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壳形变

地壳形变

地壳形变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518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测绘学、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0篇、会议论文108篇、专利文献8043篇;相关期刊88种,包括地震、四川地震、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等; 相关会议60种,包括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五次学术大会、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等;地壳形变的相关文献由957位作者贡献,包括江在森、乔学军、薄万举等。

地壳形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0 占比:4.68%

会议论文>

论文:108 占比:1.26%

专利文献>

论文:8043 占比:94.06%

总计:8551篇

地壳形变—发文趋势图

地壳形变

-研究学者

  • 江在森
  • 乔学军
  • 薄万举
  • 李杰
  • 王双绪
  • 甘卫军
  • 申重阳
  • 陆明勇
  • 伍吉仓
  • 张跃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洋洋; 纪寿文; 邵银星; 祝杰
    • 摘要: 选取2018年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GNSS基准站及中国周边IGS站数据,基于CSR4、FES2004、GOT00、NAO99b等海潮负荷改正模型,采用单一变量的解算方式,分析不同海潮模型对我国GNSS基准站基线、三维坐标、时间序列等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不同海潮模型解算基线精度,水平方向相差不大于1 mm,垂向相差不大于3 mm;各测站NEU坐标精度均在毫米级以下,以耿马站时间序列为例,与其他模型相比,基于FES2004模型解算的各向偏差趋势波动较弱,其年序列图的精度及连续性、稳定性更佳。简言之,利用FES2004海潮模型解算GNSS站点位置,效果较好。
    • 刘斌
    • 摘要: GNSS坐标时间序列中包含不同的地球物理信号和解算误差,隐含的不同地壳形变信息难以量化分离,这制约着人们进一步利用GNSS坐标时间序列深入分析和研究地壳运动及其动力学过程。为此,论文将盲信号分离技术-独立分量分析(ICA)引入垂向GNSS坐标时间序列分析中,利用GNSS坐标序列的高阶统计信息,挖掘和提取GNSS坐标序列中不同地球物理驱动引起的地壳形变信息。具体内容包括。
    • 孙明志; 谭凯; 鲁小飞; 张彩红; 李琦; 刘志军
    • 摘要: 根据天山地区活动断裂带分布和区域流变结构等资料,建立该地区弹性均匀分层、黏弹性均匀分层、黏弹性非均匀分层三维有限元块体运动断层位错模型。利用GPS观测结果作为边界约束,附加断裂闭锁深度和滑移速率约束,模拟计算天山地区的地壳形变场及构造应力场,定量分析其大小、分布形态及特征,探讨天山地区地壳运动变形的运动学机制。结果表明:运用这3种模型模拟得到的地表速度场均与实测GPS结果吻合较好,并且最符合实际情况的黏弹性非均匀分层模型得到了最优的模拟结果。与改变模型纵向介质分层厚度相比,黏弹性效应对模拟地表速度场结果的影响更为显著,黏弹性模型提高了对震间地表形变的拟合程度。计算结果表明,天山地区从西向东、从南到北汇聚速率呈递减态势。同时,研究区上地壳模拟应力场以近N-S向水平挤压应力为特征,与天山地区地壳整体以水平缩短和垂向隆升的实际情况相一致。
    • 马云举; 温琪; 王静; 李国斌
    • 摘要: 2021年4月28日,泾源卧龙山垂直摆倾斜NS向、EW向分别出现转折加速上升、转折加速下降变化,经现场落实后,排除了环境干扰和观测系统等影响因素,经分析后认为,此次垂直摆倾斜资料异常真实可靠,需持续关注分析,可结合其他手段做尝试性预报。
    • 许光煜
    • 摘要: 确定断层滑动的大小和分布是地震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震滑动有助于阐明活动断层的几何形状、强度和摩擦特性,可以用来估计断层带附近应力释放、保持或增加的区域,这些可以作为判断断层和断层附近区域接近破裂或远离破裂的指向标。论文基于InSAR和GPS数据,采用建模、反演等方法对一些典型地震事件的发震参数、断层特征和震后形变机制进行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利用Sentinel-1、ALOS-2卫星的SAR数据和GPS站点位移观测数据分析了意大利中部地震序列中4次主要事件的震源参数解和滑动分布模型。
    • 李蒙亚; 杨硕; 储翔; 马瑞; 张楠; 王利波
    • 摘要: 为了尽可能快速高效地获取地壳形变实时观测数据,基于网页结构,选取适宜且便捷的方法开发相应程序代码,实现了形变网页实时测量数据的自动下载和提取功能,并对获取数据在实际地震监测、地震预报工作中的应用前景展开分析,结果发现,利用网页数据结构自动获取数据,解决了数据延时、断记等造成的数据损失等问题,观测数据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 王志; 王剑; 付修根
    • 摘要: 内容提要:青藏高原东缘和扬子西缘的构造带是中国特提斯构造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构造域受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陆—陆碰撞、高原隆升、块体裂解或拼接挤压等强烈构造活动的影响,记录和保存了多期次的特提斯构造演化历史痕迹.同时,该研究区域也是中国西部地区地壳形变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其浅表形变特征与深部构造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和制约机制是目前国际地球科学的一个研究热点.本研究依据作者十多年来持续在该区域开展的地质—地球物理研究,通过深部地球物理多参数结构成像、沉积盆地分析、地壳形变和强震孕育机制等综合对比分析,发现在青藏高原东缘的下地壳存在低速和高泊松比异常带,该异常体与来自青藏高原上涌的软流圈热物质汇聚,导致从扬子西缘到青藏高原的下地壳和上地幔的深部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沿着龙门山断裂带,中、下地壳存在交叠相间的低速(高泊松比)和高速(低泊松比)区域,这些深部结构分布特征与地表形变及前陆盆地隆坳格局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基于上述认识,提出了青藏高原东缘—扬子板块的深部接触模式及其相应的盆山耦合关系,阐明了板块碰撞—耦合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对剧烈地壳形变、盆地隆坳格局和强震诱发的制约关系.本研究成果将为深入认识青藏高原东缘高原急剧隆升、盆地基底结构与隆拗格局,以及强烈地壳形变的深部动力学机制提供参考信息.
    • 张永奇; 韩美涛; 曹建平; 郑增记; 宋普伟
    • 摘要: 基于2009—2014年渭河盆地及邻区GPS资料,利用Shen提出的连续形变场与应变场计算方法,获得渭河盆地及邻区的水平形变场及应变率场,结合构造地质、地震目录等资料对渭河盆地及邻区的现今地壳形变及构造特征进行研究,并得到如下结论:(1)鄂尔多斯地块南缘西段和东段GPS形变场变化差异明显,六盘山—陇县—宝鸡断裂带形变场以挤压变形为主,渭河盆地中部西安—咸阳地区的形变场呈现EW向挤压、SN向拉张特征;(2)主应变率、剪应变率、面应变率变化明显的区域位于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的六盘山—陇县—宝鸡断裂带、渭河盆地中部的长安—临潼断裂与渭南塬前断裂以及韩城断裂与双泉—临猗断裂附近;(3)未来需要警惕六盘山—陇县—宝鸡断裂带、长安—临潼断裂与渭南塬前断裂以及韩城断裂与双泉—临猗断裂附近的地震危险性。
    • 张波; 杨国林; 孙学先; 刘涛; 安旭伟
    • 摘要: 使用兰新铁路线周边区域2012~2017年的全球大气模型和区域气象站气压数据,根据大气负荷理论,采用移去-恢复法计算该区域在6 a间大气负荷对地壳形变和重力变化的影响.结果 显示,大气负荷对兰新线区域的垂直形变影响为1 cm左右,对水平形变影响小于2 mm,对垂线偏差影响约为6 ms,对地面重力影响大致为6 μGal;大气负荷对地壳形变和地面重力的影响总体呈现出年周期性和季节性变化.
    • 罗豪; 华忠尧; 张俊
    • 摘要: 将块体运动偏离整体旋转与线性应变(RELSM)的地壳形变看作“信号”,即利用“信号”对偏离RELSM的块体内部不规则形变进行补偿,建立以整体旋转与线性应变为“趋势性”的最小二乘配置模型(LSC-RELSM),并尝试利用残差的信息扩散函数(ISE)构建方差–协方差矩阵代替以往利用高斯指数函数法确定信号的方差–协方差矩阵来解算配置模型(ISE-LSC-RELSM)。对喜马拉雅–西藏块体的实测GPS速度场数据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新方法不仅优化了RELSM,并且还可以取得优于高斯指数法确定方差–协方差的拟合结果,这是因为信息扩散函数可以一定程度的抑制异常测站和粗差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