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长期观测

长期观测

长期观测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59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大气科学(气象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2181篇;相关期刊73种,包括海洋学研究、湖泊科学、海洋技术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海洋学会赤潮研究与防治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等;长期观测的相关文献由338位作者贡献,包括郭磊、贾永刚、施小斌等。

长期观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7 占比:0.4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2181 占比:99.56%

总计:22279篇

长期观测—发文趋势图

长期观测

-研究学者

  • 郭磊
  • 贾永刚
  • 施小斌
  • 曾信
  • 杨小秋
  • 刘晓磊
  • 单红仙
  • 孙兆华
  • 刘飞
  • 叶思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郭钰伦; 殷旭旺; 王韬; 祝孔豪; 徐军
    • 摘要: 调查研究了2014-2019年山东省小清河流域(济南段)春季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及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及群落结构变化。结果显示:小清河流域(济南段)春季水生生物类群群落结构近年波动较大,主要体现在生物量减少、群落多样性降低等方面。2017年前后出现蓝、绿藻优势种,浮游动物生物量大幅降低,轮虫占比增加,2019年底栖动物显著减少;群落结构方面,浮游动物Simpson指数于2014年、2018年显著升高(P<0.01),香农维纳指数于2018显著降低(P<0.01),浮游植物及底栖动物年际变化不显著。
    • 杨小秋; 曾信; 石红才; 于传海; 施小斌; 郭兴伟; 王迎春; 任自强; 邵佳; 许鹤华; 卫小冬; 陈顺; 赵鹏; 庞忠和
    • 摘要: 浅海和俯冲海沟等海域,不仅是矿产和油气资源主潜力区,也是构造地震频发区,其浅表热流和深部温度信息对于了解板块俯冲和岩浆活动等过程至关重要.这些区域浅层地温场和热流场受到底水温度波动(BTV)强烈扰动,其背景热流需由长期观测来获取.在全面分析了国内外海底热流长期观测技术特点后,我们提出了系缆式海底热流长期观测方案,2013年起陆续开展了部分核心技术的预研究及一系列海底、湖底及浅孔试验.结果表明:(1)自主研制的长周期低功耗微型测温单元,在2~36°C的环境下可连续观测1年;系缆式投放与回收方案即使在地形陡峭、1.5 kn流速及无动力定位等条件下仍然可行.(2)南海北部BTV总体随水深变浅而增强,在浅水区对浅层地温场扰动不可忽略.例如,在水深2600~3200 m和850~1200 m海域分别为0.025~0.053°C(17天内)、0.182~0.417°C(2天内),而台西南盆地北坡(水深763 m)夏季的海底热流由浅表的0.69 W·m^(-2)转变为0.83 m以深的-0.25~-0.05 W·m^(-2).(3)兴伊措和湖光岩玛珥湖BTV向深部传导过程中其幅度逐渐减弱、相位滞后,进而导致热流方向与强度随季节发生变化.而康定中谷浅层(7 m内)地温在不同深度处同步波动,且冬高(35~36°C)夏低(28~32°C).推测为夏季大量降雨所致;其热流浅部低(0.504 W·m^(-2))深部高(0.901 W·m^(-2)),指示着鲜水河断裂带深部热流体上涌.这些预研究工作为后续系缆式海底热流长期观测系统的正式研制与应用奠定了扎实基础.
    • 摘要: 同行评议过程中审稿专家产生了很多创造性的、有学术价值的观点,相当于同行评议人与作者就其研究论点进行的学术探讨,但传统同行评议的过程不公开,导致读者无法对此过程进行学习,造成学术资源浪费。为促进学术交流,本刊特增设“论坛·点评”专栏,拟对已刊发的综述文章开放评议。第一期专栏刊登《长江口-浙江近海-邻近东海多学科长期观测计划(LORCE)专辑》中的3篇综述文章在审稿过程中产生的部分同行评议内容。
    • 摘要: 11月1日,深圳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所属的惠州海洋环境监测站与惠州市自然资源局举行了共建海洋科普教育基地挂牌仪式。该海洋科普教育基地位于惠州海洋环境监测站站部。惠州海洋环境监测站成立于2002年5月,是自然资源部设立在广东省惠州市的唯一海洋监测机构,对惠州海域进行长期观测监测工作,是国家海洋立体观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关欣; 黄苛
    • 摘要: 中亚热带杉木人工林是亚热带地区最典型的人工林植被类型。按照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的统一规范,通过对野外固定样地的凋落物进行长期观测,本数据集整理了2005–2015年我国杉木人工林中心产区湖南省会同县杉木人工林凋落物的回收量及现存量月动态数据(枯枝、枯叶、落果(花)、树皮、苔藓地衣及杂物的干重)。中亚热带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动态数据集的建立与共享,可为我们认识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以及生态过程,合理安排杉木人工林的经营管理策略提供数据支撑,为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类型人工林凋落物研究提供本底资料,推动亚热带地区森林养分循环、碳循环研究和生态服务功能评估的发展。
    • 朱广伟; 秦伯强; 张运林; 李渊; 朱梦圆; 许海; 张毅博
    • 摘要: 分析湖泊中磷浓度的变化特征,揭示其变化的驱动机制,是有效实施湖泊水体磷浓度控制的前提.本文整理分析了太湖70年来(1949-2020年)水体磷浓度监测历史资料,对比了太湖不同湖区、不同时间尺度水体磷浓度的差异性及波动性,发现影响太湖磷浓度变化的原因既有人为的因素,也有自然的因素.无论是污染较轻的1950年,还是污染负荷相对较重的近30年,太湖水体磷浓度一直存在较大时空差异性.暴雨引发入湖河流携带磷污染的扩散、风浪扰动引起的内源释放及蓝藻水华期间藻类生物量的大幅时空变化,都加剧了太湖水体磷浓度的不稳定性.近20年的太湖水污染治理对磷浓度的时空分布影响明显,1998年的太湖水污染治理"零点行动",2007年以来的水利调度等系列水污染治理工程,以及2017年以来的藻情变化等,都对太湖水体磷浓度的时空格局产生了影响.然而,高强度治理投入下太湖水体磷浓度依然偏高,其原因与流域建设用地比例增加、人口增加、耕地种植结构变化等外源负荷因素发生变化有关,也与湖体沉水植被退化、出入流结构发生变化、气候变化引发的蓝藻水华扩张等内源强度及水体表观磷浓度决定因素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关.近70年来太湖水体磷浓度的变化过程对类似大型浅水湖泊的磷控制策略具有启示意义:大型浅水湖泊存在磷浓度较大波动的自然属性,在水环境保护目标考核中应充分考虑其不确定性,制定切实可行的控制目标;在控制策略上应将外源负荷控制放在首位,在流域污水处理厂深度除磷及流域土地利用调整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入湖磷负荷的大幅削减,同时实施湖体生态修复与食物链调控措施,才能逐步实现湖泊水体磷浓度的控制目标.
    • 摘要: 关于天文,我们有太多的问题……问题一:天文数据的体量都很大,这对FAST观测数据的储存带来困难,而天文观测又是需要通过长期观测,才能得到更多宇宙秘密,面对这么多数据,我们是怎么把数据保存好?面对这么大体量的数据,有没有可能在贵州建设全国性的数据存储中心?
    • 闫瑞瑞; 陈宝瑞; 张保辉; 杨桂霞; 辛晓平
    • 摘要: 贝加尔针茅草原是欧亚草原区亚洲中部草原亚区东端特有的草原群系,是草甸草原的代表类型之一,其草原生态系统正在经受人类干扰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通过野外长期固定样地(2006年围封)对植物群落组成进行观测,本数据集整理了2009–2015年呼伦贝尔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组成,具体包括样方植物名称、分种植物自然高度、分种植物多度、分种植物地上绿色现存量.用户可以按照调查年份、植物群落组成进行数据检索.呼伦贝尔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植物群落长期监测数据集的建立与共享,可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该草原类型植物组成以及群落特征的动态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为深入理解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过程及演替趋势,进而指导草原生态修复和适应性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 闫瑞瑞; 陈宝瑞; 张保辉; 杨桂霞; 辛晓平
    • 摘要: 呼伦贝尔草原植被地带性分布由东到西是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依次为线叶菊、贝加尔针茅、羊草、大针茅和克氏针茅5个群系,构成了呼伦贝尔不同草地类型与组合,是呼伦贝尔草地主体.该数据集通过开展野外呼伦贝尔贝温性羊草草甸草原长期固定样地植物群落变化研究,收集整理了2009–2015年植物群落特征,包括植物群落总盖度、植物群落自然高度、植物群落多度、植物群落地上绿色干重.用户可以按照调查年份对植物群落特征进行数据检索.呼伦贝尔羊草草甸草原植物群落长期监测数据集的建立与共享,可为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干扰背景下开展温性草甸草地生态监测工作、探索该草原类型植物群落特征的动态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为深入认识长期围封下草地生态系统响应规律和草地生态系统恢复演替提供理论依据.
    • 闫瑞瑞; 陈宝瑞; 张保辉; 杨桂霞; 辛晓平
    • 摘要: 呼伦贝尔草原植被地带性分布由东到西是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依次为线叶菊、贝加尔针茅、羊草、大针茅和克氏针茅5个群系,构成了呼伦贝尔不同草地类型与组合,是呼伦贝尔草地主体。该数据集通过开展野外呼伦贝尔贝温性羊草草甸草原长期固定样地植物群落变化研究,收集整理了2009–2015年植物群落特征,包括植物群落总盖度、植物群落自然高度、植物群落多度、植物群落地上绿色干重。用户可以按照调查年份对植物群落特征进行数据检索。呼伦贝尔羊草草甸草原植物群落长期监测数据集的建立与共享,可为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干扰背景下开展温性草甸草地生态监测工作、探索该草原类型植物群落特征的动态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为深入认识长期围封下草地生态系统响应规律和草地生态系统恢复演替提供理论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