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鲜水河断裂带

鲜水河断裂带

鲜水河断裂带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96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地质学、测绘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4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507485篇;相关期刊40种,包括地震、地震学报、岩石学报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等;鲜水河断裂带的相关文献由305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永林、刘宇平、唐文清等。

鲜水河断裂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4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07485 占比:99.98%

总计:507581篇

鲜水河断裂带—发文趋势图

鲜水河断裂带

-研究学者

  • 杨永林
  • 刘宇平
  • 唐文清
  • 季灵运
  • 徐晶
  • 廖华
  • 张培震
  • 张清志
  • 李玉江
  • 李铁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小秋; 曾信; 石红才; 于传海; 施小斌; 郭兴伟; 王迎春; 任自强; 邵佳; 许鹤华; 卫小冬; 陈顺; 赵鹏; 庞忠和
    • 摘要: 浅海和俯冲海沟等海域,不仅是矿产和油气资源主潜力区,也是构造地震频发区,其浅表热流和深部温度信息对于了解板块俯冲和岩浆活动等过程至关重要.这些区域浅层地温场和热流场受到底水温度波动(BTV)强烈扰动,其背景热流需由长期观测来获取.在全面分析了国内外海底热流长期观测技术特点后,我们提出了系缆式海底热流长期观测方案,2013年起陆续开展了部分核心技术的预研究及一系列海底、湖底及浅孔试验.结果表明:(1)自主研制的长周期低功耗微型测温单元,在2~36°C的环境下可连续观测1年;系缆式投放与回收方案即使在地形陡峭、1.5 kn流速及无动力定位等条件下仍然可行.(2)南海北部BTV总体随水深变浅而增强,在浅水区对浅层地温场扰动不可忽略.例如,在水深2600~3200 m和850~1200 m海域分别为0.025~0.053°C(17天内)、0.182~0.417°C(2天内),而台西南盆地北坡(水深763 m)夏季的海底热流由浅表的0.69 W·m^(-2)转变为0.83 m以深的-0.25~-0.05 W·m^(-2).(3)兴伊措和湖光岩玛珥湖BTV向深部传导过程中其幅度逐渐减弱、相位滞后,进而导致热流方向与强度随季节发生变化.而康定中谷浅层(7 m内)地温在不同深度处同步波动,且冬高(35~36°C)夏低(28~32°C).推测为夏季大量降雨所致;其热流浅部低(0.504 W·m^(-2))深部高(0.901 W·m^(-2)),指示着鲜水河断裂带深部热流体上涌.这些预研究工作为后续系缆式海底热流长期观测系统的正式研制与应用奠定了扎实基础.
    • 唐渊; 王鹏; 邓红; 刘宇平; 唐文清
    • 摘要: 作为青藏高原东缘巴颜喀拉地块和川滇地块的分界线,鲜水河左行走滑断裂带被认为是调节藏东地壳物质大规模南东向挤出与地块旋转运动的东边界。研究鲜水河断裂带的构造变形特征和演化历史,对深入认识青藏高原东缘大陆变形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针对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的变形特征开展了野外露头-显微尺度的构造分析,并从该段发育的花岗质糜棱岩和淡色脉体中选取了5个样品开展锆石U-Pb测年,分别得到34.4±0.9 Ma、31.0±1.2 Ma、15.92±0.3 Ma、14.9±0.1 Ma和5.93±0.14 Ma的年龄;选取了2个花岗质糜棱岩样品开展白云母Ar-Ar测年,得到的坪年龄分别为17.21±0.30 Ma和3.21±0.16 Ma。结合前人获得的年龄数据,总结出鲜水河断裂带渐新世以来存在3个阶段的构造-岩浆作用过程。阶段Ⅰ:32~25 Ma,鲜水河断裂带的构造变形集中在地壳深部,表现为一定规模的岩浆作用和深熔作用;阶段Ⅱ:20~13 Ma,鲜水河断裂带的构造变形遍布整个地壳,表现为强烈的左行韧性剪切变形和大规模的岩浆作用;阶段Ⅲ:10 Ma~现今,变形集中在上地壳,表现为块体旋转和强烈隆升,地震活动性加强。综合分析认为,鲜水河断裂带渐新世以来的构造演化和现今地震活动性主要受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导致的青藏高原东缘向东挤出相关的陆内变形过程控制。
    • 利满霖; 徐正宣; 漆继红; 许模; 易磊; 李潇
    • 摘要: 川藏铁路雅安至康定段穿过鲜水河断裂带,该断裂带不仅构造发育,且水热活动强烈,隧道穿越断裂带面临复杂多变的水热灾害问题。为准确预测热害问题,需要对水热循环过程、运移通道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由于水热系统的复杂性,尚无法将目前对该断裂带内热储特征、热水运移模式的研究成果较好地应用于隧道工程热害预测中。本文对该水热系统的水岩平衡、硅–焓特征、氯–焓特征等多种焓–质关系进行综合分析,推断水热体系的多级热储特征,分析热储间的关联并推算热储温度,建立榆林宫至道孚段热水运移与冷却过程的概念模型。考虑非平衡及冷水混合因素,采用阳离子温标及硅–焓关系推算,得出榆林宫、二道桥、中谷热水的直接热储温度比较接近,为228~242°C,八美与道孚则明显偏低;氯–焓关系显示二道桥、中谷热水升流分离位置浅于八美、道孚热水,且二道桥热水体系的混合程度最高。分析认为:榆林宫至道孚段水热体系以榆林宫为中心,热水经过绝热冷却、热传导及混合的复合过程,沿北西方向不同深度的通道运移、冷却,在榆林宫至道孚形成多个热害类型和程度不同的隧道工程热害危险区。隧道从不同部位穿越鲜水河断裂带时,涉及的水热活动特征不同,遭遇的热害类型、危险程度存在差异。选择二道桥与中谷之间的区域Ⅲ作为铁路穿越鲜水河断裂带的位置具有合理性,但需要避开冷热水混合的含水岩层,施工时要注意配合疏排大量热水。
    • 汪贞杰; 郭祥云
    • 摘要: 根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在四川泸定县(29.59°N,102.08°E)发生M_(S)6.8地震,距离此次地震震中最近的活动断裂为鲜水河断裂带。鲜水河断裂是四川地震史上一条最长最活跃的地震带,该地震带西起甘孜东谷北,向东南延伸,经炉霍、道孚、康定,南达石棉,长约400 km。这条断裂带地震活动频繁,震级大,破坏烈度强。
    • 高孟潭
    • 摘要: 根据中国地震台网报告,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北纬29.59度,东经102.08度)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此次地震发生在著名的鲜水河断裂带上。鲜水河断裂带是我国强震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
    • 李彩虹; 李雪; 郭长宝; 张绪教; 杨志华
    • 摘要: 鲜水河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南缘一条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断裂带沿线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复杂,历史地震频发,并诱发大量地震滑坡灾害,对重大工程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影响。基于鲜水河断裂带区域地震滑坡防控需要,在研究分析区域地质灾害成灾背景和发育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选取鲜水河断裂带两侧约20 km的区域,采用Newmark模型完成了鲜水河断裂带地震滑坡危险性预测评价。结果显示,地震滑坡极高危险性区、高危险区、中等危险区及低危险区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28%、11.77%、33.33%和48.62%,危险性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康定-磨西段及大渡河附近,有63.66%的地震滑坡分布在地震滑坡极高和高危险区。成功率(ROC)曲线检验结果表明,此次滑坡危险性性评价的准确率为74.3%,评价结果精确度较高。规划建设中的川藏铁路经泸定县、康定市地震滑坡危险性较高的地区,因此工程规划建设时需加强铁路隧道口附近潜在地震滑坡危害评判及防控,研究结果将为该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和川藏铁路建设提供参考。
    • 杨彦明; 胡博; 戴勇; 张小艳
    • 摘要: 基于数字地震台网波形数据,采用gCAP反演方法解算四川石渠Ms4.3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表明,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I走向134°、倾角82°、滑动角11°,节面Ⅱ走向42°、倾角79°、滑动角171°;最佳质心深度为9 km,矩震级为Mw4.53.为测试震源机制解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地壳速度结构、定位误差和数据质量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因素对反演结果影响较小.余震序列展布方向为NW向,主要分布在主震偏北东侧附近,发震断层具有向NE倾的趋势.综合震源区地质构造特征、主震震源机制解和余震序列的空间分布特征,初步判断石渠地震的发震断层面为节面I,即长沙贡玛断裂,是一次左旋走滑型地震事件.
    • 罗宇; 张文
    • 摘要: 本研究以鲜水河断裂带为例,通过断层三维活动参数、断层活动信息合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汶川8.0、芦山7.0和康定6.3级地震前后鲜水河断裂带地区的跨断层形变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计算断层水平扭错速率、水平张压活动速率的各个主成分和能够反映断层总体活动水平的综合指标W.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始信息,剔除相关干扰,有利于前兆资料的分析研究;综合指标W可以较好地反映前兆资料的异常变化,能够代表一个地区前兆观测资料的总体映震水平;鲜水河断裂带跨断层资料对汶川8.0、芦山7.0和康定6.3级地震具有较好的映震能力,从中可以捕捉到中强地震的"孕育—发展—发生"过程中强震的前兆异常信息.
    • 孙凯; 孟国杰; 洪顺英; 苏小宁; 黄星; 董彦芳; Hiroaki Takahashi; Mako Ohzono
    • 摘要: 鲜水河断裂带是位于青藏高原东侧的大型走滑断裂,地震活动性高,其炉霍—道孚段是少数观测到蠕滑现象的段落之一,但目前尚缺乏高分辨率大地测量数据的约束研究.本文综合利用InSAR和GPS观测数据研究炉霍—道孚段的运动特征,提出一种适用于研究震间形变的InSAR和GPS数据融合方法,将InSAR速度场和GPS插值速度场转换至平行断层方向,利用抽样统计方法去除GPS参考框架影响,在数据融合过程中,注重保留远场构造运动特征和近场高分辨率形变信息.建立包括浅层蠕滑、中间闭锁单元和深部滑动的断层运动模型,以融合的形变速度场为约束,利用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方法反演炉霍—道孚段断层滑动速率、浅层蠕滑特征和闭锁状态.InSAR速度场剖面分析结果表明:炉霍—道孚段地表蠕滑特征明显,沿走向方向存在差异,炉霍段蠕滑速率明显低于道孚段,表现出从北西至南东速率逐渐增大、减小、再次增大的变化特征,断层左旋蠕滑速率在1.0~5.2 mm·a-1之间;断层运动模型反演结果表明,炉霍—道孚段蠕滑深度为~9.8 km,浅层蠕滑速率为3.27~4.18 mm·a-1,断层深部滑动速率为8.12~9.30 mm·a-1.炉霍段地震复发周期为370~410年,闭锁层厚度~1 km,地震危险性较低.道孚段地震复发周期为59~65年,存在厚度~7.5 km的闭锁区,可积累足够的应变,浅层蠕滑释放的能量为~1.32×1016 Nm·a-1,占构造运动加载积累能量的23%~38%,1981年道孚6.9级地震以来,闭锁区近40年积累的地震矩达到3.62×1017至7.88×1017 Nm,相当于一次Mw5.6~Mw5.9地震的能量,其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
    • 张立成; 薄万举
    • 摘要: cqvip:依据断层活动位移协调比的概念,对鲜水河断裂带上流动跨断层形变观测场地资料进行精细化处理,计算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后各场地的协调比序列,并计算同期发生在四川域内的3次、南北地震带北部甘肃南部的1次6级以上强震的协调比异常,发现临震前均在鲜水河断裂带上捕捉到显著或普遍的协调比异常。可见,几次强震的发生与鲜水河断裂带协调比异常在时间上高度吻合,表明该协调比异常可能是与强震密切相关的形变前兆现象,且这4次强震存在远场形变前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