利文献334517篇;相关期刊383种,包括测绘工程、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海洋测绘等;
相关会议114种,包括第六届全国交通工程测量学术研讨会、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六次学术交流会、第四届“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等;大地测量的相关文献由1986位作者贡献,包括陈俊勇、吕志平、许才军等。
大地测量—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34517篇
占比:99.62%
总计:335791篇
大地测量
-研究学者
- 陈俊勇
- 吕志平
- 许才军
- 晁定波
- N·科特祖尔
- 胡明城
- 张赤军
- 董鸿闻
- 许厚泽
- 宁津生
- 边少锋
- 宋紫春
- 赵冬青
- 伯恩哈德·麦茨勒
- D·尼德尔
- H-M·佐格
- 党亚民
- 胡建国
- 蔡剑青
- 魏子卿
- 刘天铭
- 刘经南
- 庞尚益
- 张莉
- 朱建军
- 李健
- 李建成
- 李辉
- 杨元喜
- 王静瑶
- 白鸥
- 薄万举
- 赵少荣
- 赵林
- 陶本藻
- 顾旦生
- A·多布内
- M·弗格尔
- P·丹特
- 严伯铎
- 于尔格·欣德林
- 保罗·本茨
- 刘磊
- 姚如松
- 张西光
- 张鹏
- 徐正扬
- 徐爱功
- 施一民
- 沈云中
-
-
-
魏云杰;
王婷;
杨成生;
吕森
-
-
摘要: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地区发生M_(w) 6.4级地震,然而发震区的活动构造前期研究薄弱。针对此次地震开展监测与震源参数反演研究,对深入掌握漾濞地区及其邻近区域的孕震及发震机理和构造活动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利用欧洲航天局两个轨道的Sentinel-1A SAR卫星影像获取了升、降轨的同震形变场,并利用Okada矩形弹性位错模型反演了震源参数以及同震的滑动分布。监测结果显示,同震破裂引发的最大隆升和最大下沉形变均超过10 cm。同震位错模型反演结果表明:漾濞M_(w) 6.4级地震是由长度12.2 km、宽度5.0 km、走向132°、倾角83°的断层引发的;此次地震是一次显著的右旋走滑运动的破裂事件,其平均滑动量为0.19 m,平均滑动角为-153.6°,矩震级为M_(w) 6.1,与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全球矩心矩张量(GCMT)计划等公布的震源机制解结果一致。同时,同震库伦应力变化计算结果显示,同震引发的库伦应力变化为4.21×10^(25)dyne·cm^(-1),相当于矩震级M_(w) 6.38,并且库伦应力分布反映出此次地震以应力释放为主,进一步触发走滑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
-
-
-
摘要:
Q: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优势是什么?A:实验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后,将成为世界首个“从地震破裂过程到工程结构响应”全链条设计、唯一针对大陆型强震进行系统研究的地震科学重大基础设施。实验场工程选定在川滇地区,沿活动地块边界,按“一带五区”布局,建设地质、大地测量、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震工程等多学科综合观测网,引入量子重力、光纤传感器、深井等前沿观测技术,绿色主动震源、北斗等新型探查技术。
-
-
焦宗亮
-
-
摘要:
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是一个中距离圆型轨道卫星导航系统,结合卫星及通讯发展的技术,利用导航卫星进行测时和测距。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施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该系统以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益等特点,成功应用于大地测量、工程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地球动力学等多种学科,从而给测绘领域带来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
-
-
卢为伟;
罗浩;
徐金顺;
张凯
-
-
摘要:
为验证锦屏一级水电站大坝坝顶变形监测的可靠性,介绍了大地测量、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垂线3种监测系统及大地测量系统与垂线系统坐标系之间的角度转换公式,通过角度转换将各坝段变形方向统一至径、切向,进而更好地对坝顶变形进行多手段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库水位的升降变化,坝顶向下游或上游的变形明显,与库水位相关性较好,坝顶变形具有趋势性和周期性;此外,对比分析了3种监测系统间的误差及优劣,最终确定了较为可靠的坝顶变形监测手段。
-
-
王农
-
-
摘要:
每年清明时节,追忆当年在青藏高原栖性的测绘兵战友,总会心潮难已、泪湿衣裱。往事历历在目,英雄音容犹存,谨以此文献给为消灭“无图区”长眠于青海玉树的邹志毅、王烈国、王永瑞三位烈士。“一定要好好活着,别让妈妈伤心”邹志毅,“文革”前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大地测量专业,生前系解放军第六测绘大队一中队作业组组长,栖特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多采公社(现多采乡)西北方向的一座海拔5200多米、名为“业修窝玛”的山巅之上。
-
-
王霞迎
-
-
摘要: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新型微波遥感对地观测技术,突破了GPS等传统测量手段以点构网的特点,为大地测量科学在地表监测领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成为人类更加全面地了解地表形变灾害规律的重要手段。论文首先分析了常规InSAR中各种误差特征及消除方法,重点研究了解缠误差的探测及改正,大气误差在时序形变中的估算;同时,为全面了解研究区域形变规律,提出了一种基于升降轨InSAR和GPS获取多维形变的方法。
-
-
一景(译)
-
-
摘要:
德国联邦制图和大地测量局(BKG)正在创建德国的数字孪生模型,该模型可用于模拟各种未来情景,以充分应对土地使用增加、能源需求增加和极端天气等社会挑战。德国的这个数字复制品将被构建为一个包含所有基本地理空间对象的智能3D世界,使相关过程能够基于共同的数据基础被整体绘制并相互关联。这旨在支持更快、更明智和更可靠的决策制定。
-
-
阳蓉
-
-
摘要:
“要切实强化党建引领,加强支部建设,通过‘五好’党支部、党员先锋岗创建活动,增强党员意识和凝聚力,攻坚克难,确保工程建设圆满收官。”在四川省1∶1万无图区域测图工程石渠测区项目部召开的支部大会上,自然资源部第三大地测量队(以下简称“部第三大地测量队”)二中队中队长、项目临时党支部书记孙瑞全说。
-
-
黄昕
-
-
摘要:
子午线收敛角是坐标方位角α和大地方位角A精确转换的关键参数,针对不同子午线收敛角计算公式在不同纬度所计算的子午线收敛角存在差异的问题,利用MATLAB软件对4种子午线收敛角计算进行编程,并在经差为3.5°处应用不同公式来计算子午线收敛角并分析精度。结果表明:子午线收敛角较差随着纬度变化而变化,在中纬度有峰值,两端较差较小;利用简化公式γ=sin B·l计算的子午线收敛角精度在0.01"~0.1",其精度在跨经线50km内已经满足实际生产需要。
-
-
-
-
-
路媛琦;
章传银;
蒋涛;
尹财;
李兴桥;
杨阳
- 《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2017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大地测量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随着测绘手段的进步,我们对地球这赖以生存的环境有了越来越深入的认识.如何将这些认识利用于实践中,造福于人类,赋予大地测量学更多的实用生命力,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本文利用牛顿积分和格林函数积分模型计算三峡水库蓄放水过程中水体对地面垂线偏差的影响,以2012年5月10日重庆忠州镇滑坡险情前后地面垂线偏差的变化情况为例,并分别结合蓄放水过程地壳运动的典型变化、滑坡灾害发生前后地壳运动的典型变化,说明地面垂线偏差与地壳形变的关系.使垂线偏差能够有效地利用于环境检测中,为地质灾害的预测提供一种可行性方案.经分析表明:垂线偏差发散,可作为评价地质环境稳定性的大地测量的准则之一;垂线偏差由内向外发散情况的出现,会导致当前时刻该区域的地壳稳定性变低.本文的研究可丰富垂线偏差的用途,为大地测量学实际应用于自然环境的检测做了大胆尝试,丰富大地测量学的实用性.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